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象与骑象人
先来摘抄,再加入思考吧,思考为()部分
1)在马丁塞林格曼早起著作中,他描述了三种生活:愉悦的生活(充满了积极体验),美好的生活(利用个人优势与他人建立联系),有意义的生活(利用个人优势投身于比自我更宏大,更持久的事情)
其实也就是是《持续幸福》里面的PERMA理论:
-Positive emotions 积极情绪; -Engagement 投入; -Relationship 关系; -Meaning & Purpose 意义和目标 -Accomplishment 成就
2)人是通过心理滤除(mental filter)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且出现某些心理疾病,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
所以只要我们控制对事件的诠释,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没有事实,只有感受。
除非你觉得悲惨,否则没有什么是悲惨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乐,否则没什么能让你快乐。
思考&呼应:深表认同,最近两年我觉得自己仿佛悟到了幸福的法门:正如佛家所说 一念一世界。其实我们的幸福全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念看待世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还记得我领悟到这点的窃喜。不过如何塑造这个念,这是一个慢慢提高骑象人的过程。一个方法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维度。 (后面正方体的故事恰恰和我认同)
3)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人像对峙 3.1)分裂的自我: 弗洛伊德:自我(ego,即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受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弗洛伊德觉得净胜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够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四种分裂: 心灵与身体 左脑与右脑-左半球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比较善于观察细微之处。右半球比较善于处理立体图像。 理性与感性-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但是情绪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知道大脑出现新的到脑皮层,骑象人才开始活跃起来,大象也隐私变得更聪明。 控制花与自动化-控制化处理有其局限性,我们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但是自动化处理却能多轨同时进行,且处理许多任务。
3.2)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无能的意志力 (一个情商高的人,其内心的骑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在不跟大型的意志直接起冲突的情况下,能富有技巧地分散大象注意力,把大象安抚得服服帖帖。 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的心理其实是由组织松散的联邦组成的,但我们认同与注意的却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我们即骑象人又是大象,两者各有优点与特长。
4)是什么令你不快乐 4.1 情感启动效应 (我们对人生的想法其实就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大象依本能反应,引导骑象人抵达新的目的地) 4.2 负面偏好(对于坏事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罗萨达比例5:1)(approach system, withdrawal system) 4.3强大基因遗传
解决的方法:a.冥想 b.认知疗法 c.百忧解(抗抑郁药物)---什么是认知疗法呢? (需要再理解下)
5)互惠--群体本性 事实上,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说是一体两面,两者缺一不可。 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尤其是适当地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
思考:有趣的是,这里又举例了一些影响力书里的内容(可以有空再琢磨下)
6)自以为是 6.1 人会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及行为理由。因为我们这种思考模式常常无往不利,所以我们就会产生自己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的假象。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的离场理性客观,绝对没问题。 无意识的自我膨胀--因为我每做一件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是对别人的贡献,我却只注意到一小部分。
”天真实在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受自己的一时形态及利益所影响,只有自己例外,只有自己看事情是绝对实事求是的。
6.2 如何寻得完满之道? 1)把人生当做一场游戏,不要太认真(我就是这么跟自己说的)。 古印度给人类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体验的人生是一场叫做“生老病死轮回”的游戏。佛陀的离场则更进一步,佛陀也主张对人生的高低起伏,不用在意,但他让我们完全离开这场人生的游戏。佛教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逃离生老病死的轮回,以及无止境的转世投胎。佛教徒一致强调应该训练自己的内心,如此心才会停止做判断。“不做判断”
强做判断确实是内心的毛病,我们因此愤怒,苦恼,陷入冲突。不过,这也是心理正常反应---大象一直在做评估,不断说着“我喜欢”或“我不喜欢”。这需要驯服大象,冥想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让我们静下来。 还有认知疗法,比如《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建议---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找出自己想法的扭曲之处,然后在做合情合理的思考(我低落的时候也常用此法)
7)幸福来自何处 7.1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因此,先设定目标,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我们的心里感觉其实像走完漫长的路程卸下沉重背包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不是欣喜若狂。(延迟满足大概也有这么个原因) 幸福两个原则 1)进展原则,即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更幸福 2)适应原则: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以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的。“适应”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面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区域缓和。(其实这个一直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经历不同的事情,一些事情有过刺激后,下次对于同等强度或者强度稍强,内心是有个适应机制的;比如我在游乐场里尝试了所有刺激的项目,做过山车的时候,我还能保持清醒与意识;又比如我们经历和见识了许多好的东西,对于再让自己兴奋的东西就要求更严格了。我们应该理解这头象的机制,一方面适应可以让我们降低预期顺应环境,矛盾的另一面,我们也要适度去想我是不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幸福起点Happiness Setpoint: 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
7.2自古以来,宗教教义都在告知世人:主张追求外在世界的物质及目标不能为人带来永远的幸福,人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在世界才能找到快乐。 (这个会影响我们怎么经营自己人生,做选择,以及教育子女等各种方面)
7.3幸福的方程式 基因对于我们幸福影响超过了心理学家的预想。 不够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外在因素去改善提高幸福指数,外在因素包括1)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 2)个人自发性活动
Happiness =S(scope defined by genes)+C(living condition)+V(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值得我们改变的一些外部因素:噪声(选择居住在安静的环境,PS:此刻,我就在这个周末住到了八大处附近安静的酒店,专心做积极心理学作业),通勤(减少通勤时间),自我掌控感,羞愧,人际关系。 其实自我掌控还有羞愧,达到心流也是一种表现。让我们善用我们的优点,获得幸福。
7.4选择的悖论
选择的悖论,有太多选择,反倒未必让人幸福,因为选择最大化者习惯评估所有选项的优劣,搜寻更多资讯,以求做出最佳选择。(反思我的成长历程,我从小就没有什么选择的机会)
佛陀之所以强调我们人生要秉持抽离的态度,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佛陀生活在战乱时代,书中有位情绪研究大师若波特所罗门的演讲,所罗门在演讲中直接质疑“无执”这种哲理,认为这根本就是侮辱人性。古代先哲主张内省,淡漠,冷静淡然,不费力追求的人生态度,本质上是避开了激情,但是没有激情的人生根本不是人过的生活。没错,执着会给我们痛苦,但是执着也是该给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且人生每一个边都是有其价值。(这里是一段有趣的现代心理学家反驳古代先哲观点,我的理解都有道理,基于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特质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8)爱与依恋
爱的强大力量 拥抱和被拥抱的需求是天生的(有时候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那就拥抱下吧)--接触性安慰(contact comfort) 是一种基本需求,即年幼的哺乳动物想跟着自己母亲身体接触的需求。当妈妈不在时,年幼的哺乳动物会设法寻找感觉最像母爱亲的东西(小时候,妈妈出差了,我会在家里找有妈妈味道的衣服抱着睡)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安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能探索和游戏的孩子,才能发展出应对未来成人生活所需的技能与智力。
安全型依恋, 逃避型依恋--母亲态度和行为是否给孩子安全感。
不止儿童才有依恋
激情和友爱是两种不同的,激情昙花一现,友爱能持续一生。
强大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强化个人的免疫系统,延长寿命。我们需要跟他人互动并紧密联结,不仅要能施,还能受,我们需要一份归属感。
9)心理成长
9.1)危机,创伤,悲剧未必是坏事哦,他们会使人从中获益: a.一旦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念。 b.好处则表现在人际关系。逆境想过滤器,辨别谁是真正的朋友,同时可以强化关系,让人们打开心扉。 c.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对他人的看法(充实地过着每天的生活)
人在饱受创伤后,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会受到动摇,自身界定事物意义的能力也会被剥夺,但这样的过程会迫使人们重新振作起来,借助上帝或其他更高的人生价值,以作为统整自己生命的力量(这段其实也表明了为什么有人会皈依宗教,借助更高的力量。同时也说明了我们过得平和的前提是有一个自洽的价值体系,指导着我们的看待世界的观念。然而这个自洽体系也是随修行而精进的)
9.2)心理学家Robert Emmons 研究,人格层次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大抵可以分4类:工作及成就,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宗教及精神生活,生产力(对社会的贡献及给社会的遗产)
宣泄法:(也就是上面说到的用文字记录故事,跟自己对话----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方式)
遭遇逆境比如在17、8-20岁,会更能发展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我就是那会儿高考失利,回想起来都是财富)
9.3)关于智慧
普鲁斯特: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观点。
知识:显性(explicit),默会
有智慧的人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也能了解世事不是非黑即白。平衡地采取1)自我调适-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塑造环境(改变环境),以及选择(选择新环境)-----(我很喜欢这段描述,我们如何应对环境,借力塑造自己,慢慢地我也是这么应用到我的生活)
提高孩子的智慧,也就是默会,最佳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要孩子可以在不同生活领域得到默会只是。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智慧人生,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情景,了解别人观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寻找其中平衡点。
凡事有度,逆境假设不能激进。
10)道德的成长
亚里士多德:美好的人生可让我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发展潜能,成为一个符合自己本性的人。
(本章节的一个核心观点,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同时美德不是现代人狭隘的道德观-牺牲自我以利他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sim由于作者本身是研究道德心理学,所以之后在找找其其他书读吧)
11)灵性的觉醒
(本章一开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关于平面国,正方形看到了球体的第三维度。我认为修心很重要的一点,一定程度是去拔高自己看事情的维度,就不会因为局限而下一些判断增添自己的烦恼。)
提升感-让人心中充满爱,也就是一种超越。敬畏感。这个跟Peak experiences 巅峰体验相关。
自我是人类追求精神提升的一大障碍,理由有三:1)日常琐事接续不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困于物质的世俗世界中动弹不得,因此无法感受到神圣与神性。2)精神层面的改变本质是自我的转变,削弱裁剪它,从某个角度就是去除它,自我一定会极力反对。3)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和成长是一场漫长路,需要不断沉思冥想,祈祷,自制,有时还要否定自我。 (这是一个demanding但也会有很好rewarding的修行)
12)人生的意义
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比如个性的不同层次及部分连贯一致。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从群体中感受超越自己的意义感。只要你能与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实现是需要依托客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