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 |菩提水中月 慈悲度世间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塑造了一位无所不能,具有神通力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因能随时随地观世间自在之音救助众生,只要咏念其名号,他就能“观”到此音声,寻声前来拯救,使众生离苦脱难,并且能够根据众生的要求,现三十三身为众生说法。这显示出观音超越时空,神通广大的本领,因此对于他的信仰深入人心,也被人们广泛传播。后来有人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摘出来成为单行本,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观世音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观音的形象和内容得以广泛流传,并迅速发展。在民间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敦煌石窟中也绘制和塑造了大量的观音形象。《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独立的《观音经变》共29铺,其中绢画7幅,纸画5卷,绘制时间起于隋代,盛于唐,五代,宋,下迄西夏,历时六百余年。
莫高窟盛唐第45窟南壁绘制的《观音经变》就是当时大环境影响下的一幅佳作。艺术家们在一整面墙壁上精心构思了一幅完整的《观音经变》,这幅经变规模宏大,构图思路和格式简单明了,画面以主尊为中心左右对称,中央画一身观音菩萨立像,观音菩萨面相丰满圆润,神态端庄,温婉慈祥,其两侧绘制了“三十三现身”和“救诸苦难”的画面。

壁画右上方绘制了求男求女的画面,表现的是观音菩萨能应众生的请求,给众生以“福德智慧之男”和“端正有相之女”。画面中绘制了一位身着红衫绿桾,肩披蓝色帔巾,双手抚摸腹中胎儿的孕妇。孕妇身旁站立着一位小童女,另一旁站立着一位小男童,女童虔诚地合掌祈祷,男童正仰头注视着身旁祈祷的男子。画面把人们求男盼女的渴望心情和童男童女天真可爱的神态,表现得恰到好处。在封建时代,这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孝道观念影响下的人们,无疑具有强烈的诱感力。古代艺术家在描绘这一场面时,虔诚地尽力美化,使画面尽善尽美。

画面右下方绘制的罗刹难中,大海上,海船遭到风浪袭击,颠簸起伏,狂风把风帆吹成半圆形,飘向罗刹国。船上的人们,惊骇得目瞪口呆,手足失措,舵工镇静沉着地把舵,船工奋力地撑船,船上商人合掌口念观音名号。海中的恶龙怪鱼,扑向海船,海岸边罗刹恶鬼,手舞足蹈对着海船狂呼乱叫。这幅画面生动地把遇难众生惊慌不安、栗栗危惧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岸上罗刹鬼因有人肉可食而得意忘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再如:画面右侧下方,一座圆形城堡式监狱中,一位犯人脖颈戴着扭械,手足戴着枷锁,卷缩在牢狱中,满面愁容,他默念观音,乞求解脱。监狱外,身穿红色长衫与白色长衫的犯人被观音解救后,走出监狱,扭械和枷锁破碎遗弃在地上。出狱后的二人,面带喜气,得意洋洋,昂首挺胸,此神情与牢狱中时相比大不一样。画面中,正是通过前后正反对比的描绘,更好地表达了经变的主题。

敦煌艺术中的观音变相,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观音信仰、艺术审美、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而莫高窟第45窟南壁绘制的这幅《观音经变》,更是将中国古人对观音信仰的个体情感和思想观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观音信仰不仅使社会各阶层广大信仰者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表达和满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观音信仰也不需要繁杂的修行程序和宗教仪轨,极其方便易行,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信仰者,使其信仰得到广泛传播,深深地根植在广大信仰者心中。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 /杜冬梅
学术顾问 /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