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感迟延
(以下只是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饰演的张亚东,与张亚东本人无关,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第一次知道张亚东还是这几天,通过《乐夏》。一开头超级乐迷/评委老师上场时,其他几位都手舞足蹈,很游刃有余很有综艺感很和谐,他就有点讷有点格格不入(还以为才三四十岁呢!)。对这个人还挺有好感的。后来他也是一如既往的安静、清醒和坚定。我就忍不住加戏,想象这个人可能能达到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好——娱乐圈的一股清流,私生活简单清澈,对妻子忠贞深情等等。
可是也没有。“张亚东啊,可是个超级大渣男。”室友妹子说。哦,是吗?看来我看得不准。但也没有原先想象中的会难过,对这个圈子先入为主的看法毕竟在。这个维度被淡化了而已,其他的不受影响,节目中有这么个人还是会在无形中给它的品质背书。
昨天看到总决赛,发现一看到给张亚东的特写镜头我还是会被那种气质吸引。这是经过扬弃之后的被吸引,可比直接、第一次被吸引来得有硬度。这算是一点点不由自主的感情,可按以往,这么二三十年,我的感情无论怎么蹦跶乱窜都脱离不了我的理智轨迹。
然后就意识到,哦,原来大家说的“喜欢就是喜欢”“喜欢是没有理由的”“喜欢不受理智控制”是真的可能的。自从昨晚小小品咂了一番我自己的“全方位的想象性喜欢—悬置—接受现实后的局部性喜欢”这个过程,我能类比想象到这真的是可能的!问题来了,那我之前的感情心绪算什么呢?我难道其实没有喜欢过任何人吗(我对“张亚东”的感觉虽然淡,但可能已经比对现实中的人都强烈了,因为转了一次,有三拍,但现实中只到两拍。)
前几天理论性地提了一个问题想和朋友们从理论上讨论:A是你想喜欢的人,你喜欢他顺理成章,不费力气。B是你不想喜欢的人,但你一直很在意。那哪个才算是喜欢?她们说B啊——是吗?可能吧。但她们又说,喜欢A,但更喜欢B——我在当时完全不同意这一点。放在感情维度里,人是不能比较的。如果同时把多人纳入视野进行比较,我觉得很不尊重那些人,同时也会显得自己很弱。就得一次只判断一个才对啊,如果选择了某一个,后面的可能性自动切断,冒险且真诚。
于是就理清了我的思路。是假定不一样。我首先假定只有一个对的人,在那个对的人面前,所有曾经看上去对的都会被证明是虚妄是误解(即使认错也得认,要不然会很没面子),所以最理想的可能是设定一个时间段(比如到三十),你把遇见过的所有人回想一番,找出最有感觉的(也就是对的),然后开始谈一段恋爱。但实际上,也许有好几个可以对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你可以去喜欢他们,每一段喜欢都是真的。——我大概是飘了,一个落实的喜欢都没有还能想到多个落实的喜欢。
总之,我某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松动了,我还在感觉和思考之中。谢谢张亚东老师带出了“张亚东”并且形成反差、对比和张力,谢谢《乐队的夏天》给我带来的出其不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