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神与琼瑶式微
前几日微博偶然刷到一个《还珠格格》的片段,由于是新版翻拍,出于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下,大致剧情是:紫薇不慎摔下悬崖,尔康为救她也和她一起挂在树上。可怜的小树眼看要承受不住两人的重量,可是两人还是不停地说情话。
救命...你们一起跳下去不要折磨小树了好吗?
现在想想也很奇怪。当年的“金童玉女”,金庸先生的武侠故事还在不断被翻拍,琼瑶的爱情故事却已远去,没有多少受众了。
诚然,有太多太多的IP可以改编,琼瑶的故事早已被写烂,可替代性太强。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金庸先生的书也是IP,为什么还在市场上立有一席之地?
我们再想想琼瑶故事的情节:为爱生、为爱死、为爱肝肠寸断、柔弱、可怜的女性形象,是不是这样?
然而现在的IP,即使是言情类剧本,也有意无意传达着“女儿当自强”的精神。更不用提大女主IP的核心就是女人拯救全剧。举个例子,迪士尼《冰雪奇缘》一炮而红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下的女性独立意识:公主不再是等待被人救赎、除了美毫无特点的工具人,她是积极主动的、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克服艰难险阻的真正的人,她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从好学到坚韧,迪士尼从《冰雪奇缘》的前几部作品里,就隐约流露出对公主这个形象的不同定位。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公主与野兽》里的贝儿是有选择的、有性格塑造的:非常好学,在选择留在城堡里拯救王子还是回家看望父亲之间,她是有纠结的过程更是有自主选择的。并不是说,她被迫留在城堡然后被迫接受一段爱情。《花木兰》则更是如此,一个内心挣扎最终选择替父从军的女性,正是独立女性的初始形象。
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注定琼瑶剧中那种弱小可怜无助等待救赎的女性形象失去市场,观众更乐意看到的是,一位女性经历了艰难困苦,最终走向了她自己想要的。
另一方面,琼瑶故事里还有很多放在当下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为可云找回忆、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放在当代是非常可笑的,帮可云找回忆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人的浪漫主义,当放在当下,大家已经没有那份闲心去帮朋友找回忆--社畜们这么忙,没有那功夫,不会觉得浪漫,只是觉得神经病,痛苦的回忆忘了也没什么不好;至于断腿的梗在网上可被调侃太多次了,“何不食肉糜”说的就是这种人,失去爱情算什么,社畜还在朝不保夕地挣钱买房,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断供的那一天,还什么爱情不爱情的。
这种为爱痴狂的价值观在早一些的电视剧里都存在,只是琼瑶剧比较典型。我记得小时候有一部口碑电视剧叫《像雾像雨又像风》,里面有几个配角,大概是李小冉和陆毅演的。李小冉演的角色单恋陆毅演的角色,但是陆毅演的角色对她无感。李小冉爱而不得非常痛苦。
我读大二的时候想回顾一下这个剧,于是把这个剧翻出来温习一遍。怎么着这剧都不算烂片,但是看到李小冉爱而不得非常痛苦那里,我也真的很痛苦--姐,你这么美,没必要苦苦在一棵树上吊死,睁眼看看世界好吗。
我记得07年有个很烂的翻拍是朱孝天演的《楚留香传奇》,里面某个故事里有一个女boss是秋瓷炫演的,秋瓷炫的角色也有一个单恋的对象,但是对方拒绝了她之后,她的台词振聋发聩:没关系,感情的事从来不是我生命的全部。然后表示将继续经营自己的boss事业。
这个台词基本是现代精神的体现。即:不再为爱生、为爱死、为爱肝肠寸断。有那个精力,我不如换个对象。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文艺作品总是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精神。
回忆琼瑶的几部作品,我们来看看这群无聊的主人公到底干嘛了:给可云找回忆、帮香妃出逃、背叛自己的父亲甚至给起名“回忆城”。一方面觉得这群年轻人可真有干劲真浪漫,一方面觉得他们可真是太闲了。可以用当下热门评论的话点评:“(琼瑶男女主们请)管好你自己!”
所以说,观众也不再相信琼瑶剧里的情节,甚至觉得有点好笑,这也是琼瑶式微的原因。
总之,无论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还是观众已经不再相信琼瑶式浪漫、感觉主人公动机好笑,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真理,即:文艺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如果反映的精神被时代淘汰,那文艺作品也很容易就被抛弃了;反之,如果反映的精神是永恒不变为人所赞美的,那也许文艺作品也可以源远流长。我现在还记得《简•爱》里那句“你以为我矮小、我贫穷,我就没有灵魂了吗”的名句,《简•爱》之所以成为经典而非普通言情,也正在于所反映的精神内涵没有被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