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日记 | 线上课后辅导的两周 1030
10.21
因为学生的skype没有更新,所以我和amy还是没有成功地分享屏幕,只能通过skype的chatbox+视频语音来沟通。因为chatbox只能发文字和图片,所以很多在PPT中呈现的场景没法用,而且amy是一个老年学习者,chatbox里面的文字特别的小,所以看不清,比如容易把“他”看成“你”,然后“需”可能看成“雪”,这个和他的语言能力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我无法确认他到底是因为看不清,还是因为语言能力水平的问题。
发现chatbox不仅可以发文字还可以发图片,所以发了两张图片来辅助文字表达,也尽量用了PPT里设置的 role play角色扮演的活动,但是chatbox的限制还是太大了,所以效果没预期的好。但是!我从今天的角色扮演活动里发现amy非常擅长模仿角色,并且会注重角色的完整性,情节的完整性,从头到尾都会去完成,而不只完成我布置的那一个部分的语言点训练。
10.22
今天上课倒是没有出现技术的问题,也根据实习项目的要求,对某一个语言点进行了录屏评估,但是!也出现了一个很简单的错误:当我试图把自己放在对话方的角度,去和他进行模拟对话的时候,我对中文的语感就会突然下降,这种情况下,我甚至会把本来没有错的表达判断成是错的,比如说今天学生说“非常多本书”,我当时下意识就觉得这个说法错了,然后我打出“非常多的书”,我当时以为学生把“的”和“本”放在一个表达中了,但其实他没有!是我当时那一瞬间的语感下降了。
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表达的节奏,速度要适中,太快的话很容易影响语感判断。舍友也经常说我的表达其实非常英语化:无形之中,我在用英语的结构去说中文的句子,但我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
我准备了一些语境中的对话练习,但是!我发现:尽管我想要让学生把语言点用在情境里,自己却并没有用适应的口吻去模拟那个情境,我还是以老师的口吻与他对话,而且他输出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我都会自动给反馈语,所以本质上也没什么情境感,不是真实的交际场景,也没有创造出对话该有的话轮,活动本身的效果没有达到。
10.27
收到了两份学生的评教,负责老师就评教内容找我谈话。
1.E的口语表达水平比A高一些。前几次我在备课时,是按照二人的综合进度去备课的,现在反思下来,每周课对A的复习量比较合适,但是对E而言会有些少了。我之后会直接按照E的进度去准备,特别是在词、语法点的频次上。2.E的反应速度比较快,所以有的时候我的纠错反应也会加快,导致某些错误在纠正上产生“二次错误”。之后可以在课后的邮件、微信通讯中,去系统地回答这类在课上一时半会说不清的问题。
指导老师的问题:你觉得在课前准备、上课反馈、上课引导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是增加什么话语让他感受到你对他有更高的期望了?
我的回复:
我觉得自己可以在反馈语中加一个梯度。而不是“正反两级”,要么“对!非常好!”,要么要求他重述,或者直接提供正确的回答+“对吗”?一般的回答都是“对的对的”。其实这样完全没有挑战他的水平,之后我会在出现错误的部分,给他更多自主发现、修改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三个梯度的反馈语,如“不太对”“再想一想”,而不是直接给他正确的范式。以后遇到这种有语病的,告诉他“不对”;用得不合适的,告诉他“不够好”。
10.28
在上课之前看的文献是有关于在教材中某一语言点的复现问题,在和amy上课时,不由地会联想这一问题。虽然amy的年龄比较大,对所学知识的提取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她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自己不断把前面复习到的语言点,多次、反复地用到后面语言点的复习中。有的时候,语言点A与语言点B的结合是不太合适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amy的“自主复现”是非常合适的。
我再想,是不是正是因为amy是年龄较大的学习者,她的语言信息的处理比较慢,所以当我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语言点上时,amy的关注点还是在于,或者部分分散于前面的语言点上?
无论原因是什么样的,但这个其实就可以作为一种线上tutoring的教学策略呀,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跟学生说,希望你能够在回答的时候,结合本堂课的其他语言点来输出。
10.29
因为这位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这节课我尝试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发现!实际操作起来好困难!学生结束一句话的表达后,就基本上记不得刚刚自己说了什么了,更不用说去思考那句话中的哪个细节部分存在错误了。
今天学生说:“开车别的城市”,我:“可以再说一遍吗?”学生认为我是在做意义的协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本身形式存在问题。我就在chatbox中打“开车( )别的城市”,问学生“中间少了什么?”学生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图。我再具体地说,中间缺少了什么verb?还是无效。最后,我:“开车去别的城市,对吗?”学生:“对对。”
这周的记录到此结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