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都美好——写给昕怡
两个世界都美好——写给昕怡
亲爱的昕怡:
见信如面。上封来信,是在九月未央。而这一次的来信,离十月的末尾也不远了。我想着,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下去呢——十一月,十二月,明年,后年,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个月都能收到昕怡寄来的信,每个月都能跟昕怡回信,仿佛记录着时间更迭,四季变幻,也记录着你我的生活,美好的内心,嗯,那是一件多开心的事情呀。是的,如果可以,我希望这样飞驰远方的想象,可以变成温暖安和的现实。
其实,上一封昕怡的来信,已告知我你所就读的大学与专业。嗯,陕师大是很棒的大学(同时,我也欢喜陕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一些文学作品,无论是书的内容还是装帧,品质都很好),而你就读的生命科学专业也是陕师大众多专业中很棒的一个。当然,大学不比高中,许多知识可能闻所未闻,还有不少与自己在中学阶段所学有一定的差异性,的确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回想十七年前,自己作为“大学新鲜人”而开启中文系课程之旅时,原本所有“如鱼得水”的想象都成了梦幻泡影——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学了十二年的语文,又读过不少的文学作品,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但这一切随着大学老师口中蹦出的一个个“常识”,而感觉自己分明处在知识的断层之中,换言之,自己以前所学完全无法对接现实——如此,便可想而知,高数和化学这些加深难度的科目,以及动物学之类的此前未曾接触过的新科目,于你而言委实艰难了。然而,我想说,亲爱的昕怡,虽然刚开始你无法与所学专业课程“一见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就会“日久生情”——当你逐渐适应了那边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适应了老师和同学,也适应了所学科目之后,一切渐入佳境,就不会有当初那种“在苦海里挣扎”的感觉了。故而,不必过于在意当下的苦恼,那很有可能只是过眼云烟。想我彼时也是愁眉苦脸,可过了大略半学期,我就觉得一切都慢慢跟上应有的节奏了,而在我心中一直很精进努力的昕怡,一定会快快地适应的,而于适应之后,于原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新知换来的愉悦,那不很好吗。当然,也不是要勉强昕怡只能走这条路,如果真的觉得不合适,转专业也不是坏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但是啊,我总觉得,无论昕怡最终选择了哪条学习之路,都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要求得自我身心与智识的提升与发展,就必须面对苦境,必须勇敢地接受种种挑战,于披荆斩棘中走向成功的彼岸——“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虽说难免历经磨难,但我们在一路之上也可以找到抒情遣怀,寄托心灵的方法。譬如,就像这封来信一样,你可以将自己的烦恼忧愁写给我,我愿意成为你的“树洞”,存下你所有的不快乐,这样或许你会略微轻松一些——嗯,我不会将情况想得“十全十美”,譬如轻松快乐,随着年纪慢慢长大,会明白这一切都渐行渐远,于我们而言,是愈来愈“奢侈”了,故而有一点点,业已是生活与我们的很大的恩泽了。当然,我们也可以纵身于文学阅读的海洋,来一次“畅游”,将疲惫和压力远远地甩在身后,将自我完整地交托出来,交给一个个迷人的故事,一篇篇动情的散文,一首首美妙的诗歌。嗯,只要昕怡的一颗文心还炽热地跳动着,我想一切无明烦恼便都可以安顿下来,在文学的华光之下,变成对明天与自我的一种指引和期待。
嗯,虽然我把昕怡分享的近来的生活作为来信的重点(算是一厢情愿罢),可你说这封信主要是为了向我推荐作家麦家的。哈哈,我想既然昕怡觉得这次推荐才是重点,想必是希望我也能读一下他的作品,并且也如你这般欣赏他罢。其实,想说的是,虽然我没有看过你提到的麦家的这些作品,但我却有缘欣赏过由他的原著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譬如《暗算》和《风声》(我是先看的电影《风声》,觉得很精彩,再去看的电视剧《暗算》——虽然《暗算》较之《风声》,搬上银幕的时间还早了三年)。不仅如你所言,视角独特,手法独特,而且,还颠覆了我对于文学审美的“自我的格局”——受念中文系时阅读习惯的影响,除了通常抒情的“生活日常”或者挑战思维的“烧脑”主题之外,我偏爱读那些“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看似荒诞不经,却实则有潜入心怀,引人深思的魅力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至于其余的,不是在主观选择上做了“排除法”,就是遇到了也不会自觉地认真品味。至于麦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我起初是抱着看一般意义上的“谍战片”来作消遣的,毕竟进入二十一世纪一来,看似兴盛的“谍战片”市场也往往不靠谱——挂着“谍战片”的名号,却委实是烂剧的情况,比比皆是。可当我看完了《风声》之后,可以说完完全全为其叙事手法折服了,加之几位主演出神入化的表演,实现了让这份“绣在旗袍上的信仰”震颤观者心灵的终极意义。后来,我又慕名看了几集《暗算》(主要还是用来休息娱乐的时间有限),情节发展也紧凑而扣人心弦。所以,可以说,虽然我还未读过这些影视作品的原著,但委实对麦家欣赏有加,想来只有他将类型小说发挥到这般淋漓尽致的地步,才能保证搬上银幕之后的故事依旧大受欢迎。当然,这次昕怡郑重其事地向我推荐了麦家,使我捧起他的作品阅读的兴致更浓了,同时感谢你分享的阅读体验,这些也会指引我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旨意与特色的。我也期待今后昕怡分享更多的你欢喜的作家作品,让一个近年来忙于工作而少于读书的后进者,带着信心与兴趣再次出发。
不知不觉就聊了这许多,但是纸短情长,还有许多的情与思,就留待以后再与昕怡说罢。希望你在大学里生活安好快乐,在文学世界里也收获美好。
嗯,期盼着我能有幸常常收到你的来信,也给你,我的心意。
祝平安喜乐 万事胜意
开开
2020年10月28日早晨于金中园
附:昕怡的来信
给最最可爱的开开:
见字如晤。
我没想到两次相隔这么短的时间又会给你寄信。那么首先同您说说我的近况。上次忘记告知,我就读的是生命科学专业,纯粹的理科,最近正在高数,化学与动物学的苦海中挣扎。但也许是陕西师范大学里古朴纯粹的自然风景,又或是从未离家如此之久而引发的乡愁,也可能是结束高考高压后终于能够追逐自己兴趣以致现在有些话唠了,我的一颗心又不由自主地向文学靠近。
想过转专业的问题,但我想现在考虑这些未免过早,因为我的现状是在理科的苦海中沉沦哈哈。有很多苦恼吧,但又不知如何诉说,好在也许有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天。
最近在闲暇的时候看《银魂》,超级好看的说,热血少年漫和咸鱼日常的结合毫无违和感啊喂!哈哈哈,感觉看了《银魂》之后无论是谁都会学会吐槽吧。
咳咳,言归正传,这次写信的主要目的(是的,说了那么多甚至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是想向你推荐一位作家——麦家。事实上我在初二就读了这位先生的作品,但连我都不敢相信我竟然在之前的信中没有同你提过这位我非常推崇的作家,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灯下黑吧。
唔,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这位作家或者他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事迹。但我喜欢他的小说并不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噱头,而是他文字中透露出的某种冷酷的温柔。
麦家的小说以国家情报局为主,几本小说中大多描述的都是国家秘密情报局中那些没有名姓,为国家默默奉献的奇才的故事。我一共看过他的三部小说。《风声》中我最推崇他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三个不同的立场去写一桩旧案,与《竹林中》相似,但又不尽相同。《暗算》则可作为多个短篇的合集来看,但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暗含着命运的无常,喜悦与悲剧交织最后随时间淡去或是永固。作者用冷静的记叙笔法描述这一切,隐隐的事不关己,却仍用着隐晦的词汇,感慨的口吻,或是借书中人之口去诉说着某种同情与关怀,这种温柔并非灼热的温暖,而是某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淡宽和,但的的确确使作品有了人情的温度。《解密》则是这三部中最奇诡的,诉说的是一位数学天才的故事,书中采用了大量旁观者视角和意识流手法去描述这位神秘而寡言的天才,但读者甚至不能理解他内心深处所蕴藏的神秘。孤独,这是我所感受的东西,并不是天才总是孤独的这种说法,而是作者在作者那种冷静到冷酷的笔法下,所有人都成了他生命中的过客,命运如同浪潮将他夹裹,推着他前进,很多人遇见他,与他的生命有交集,然后又从他的生命中离去。他进行着常人看不懂的活动,被所有人视为异类,他与脑海中引人发疯的知识做抗争,最后命运弄人,以过于惨烈的方式收尾。
在此向开开推荐这位作家以及他的小说,以及我必须吐槽,当初我看完解密后知道它改编了电视剧超兴奋,结果电视剧把个人传记悬疑解密硬生生拍成了废柴逆袭+恋爱八点档_(:3」∠)_。
希望开开万事顺利,以及一定一定要注意身体啊!(高三老师都超辛苦的,开开加油!)
不久前刚刚写过信的
朱昕怡
2020年10月 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