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买学区房? 拒绝两位美国总统邀请的传奇老师
有这样一个老师, 她不是一个科班出身, 但是她卻被稱作美國教育界的傳奇教師。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的主讲老师:泰勒沙哈尔教授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位鼓舞人心的小学老师。
自从她开办教学以来, 有人甚至不远千里别的国家赶来观摩她的教学技巧;出版社,制造商邀请她为产品宣传代言;好莱坞的制片人制作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电影;还有企业家试图向她申请学校的特许经营权; 雷根总统和老布什总统曾经邀请她教育部长。
她婉言谢绝了总统的邀请,理由是,自己太爱教学了, 自己属于教室。
她所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难以调教,有学习障碍, 出生贫困家庭甚至不被其他学校所接纳的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接受教育, 这些孩子都极有可能走上辍学或者犯罪的道路。 她所教出来的学生很多以全额奖金进入了有名的预科学校或者考进了有名的大学。
她被称作教育界的女英雄。 她的名字叫: 玛法·柯林斯(Marva N. Collins)。 她曾经说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会被贴上错误的标签, 在自己三十年的任教生涯中, 她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真正地有学习障碍,有许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学习, 反而,他们是教学无能的受害者。
在她看来,不应该轻易地放弃每一个学生,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柯林斯凭着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了美国社会唯一的一个勇于挑战传统教育的非洲裔女性。 她出生于 1936 年 8 月 31 日, 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城市。 柯林斯出身的年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也是美国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
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黑人家庭,祖父辈是地产商人, 父亲也是镇上最富有的黑人之一。 一家人生活在有 6 个卧室的房子里。 家庭的优渥让柯林斯远离社会的动荡和危险, 但是,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父亲总是教导她, 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都要勇往直前, 在她眼里父亲总是气宇轩昂,不卑不亢, 在面对危险和不公的时候,也依旧保持坚定和勇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塑造了柯林斯的坚韧不拔和与众不同。
大学毕业后的柯林斯曾经在一所公立小学担任老师,那是一个经济萧条连工作都很难找的年代,那个年代的黑人孩子还在接受种族隔离和不平等的教育, 何况是一个黑人女性。
在这所学校, 柯林斯开始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她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不仅教授课堂知识, 还教育学生明白什么是尊严和自信:脸必须是干净的, 头发必须是整齐的, 走路抬头挺胸, 挺直腰杆。这样的做法, 却引来了其他同事的不满。不仅如此, 她还勇敢指出教材的错误, 但是, 大部分的老师却选择冷艳旁观, 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的班级被认为是 “废弃物小站”, 其他老师不愿意接受的学生, 都会被扔到她的教室。 她总是精力旺盛, 活力四射,浑身萦绕着一种感染人心的能量。
她在这个一个格格不入的教学环境任教 14 年以后,她决定自己开办学校。 这个学校被命名为西城预备学校。 学校就位于自己所住的房子 - 二楼。 她和自己的丈夫原来的厨房和客厅改造成了一间教室。最初只有 4 个学生, 其中两个还是自己的孩子, 后来学生逐渐增多,扩张到了 30 张桌子,大部分的孩子都来自贫困的家庭,虽然狭小,但是有欢声笑语, 其乐融融。一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就这样成立了。在教室里的三十几名学生, 没有一名学生被遗忘在人群中, 马文设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赞扬每一个学生。
虽然这是一所非正式的学校, 但是, 她也要求学生需要穿戴整齐, 保持干净的仪容仪表,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不失去尊严和自我价值感。 尤其是在一个黑人备受歧视的年代, 她并没有告诉孩子们作为黑人要引以为傲,但是要学会自尊。 于此同时, 自己还得自学更多的东西,不停地锤炼自己的技能。 她不仅教学基本的文理课程, 还要让学生接触艺术, 戏剧和音乐:莎士比亚, 莫扎特, 贝多芬, 达芬奇,等等。
当然最难的部分是维持学校的运作和开销, 学校的启动资金是自己从学校离职时候养老金账户中的 5000 美元 。 每个学生只有一半的人会支付 70 美元的学费, 剩下学生能付多少就付多少。 她常常每天内要投入 18 小时到教学当中。 周末还不得不去打工来缓解学校运作的资金压力。
后来, 学校从刚开始的 30 名学生, 最后扩张到了 200 名, 还有 500 名候补名单,她不得不更换更大的场地,支付高昂的租金。 送到这里念书的孩子很多都有阅读障碍, 自闭症, 或者有性格问题。 到 1981 年的时候, 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地方。1995年她获得一位不知名的慈善家捐赠数千万的美元,而后开始在美国各地设立预备学校。2004年她获得国家人文奖章。 她主持该校超过30年的时间,到2008年的时候,学校还是无法收取足够的学费来维持运作,因缺乏资金而关闭。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今的教育。
教育让所有的家长操碎了心。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 该不该买学区房? 这是让所有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们为了争取一个好的学区房,让孩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有人倾家荡产。
那么,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好的学区房就能让孩子有更好的起点吗? 没有上好学区房的孩子就没有希望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中国科学院教育研究专家储朝晖在一次采访中, 根据他的教学研究数据统计, 孩子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大约有 10 % 的孩子买不买学区房,孩子的成绩都会优秀
大约有 30 % 的孩子, 买学区房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大约有 60% 的孩子来说, 买了学区房对孩子不但没有帮助还有不利的影响。
这个比例就相当于人的智力的正态分布。 在智商的正态分布中:
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属于智商极高或者极低, 将近 70% 的人智商属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部分。
“ 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中是处于中上的情况,那么,学区房对他的学习发展是有利的。 如果一个孩子是出于班级的中下游,甚至是边缘的状态,这就相当与让处于中等偏下的孩子去匹配中等偏上的教育,即使孩子到了好的学校, 效果也不会太好”
这个结论的问题就是:没有家长会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或者,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所以, 只要有机会还是会把孩子往学区房里塞。 因为大部分家长都会抱着买奖票的心态,万一中奖(成功)了呢? 但是, 这样的思维还是忽略了幸存偏差的情况, 因为家长只看到了那些少数极为优秀,别人家的孩子。 (点击这里看幸存偏差)
相信每一个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那么,假设说,如果真的中奖了, 孩子最后如父母所愿取得更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那么, 问题就又来了, 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呢?
20 年前有一个名字叫做刘亦婷的女孩以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这位哈佛女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对象, 20 年后, 刘亦婷在美国生活,成为了一名律师, 这时候有人评价:刘亦婷沦落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这个观点有两个问题:
首先,律师在美国是收入最高的工作之一。 其次: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就不能算成功的人生吗? 也许,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买不买学区房, 而是什么才是真正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首先, 教育应该是一件终身成长的事情。 学校仅仅只是对于一个人某一个阶段某一方面学习能力的测试, 不能真正说明一个人的能力。 伟大的就曾经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反应迟钝的智障儿童,被学校劝退回家。 学校不应该给学生贴标签,按照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能力,学校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举一反三,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其次, 只有拥有一个好的的老师,才会产生好的教育。 用柯林斯的话:老师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能,点燃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求知若渴, 也可以让他们厌恶学校。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好的学区房不一定可以给你带来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最好的老师,最重要的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的好榜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父母的思想境界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与其在让孩子在成绩的道路上争得头破血流倒不如给他们能够终身受用的能力: 教孩子做一个完整的人, 帮助孩子性格的发展, 建立自信和自我认知,给他们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周围的人。 最后, 不要轻易地否定每一个人,没有一个孩子是无药可救的,每一个人都拥有无穷的潜力。 最后的最后, 不要经历不寻常地苦难后才开始珍惜平凡, 最永恒的幸福的是拥有平凡和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