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都做哪些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战略的痕迹。每个人都希望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或者叫愿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人求学,有人经商,有人从政,这些行为都叫做战略。总结一下,战略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今天可能在某个市场或产品方面占有优势,但周围残酷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不得不做以下的考虑:继续保持现有优势,还是开辟新的战场寻求更大的优势?以前我们经常说天道酬勤,但现在要加一个前提:你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勤劳奋斗才有意义。
企业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战略,选对一马平川,选错全盘皆输。
所以,战略也是一种选择。
归纳一下,战略就是理性对局势进行判断,做出合理选择,并为了实现目标采取相关行动。注意,这里使用的词语是“合理”,而不是“正确”。因为是否正确,这个事后才知道,当时做选择只能做到合理,在符合当时条件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第二个问题,如何做选择?
同样的,我们天天在做选择,不管大事小事。只不过我们做这些选择,有的代价是很小的,比如今天吃什么,去哪里吃;有的代价很大,比如高考后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越是代价大的选择,越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对于企业来说,一项重大选择可能是关乎生存的,时间不会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在做选择之前,“分析”至关重要。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或许是最早提出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的思想。最近几年,我们面临着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互联网+”、“风口”、“人工智能”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那么企业在做选择的时候,就要顺应潮流、顺应环境,当你的选择使得企业站在风口上时,你就会飞起来。反之,如果做出的选择跟周围的趋势无关,资本、人才、政策都不会站在你这边。
因此,我们在这里总结出一点:做选择之前,看清楚周围发生着什么,热点在哪里,风口在哪里,资本在哪里,就应该选择往哪里去。当然,书上说要做PEST分析,各种分析,其实周围的环境已经帮助做了分析,只要跟着环境走就行。所以,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要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看起来选择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要继续考虑有没有能力承受选择的后果。比如选择做“人工智能”,问一下自己:有这个技术实力吗?这个行业中的企业都在干些什么?我们能不能跟得上别人的步伐?所以,外部环境分析好了,就要对自身进行分析。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内部环境分析,学过管理的同学肯定能想到五力模型,这可是个经典分析框架。但其实在实践中,何止要分析“五力”,只要有需要,“六力”、“七力”分析又何妨?不管是几力,分析透彻为止。分析完五力,发现还是一头雾水,那就应当继续分析下去,不要局限在这个框架中。任何管理学中的模型,都有历史局限性,都需要后来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使用。SWOT分析同样如此,不要觉得你的优势真的就是优势,有很多企业固守优势反而失败了,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达,“柯达直到破产那天,仓库里的胶卷依然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只是世界不再需要它们了”。同样的道理,劣势未必是劣势,机会未必是机会,威胁未必是威胁(我的天呐,感觉很混乱)。我们处在一个很复杂的环境中,一切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记住这句话就行了。
在这里,说一下企业的资源。企业资源有两大类:有形和无形资源。你觉得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潜意识中是忽略无形资源的,因为是“无形”的嘛,而平时看到的大楼、厂房、设备往往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现在我认识到,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应该是无形资源,因为只有无形资源才不容易被模仿。今天企业引以为豪的有形资源,别的企业只要有钱很容易买到,这根本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品牌、技术、人才等才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现在很多企业面临“转型”的问题,支撑企业转型成功的恰恰是这些无形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很灵活,相反如果一家企业有形资源偏多,比如有很多厂房、生产线,就不容易做别的业务,特别是那种单一用途的生产线,做别的产品根本做不了,限制住企业转型的能力。所以,企业一定要注重无形资源的积累,尽管这些资源有的并不在报表中体现,无法让报表看起来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