学做君子
——读《论语》 端午节期间看到一则消息:印尼一大学孔子学院在线上举行“云”端午节系列活动。主持人用自己拍摄的视频,以汉语、印尼语讲解屈原的故事、挂艾草、划龙舟、吃粽子、送香囊等中华习俗。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全球化,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学习中华文化甚至成为时尚。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如今,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表述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及“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且貌似读书人,不熟悉《论语》岂不汗颜? 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将近千页。我越读越来劲,深感不虚此学。炎炎夏日里捧读《论语》,有习习凉风吹来,让人气定神闲,骨骸通畅,领悟圣人于千年前讲的道理,如醐醍灌顶,定获益余生。《论语》微言大义,其道理颠扑不破自不待言,南怀瑾的解说也是旁征博引,妙语生花。 《论语》中有关对君子一词的直接表述很多。总体印象,夫子口中的君子,与老庄所追慕的人格有着殊途同归的妙处。君子的特征包括低调,谦让,虚心,好学,注重修养,终身学习等等。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不忧不惧。”这句话是说:只要认为对了,乃至于被时代抛弃了都可以,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修己以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里的许多话成为中华社会流传千年的格言而耳熟能详,今日发现这许多格言出自孔老夫子的教诲,尤为亲切。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学生首先学会正确做人,中国社会长期公认,读书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于作人处世的深厚修养。近代以来的教育受西风影响,偏向智育,说得极端些是为了考试、文凭。《论语》中,围绕修身做人的句子俯拾皆是,可谓道德修养全书,或曰人生智慧手册。细读《论语》的过程,就是学做君子的开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给我们,应时时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日三省吾身”。修养要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现在的人讲究养生,追求快乐,“智者乐,仁者寿”,道德修养的进步,于身心健康绝对大大有益。 某种意义上企业是一个大写的人,更需要修身养性,重视内功,就是要挖掘“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如果每一位员工在人际交往中,与上下游客户交往中,与同事、领导相处中,做到诚实守信,承诺的事负责到底,认真兑现,同时注重自我修养,这样的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必能攻坚克难,脱颖而出,也能年代长久,根深叶茂。道德修养是竞争软实力,譬如做零售生意的人,恪守童叟无欺、价格公道的职业操守,“德者得也”,自然会赢得人心,迎来众多回头客。众多劳模、先进,共同特点是待人真诚谦和,勤于学习实践,甘于助人奉献,他们的素质是君子修为的具体表现。 深入学习《论语》等国粹经典著作,必将有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谐相爱社会风气,在世人中塑造高雅君子的美好形象。吾当“学而时习之”,追慕君子情怀操守,为传承绵远浑厚的中华文化身体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