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个适合抑郁的季节
读普通的书,我们是在理解吸收书中的知识。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读绘本,我们是在进行自我想象与创造。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前言
如今的秋天,已经是一种深秋。
秋冬季节,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而在日本,秋天却是阅读的季节。
那么,我是否需要看一本拜托抑郁的日文书呢?
一个人的好天气,者竟然还是筑波大学的校友哦。
正文
关于绘本
对于绘本最早的记忆,便是在研究生期间,隔壁研究室的一位日本教授的研究领悟便是绘本。

绘本在日语发音中,叫做“EHON”,谐音“爱红”。当时恍然大悟,原来“绘本”这两个字,是我们直接拿日语这两个字来使用的。
最近购买的一套绘本是《四季时光》,是豆油 @魔云兽 兄推荐的。这套书很是奇幻,很是着迷。感觉像在穿越到一个未知的西方城镇,不断的去探险与解密。
如果用几个字来形容绘本的话,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画多、字少、薄。
对于儿童来说,厚重的书本肯定不适合他们。太厚的话,一是拿不动,二是看不完。
而这薄薄的一本的话,不大不小,刚刚合适。
与图画相反,文字总是束缚着我们的想象力。
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长大后,我们变得麻木。想象力的大门,渐渐被我们亲手合上。
绘本和普通书籍相比,字少,图画多。
我想,正是这样的方式,才适合儿童。
读普通的书,我们是在理解吸收书中的知识。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读绘本,我们是在进行自我想象与创造。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儿童,由于对外界的懵懂,他们的创造,不需要我外界刻板印象的干扰。各种奇思妙想,从这颗小小的心灵深处,迸发扩散,逐渐构成一个奇幻美妙的小小世界。
纯洁而又美好。
而我们大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逐渐妥协,慢慢地失去了这一份,最纯真的灵性。
这种“去灵化”也意味着,我们终将亲手毁去那一份无比珍贵的创造与想象。
因此,每当大人们拿起一本绘本时,总会皱皱眉头,快速翻阅。不一会儿,便再次合上。
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大人们,阅读绘本是一种煎熬的过程。
因为想象力的困乏,已经没有任何动力支持大人们穿越到绘本的小小世界中遨游、畅想。
但是,请记住。
对于每一位大人而言,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这种蜕变,如一只知更鸟,为你找回当年的那一份纯真。
你看,绘本,不仅让你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同时,也在帮你找到自己四散多年的那份独一无二的童年。
回首间,当年的那个挖泥巴的小坏蛋,突然抬头,朝你咧嘴微笑。
嗨~ 童年,好久不见!
(二零二零年,十月三十日)
宝马与路虎
中文和同事吃饭散步的时候,聊起来孩子上幼儿园的场景。
“幼儿园门外一排排宝马、奔驰、奥迪,还有很大的路虎啊!”
“什么样儿的圈子有什么样子的人。看看人家,看看咱们。”
由于自己当时再考虑别的问题,并没有关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散步结束后,躺在椅子上闭眼深思。
“你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你的家庭的幸福,又是指什么?”
“你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当时的讨论场景,需要我加入的话,我只会抛出这三个问题。
当我们在光怪陆离的生活中不断游离之际,难免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产生接触。
当我们对任何事物产生极度羡慕之际,请立刻抛出上面三个问题。
你自己如何定义幸福?如何定义家庭幸福?如何定义人生的意义?

有些问题,恐怕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去打磨每个答案,甚至永远也找不到完美的答案,至死方休。
但是,正是这种不断反思、思考的意识与习惯,让我们在每一次与社会主流评价标准面对面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成为一名"乌合之众"。
过多的期待
本周一和同事聊起了育儿、教育类话题。
聊着聊着发现自己懂得还比较多、比较深刻。于是便每日主动和她们,聊起了育儿话题。
本以为后面会出现“大家互相分享优秀的教育知识”的积极场面。但这几天下来,却呈现有一种“自己主动输出、对方被动输入”的局面。
是自己输出的知识算不上优秀?
还是会被被人误解为自己在花式炫耀?
周六早晨起床后,泡了一壶茉莉花茶,边喝茶边思考这件事。

或许是自己的执念,让自己不断向外界展现自己所了解的真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吸收你所表达的内容。
更不会去积极地反馈与持久的互动。
无意间的执念太深,让自己最近苦恼其中。
既然已对现实失望,如今何必再次期待。
对于某事某物产生兴趣并钻研下去的动力,或许永远要会是自己,也应该是自己。
后记
本周和下周,计划读三本书:
祝君和自己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