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建筑学的基本功的感言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正视基本功锻炼。以我的经验看,除了极少数真正有天赋(多数也是小时候有比较多的美学训练或空间想象力的锻炼)的同学,基本功训练,是习得正确的建筑学知识、快速建立理解建筑概念、形成建筑思维、跨越启蒙关的必要途径。否则,只会一味的模仿或硬拗,但并不知道自己在做的究竟是什么,甚至连什么叫做建筑,什么叫做设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框架都建立不起来,更罔论学习设计、入门了。
————————————————————————————————
前几天偶发了有关于“建筑学基本功是入门学习的唯一‘捷径’”的感言,收到很多人的认同,也有很多人来问有什么书可以看?或者,该怎么做?我只能很“失望”的回答:没什么书,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问出这样的话来,基本上就是还在懵懂无知,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基本功”。没有哪一本书能交给你基本功,也没有任何一种包打天下“怎么做”的途径可以让你掌握基本功。以下各种关于基本功的介绍,也不需要都“掌握”,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基于自己的现实,慢慢的展开,就可以了。
可以将建筑学的基本功分为三类: (1)技术性基本功。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制图的规范性掌握,以及理解建筑制图表达的基本内涵;美学能力的基本培养,比如美术能力[素描、水彩、水粉、形体、写生、速写以及仿宋字(很多人非常误解仿宋字练习的基本意图)],摄影能力[抓取场景特征、物体特征的能力,构图的能力,光感的能力以及再创作的能力],对日常实物的观察、感受和评价能力;模型制作和表达能力;人体工程学的了解和掌握;人的环境行为心理学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结构知识(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可以着重于框架结构的基本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其它结构辅助了解);规范知识(从简单开始,逐步掌握,比如最简单的低多层开放建筑的基本疏散,跟建筑安全有关的其它常识)……等等。
(2)知识性基本功。包括但不限于:①什么是建筑?从一个素人转变为一个建筑师,最关键是从自己对建筑的“熟视无睹”到逐渐可以透视、解构一个建筑,了解、理解一个建筑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那样做),建筑师怎么做出来的?各种跟建筑有关的问题、议题,要慢慢的去尝试了解。尤其,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它还可能是一种情感投射的东西,比如,保罗·安德鲁的《房子》。②什么是空间?当代的建筑设计知识基本是建立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的,那么就需要把它当作自己认识专业的钥匙,重点去了解。空间的概念是什么?有多少种属性?特征?怎么去运用?空间和空间的联系应该怎么去建立?整天讲空间,但一旦把它抽离出来,会发现它“很玄幻”,其实是自己对它还缺乏比较完整的了解和理解的缘故。③什么是设计?这恐怕是刚入学、想要入门的学生们最难理解的地方。好像对学生来说,循着任务书、按照学习的设计“程序和知识”把它一步步“做”出来,就是设计了。其实,大错特错。设计,是要“基于功能需要”“基于任务书要求”,但又根据对象需要、自己对于设计之“物”的理解,而解构、重构出来的“物的概念、功能和形式”,是要远远超越于功能本身,尤其是任务书本身的[我在课上就一直跟学生们讲,任务书就是用来打破、用来重构、用来颠覆的]。这需要同学们从身边日常之“物”的设计和造就去理解,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建筑。有关于“物”,造物,以及造物与我们的生活、社会、技术、文化的关系。可以多看关于设计的杂志、展览、讲座,多去逛逛商场,思考思考。
(3)逻辑、思维和意识的基本功。一切关于(3)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基于(1)和(2)的,但它又的的确确是超越(1)和(2),但对建筑学的入门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当逻辑、思维和意识逐渐浮现,距离入门其实就不远了。 建筑之所以适合理工科的同学来学习,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结构物,更重要它是一个“理性之物”,是一个建立在理性框架下的“物”。这个理性,不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数理化,力学,化学等等,而更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内容有点儿广,貌似更“虚”,但它其实是“理工知识”,是可以慢慢习得的,(1)和(2)的基本功之中就含有了很多种“逻辑”,比如结构的逻辑,功能的逻辑,材料的逻辑,美学的逻辑、空间的逻辑,建立在文化、习俗、惯习甚至个人习惯之上的“逻辑”等等。有关于“逻辑”不同的人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如果我来说的话,可以把建筑中的“逻辑”理解为各种“要素”和“关系”的组合,可以是可见的、可感的,也可能是不可见、不可感,但是可建构的(Constructive)。应该逐渐从(1)和(2)中分离出来有关于建筑是各式“逻辑”的结构之物,首先把可见、可感的逻辑逐渐整理、建立起来。然后结合建筑师本人的文本和论述、他人对建筑的解读,去尝试了解和理解“不可见、不可感”的逻辑内容(比如里布斯金有关于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中线索和空间关系的内置)。 思维,是逐渐在(1)(2)以及日常设计学习过程中形成“正向”设计能力的关键。建筑设计,不仅仅要对“建筑、环境、人”有个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怎么去有目的、有步骤的建构它们。拿到一个任务书、一项工程设计合同,怎么去快速的聚合有关的常识、知识、问题、目标,怎么去琢磨对象的需求、诉求、习惯、习俗、文化,怎么去理解建筑之于周围环境的关系、脉络,怎么逐渐既快速又分步骤形成关于方案有关的逻辑的建构…… 意识,则是这一切“虚”中之最。其实最关键,就是要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设计要在内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期望值”的“虚构之物”,对以上所有的“基本功”及其背后的内容都主动的产生“反应”,让自己能够主观能动的围绕自己的设计不断的思考的能力。
以上,可以说是基本功,也可以说是对“大师”的要求。其实,在初学、入门和大师之间,基本功的要求是差不多的,就好像文学家和普通大学生之间,需要在校学习的内容本身没什么大的差别,差别在于它们内化于心之后的化学反应。
建筑学学习,难么?太难了。以上其实也只是“基本功”的内容,而且每一条都可以展开,写几篇文章、几本书。具体怎么做,每个人又都不同,谁也说不清楚。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更觉不会学、不会做了。怎么基本功就这么难?那好吧,至少要把(1)掌握吧?毕业之后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建筑工程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