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不喜欢他的孩子
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读完这本书,想法很多,想说的也很多。但我不去梳理这本书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就独说堂吉河德这个人物,即他所涌出的精神。 它是个破落贵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有过一定人生阅历的人一定知道,坚持一件事情和一直绘色梦想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人的本性和种种不确定因素都会阻碍你,可他做到了。有人说这是本儿童读物,有人说这本书晦忍难懂,更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个疯子,我感觉给出这样评价的人都是跳出来的人,读一本书是要走进去的。 我沉浸在他的世界当中,看到他将客栈当做城堡,用纸板当做面甲,用生锈的铁剑、破败的盔甲去面对世间的不公。他救了被地主虐待的孩子,迎战横行霸道的巨人,救赎被绑架的公主,参与两支军队的交战,每当面对这样可怕又强大的对手,他都无畏的去战斗。他不顾魔法师的虎视眈眈,从不会畏缩不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精神。他给我一种纯粹的力量,我一直追寻的东西,不善假于物,只向内求。 这本书确实让我摸索到自己一直追求的轮廓,很多人所需的勇气是需要别人来激发的,一四肢残缺的人能学会游泳开一家公司,一个受过迫害的人历尽苦痛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深受病痛困扰的人能一直坚守精神高地并获得美好的生活,这种种事都能成为一个人获取力量的方式,能够为你励志,让你勇敢,助你坚强;可这种方式真的能够让你强大吗,用别人的残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来让你汲取力量,这是对的吗。我感觉不是的,我想起战国时期也类似的发问,孟子说人性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说人性恶,善假于物也;这两者的冲突在于,一个认为人本身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不需要向外求;一个认为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向外求。两者都是饱学之士,皆是求仁,可在我看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些人的向外求与荀子的善假于物是有些相似的,只是层次不同,这忽略了人本身的力量,而我是执迷于人本身这一观点上的,所以说堂吉诃德给了我很大力量,一种纯粹、干净的力量。 堂吉诃德在现代人的眼中是疯的,痴的,傻的,就算在当时的语境下,也没有人赞同,理想主义者往往都是孤独的。临终之前,他疯了,横行霸道的巨人成了风车,被绑架的公主成了贵妇,两支军队的交战成了牛羊,被陷害的骑土成了苦役犯,那一刻,他真的死了……塞万提斯不喜欢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