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记1】2020.10 一些……小事
最后,我想说一个愿望。我希望社会可以更加尊重女性,给女性更多选择。我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好更安全。不然谁还去生女儿啊!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的道理为什么还要我在这里说啊,王八蛋!
早起,有空,记录几件小事。先列表:
- 选墓碑
- 看剧《德里罪案》和《难以置信》有感
- 看书《黑暗的左手》三部曲有感
- 关于全职太太
小事一
10月11号下午,我跟两个叔叔去买爸爸的墓碑。两个叔叔,一个是爸爸的亲弟弟,暂时称之为小叔,另一个是爸爸的堂弟,暂时称之为堂叔。
这是我第一次买墓碑,我不是很懂。
我们转辗去了三个地方才找到需要的墓碑。爸爸是葬在村里的公墓里。因为现在不让做大墓地,也即过去说的土坟,都是做那种小形的公墓地。我也是到了现场才知道现在的公墓地墓碑长那样。
在挑选墓碑的时候,老板问我:“一个筐还是两个筐?”筐是土话,意思就是放置骨灰盒的地方。
我感到奇怪。“当然是一个筐,我只是没了爸爸,为什么要再多一个筐?”
“哦,一般都是做两个筐,夫妻葬一块嘛,墓碑上也刻夫妻的名字。”
不知为何,当时的我在听到这句话时头疼欲裂。“我妈还活着,要你提前给她做筐刻字干什么!”我当即吼了过去。事后回想,老板只是说了大部分人的情况,但当时的我却想到了另外的地方,我有种被冒犯被诅咒的感觉,所以反应非常大。
“一个筐,不刻我妈的名字。”我这么斩钉截铁地回答他。
话音刚落,我那两个叔叔翻脸了,尤其是小叔,他立刻高声质问我:“怎么能是一个筐?当然要两个筐,还有为什么不刻你妈名字,没有你妈,你哪来的?”
“这不是给我爸挑墓碑吗?为什么要扯上我妈?”我反问他。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懂不懂?”
“我妈以后要葬在哪,她没有选择权吗?为什么非要把她葬在那?”
当时我转身给妈打了一个电话。很显然我妈对这些事也是外行,但当她听到她以后会葬在那个村子里时,她的反应也很大。我可以理解她,换做任何人被强行安排葬在哪里都会下意识觉得被冒犯。她立刻回答:“别,就一个筐,别刻我名字。”
于是我一意孤行,跟老板说:“就一个筐。墓碑上就刻我爸一个人的名字。”
然后我彻底把小叔惹毛了,他挥手要打我,打我这个败坏家风的不孝女。
我这辈子没挨过打,爸爸在世的时候,也没打过我。看到他扬起手的刹那,我也彻底被惹毛了。
还好堂叔拉住了他,他没打到我。但我当即对他怒吼:“你他妈凭什么打我,你算老几,敢打我!王八蛋!”
接下来的三分钟我整个人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当然他也是,两人对飙脏话,如果堂叔不在场,估计就真的打起来。
后来,关于墓碑下做几个筐和刻几个人的名字一事又在村里闹了一场。最后,我妈让步,我也妥协,墓碑下有两个筐,墓碑上也刻了我妈的名字,预示着该墓碑之下葬了两个人。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小叔、堂叔、村里的人以及那个做墓碑的老板的问题不是他们特有的,像他们这样的人大把大把存在。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爸那个村子是这样,还是说全国各地都这样。
似乎,一个女人死后葬在哪里是没得选的。——这句话好像有个逻辑bug。
小事二
这几天看了两部关于性侵的电视剧,都是2019年的,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
一部叫《德里罪案》,一部叫《难以置信》。前者讲述了发生在印度德里一起黑公交车轮奸案,德里警方用六天时间抓捕到六个罪犯;后者讲述发生在美国的一起连环强奸案,时间跨度大,作案地点多,最终被两个女警察合力破获。
两部作品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强奸案,抓捕行动的主力都是女警察,男警察工作散漫或冷漠……这里不一一展开,我不是要写影评。
只是刚好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表达内核——女性地位。两部作品中呈现出的许多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作案动机更是目瞪口呆。在《德里罪案》中,强奸犯盯上受害者的原因是她大晚上和一个男人(受害人男友)出门,而且和这个男人在公交车上举止亲密,强奸犯觉得这样的女人就是荡妇,是可以被随意践踏的,所以他要修理她,给她一个教训。在《难以置信》中,强奸犯盯上的女人小到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大到六七十岁的老妇人,高矮胖瘦都有,他对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但他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觉得他可以。
看完之后,我忽然想起前不久社交媒体上一则新闻,有人提出一个猜想,如果世界上的男人消失了会怎么样?
我真的去想象了,不想象还好,一想象,天呐,还有比那更安全更好的伊甸园吗?
关于两性之间的话题,没有比强奸案更能诠释其中的关系和矛盾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女性更加要自强。如果在司法系统里没有女性,你觉得强奸案的破案率会怎么样?我可以百分之百告诉你,会低到难以想象。unbelievable。
小事三
最近我补完了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三部曲……额,其实最后一部《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还没看完啦,但差不多了,应该能在这周看完。
说实话,看之前我是充满期待的,但看完以后有点落差,倒不是说她写得不好,她写得很好。只是故事内容我都可以猜到以及隐喻其实有点明显。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看她的这三部作品前已经看了太多其他作者的科幻小说,这些作者有的是在她之后创作的,所以看过太多类似的,再看到她的作品就不觉得惊艳了。
我尤记得第一次读《动物农场》时的感觉,读到最后,猪,站起来了。我去,真是神来之笔。很喜欢类似这种在表达某种隐喻的同时又充满荒诞诡异气质的结尾的作品,后来也读了很多牛逼的作品,但像读《动物农场》时结尾被惊艳到的感觉却很难再体会到。
回到《黑暗的左手》三部曲,其实后面两部《失去一切的人》和《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就故事内核没有太多可以表述的,因为比较简单,传达的思想很清晰,前者可以联想到为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后者可以联想到美国建国时期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我也不再这赘述太多,我不是要写书评。
我主要想提的是第一部《黑暗的左手》,这个标题是有另一半意思的,书中提到“黑暗在左手,光明在右手”,也即标题也可以理解为《光明的右手》。但它并不是讨论善恶之论,这部作品的最大设定在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无性人的世界,或者叫性别可以随时变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只有人。每个月特定的一段时间,这个人可以转变成男人或女人,进行短暂的性活动,由此产生下一代。怀孕的一方当然是当时转变成女人的一方,但她生完孩子之后又会变成无性人。有一天,一个地球男人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如果你的性别固定在某一个状态里,比如像这个地球男人一样一直保持男性体征,这些人会认为你是性变态,因为你时刻准备着要进行性活动。而这个星球上,性活动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而且如果双方之中有一方不同意,性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会有强奸案。
我的天,这是个什么社会啊!太奇妙了!这是我阅读时的第一感受,也是我觉得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
还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是结尾,这个地球人因为长期在这样的无性人世界中生活,当有一天再看到其他地球人来到时,他竟分不出对方是男是女,不,应该是他觉得对方是个性变态,他/她怎么会是男人/女人呢?
另外作者也讨论了没有性别的社会会遇到的问题,最致命的一点是社会发展太慢,至于为什么,你自己想或者去看书吧。
虽然本文的设定很有意思,但全文的故事情节比较薄弱,或者说作者根本不屑给你编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她就那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读不读。而且文章生造词特别多,开篇就一哄而上,也会劝退一批读者。
小事四
前不久我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全职太太的言论,被一些网友攻击。
因为我目前的状态算是一个全职太太,兼职写小说。我老公也是全职爸爸,兼职创业。
这个状态是我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谋划的,我希望我能在家工作,这样就可以带小孩,而我老公竟然也有这样的想法。
不可否认,在去年,我还不是这个状态。去年小孩才一岁,是我婆婆和我妈妈轮流带。我看到了老人的辛苦,带小孩真的太累了。
我不想他们年纪一大把,身体各种病痛,牺牲自己的老年时光来照看小孩。所以在今年,我跟我老公先后离职,开始了全职太太和全职爸爸之旅。
当然这个旅程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我写小说失败,他创业失败,那么我还是得回去工作赚钱。但至少那个时候孩子大一点了,好带一些了,可以找到更多的途径来带小孩。另外老人如果想念他,也可以过来带一会儿。
所以我本意是不想啃老,想亲自带小孩,但网友却说我逼迫女性带小孩,于是起了冲突。
当然,可能我的表述也有问题,态度上又比较强硬,有个网友提出我语气咄咄逼人。于是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在跟人对话时,对方并不在乎你说了什么,对方更在乎你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
语言本身没有意义,只有说话者说出来,听者用他/她自己的理解方式听进去后才产生了意义。
最后那条微博被我设置为仅自己可见。跟网友battle,输得一定是我啦。一张嘴怎么吵得过一群人呢?
想说的小事说完了。
结语:虽然这几件小事都跟两性冲突有关,但我没有想要在两性之间拉仇恨,因为我自己就生了一个儿子,他以后长大了会变成我口中的男人。我不想他直男癌泛滥,对女性缺乏同理心,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会特别重视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一个愿望。我希望社会可以更加尊重女性,给女性更多选择。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变得更好更安全。不然谁还去生女儿啊!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的道理为什么还要我在这里说啊,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