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一切的根源?你可能被洗脑了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心健康,“心理亚健康”这个词也开始变得耳熟能详。其中,就有一种说法非常流行——情绪决定命运。
虽然关注情绪本身是一件很好且必要的事情,但是,过分地拔高情绪是一切疾病(问题)的根源,一味地说情绪决定生死、决定命运,显然也很狭限。这容易让人盲从,陷入简单思考或混乱思考,误导人们从只注重身体生理的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而是生理、心理、精神、生物学(基因或者遗传)、社会、宗教、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分拔高情绪是一切疾病(问题)的根源,导致有些人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竟然陷入负罪感,陷入一生病就觉得自己不好的旋涡。而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以爱为名”站在“心理至高点”以非常隐秘的方式对患病之人的情绪、心理进行剖析进而评判,此举又更加加重患病之人的“负罪感”和“自己不够好”的感受。
比如Fiona前段时间生了一个病,由于她这几年一直在一个私人心理机构上课,深受其中“情绪决定命运”这个理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强大的集体氛围中,一生病她就本能地先入为主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情绪不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才会生病”。哪怕即使理智层面她也知道“情绪”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这个理智层面的声音与强大的集体能量相比,太过微弱。

所以说,一个人疯了不可怕,一个集体疯了才可怕。而人在集体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因为在集体中人的自由意志会被集体意志所取代,尤其是当一个人本身不太具备全面思考能力的时候。
于是乎还没有动手去医治身体上的病痛,Fiona就先对“自己生病”产生了各种批评厌恶:觉得自己很差劲,情绪管理能力差,心理不够强大不够健康。
这种感觉强烈到让她开始逃避,甚至自欺欺人地装出自己情绪很不错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不止是为了欺骗自己,更多的是不想受到他人的评断,借此堵住一起学习的人的嘴:“你生这样的病,根源就是你的情绪不好,你没有学习好情绪管理,你要借机去挖挖看这些情绪背后的东西,去处理掉它们……”(你看,如果生病的是你,听到这样的话还会告诉别人自己生病了吗?)

Fiona受够了(既害怕又愤怒)她们“以爱为名”,动不动就来评断她生病是因为情绪不好,甚至生活中发生任何大小问题只要对她们说,就会被她们的舆论上升到是Fiona“情绪不好”所造成的。如此这般弄得Fiona只能表面装做很正常,实则疲惫不已。一边承受病痛,一边还要承受“负罪感”,并且还对自己多有责备。但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地责备自己,大可不必认为生病是自己的过错。
当她有一次无意间向我诉说时,我随口对她说:“我自己就曾罹患过让世人害怕的大病,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形,但是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疾病,它的成因都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精神、生物学(基因或者遗传因素)、能量、社会、宗教、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仅仅就是听了这句话,Fiona就一下子从对自己的各种评判和责备的漩涡中跳出来,开始正视自己生病这件事情,并且可以心平气和地从各个方面去真正面对“生病”这件事情。

当然,如果患上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或者罹患慢性疾病,认真审视自己是很必要的,问问自己在这场疾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但是即使是自我审视,也请不要对自己太过苛责,必须牢记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疾病都是生理、心理、精神、生物学(基因或者遗传)、社会、宗教、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Shelley曾经因为深信“情绪是一切问题(疾病)的根源”这个限制性信念,而在痛苦中苦苦徘徊的故事吧。
Shelley抱着一个全人类普世的愿望“幸福地生活”而去学习“如何过得幸福”,她被告知:情绪是一切的根源。于是她被教授了“几招搞定情绪”、“如何与你的情绪相处“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
可是几年下来,Shelley很努力地学习践行后,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达成“幸福地生活”的愿望,反而由于每天时刻被人在耳边强调“情绪是一切的根源”,而让shelley变得每天都盯着自己的“情绪“不放。而越是注意它,越是去挖,越是把“情绪”当成生活的唯一,Shelley发现自己越是跟自己势不两立了。

Shelley经历了恨透情绪、拥抱情绪、假装情绪不错来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再也骗不了自己了,两手一摊失望至极,才想起来去回首看着“情绪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个理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此时,她才发现为什么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精力在“情绪”上都无用,因为她把自己等同为情绪,可是她不是“情绪”呀!!

没错,任何一个人都不等同于情绪,情绪只是人在情感感受的一个层面而已,而我们这个人其实包含了身体、头脑(思维)、心(感受)和能量。

当你坚信“情绪是一切问题(疾病)的根源”时,就等于是把“头脑”和“心”分开,甚至还认为“心”比“头脑”重要。而事实是,头脑和心之间从来都不是分开的,头脑和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你这个人是一个整体。
如果你带着最大限度的诚实认真地审视,你就会发现:你有什么想法,就有什么感觉,心和脑根本无法分开。

当一个人狭限地认为“情绪是一切根源”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等同于情绪,唯心至上,切割开了头脑和心这个统一体,无视身体,无视大脑,无视能量,无视空间。如此岂能不制造出冲突?岂能不痛苦?

一个人的身体何其重要——没有这个物质身,你压根没有存活的可能性;一个人大脑的思考思维何其重要——身处日益复杂的世界,思考是我们所有行动和决策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完善的思考,很快就会被偏见吞噬,陷入冲突和互相伤害中。

同样的,能量对一个人的生命又何其重要。谈到能量,我们又必须明白一个真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活着的,而是活在宇宙这个整体之中的,那么宇宙中的一切对于我们的影响又是何其重要呢!
霍金说过宇宙的三种组成成分:物质,能量,空间。可见一个在宇宙中生活的人除了自己的身体,头脑层面的想法思考,情感层面的情绪感受,还受到了周遭物质、能量、空间的影响。因此,把“情绪“当成是一切疾病(问题)的根源,显得多么地狭限。

再次申明,我们要阐明的不是情绪不重要,恰恰我们认为情绪很重要,但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地对待情绪,了解情绪只是其中一个层面,而非全部,因此我们才会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予以适当的关注。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过分拔高它的位置,并非是重用它,反而是对它的误用滥用,误用滥用的后果就是混乱痛苦随之而来。

再者,正如佛教所说:人生困难重重。在某种意义上,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压力和紧张,生活本身就会使我们精疲力尽。更何况,正如上文所说:得病这件事情并不都那么简单,大多数疾病都由多重原因造成。
单纯地拔高情绪,说情绪是一切疾病(问题)的根源,本质上与单纯地认为疾病只是身体生理层面造成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想法并没有更高级,只是一种简单思考下的狭限(混沌)的想法,充其量也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而且传播这种狭限想法的人,其实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因对于个人有限的知识经验的傲慢而产生的妄自尊大和极端自负。试问:如果“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而“心理学”这个东西是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在没有“心理学”之前的几千年里难道我们的祖先都是“活死人”吗?
可事实是,古人的智慧往往让我们叹为观止。2500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里就阐明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天、地、人、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盖,“道法自然”4个字就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和运作规律,宇宙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均遵循自然之道。

而“道”说的就是以自己为法则,让我们每个人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去为人处事。而所谓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正如《大学·礼记》里所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的就是个人自身身心的修养,是为人处事律己待人之道。
而在西方,1800多年前的集大哲学家与帝王身份于一体的Marcus Aurelius也异曲同工地用“自然之道”去律己待人,用一生把自己当成宇宙的服务员去实践了“内圣外王”之道。

简单地从古代东西方圣人、帝王所遵从的“道法自然”、“内圣外王”的哲学中就可窥见其玄妙的哲学思想(或者说自然定律),洞察个人立身处世之根本。其中涉及天、地、人、宇宙,涵盖了身体、头脑、心智、精神、社会、自然等等各方面,而这与现代科学所遵循的自然定律是如出一辙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情绪只是所有这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果我们可以放下自身隐藏的很深的妄自尊大,谦卑地回望历史,就会明白东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也会明白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轨迹。
读史使人明智,当我们可以跳出个人的限制,从历史的深度,从宇宙的广度去看待问题,就会轻松地明白一个人生病的原因是多重的,需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综合的考量,而非断章取义简单粗暴地从“情绪”这单一的一个方面做出“简单思考”。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拒绝简单思考,学会深度地全面思考。

如此这般地把“心理学”、把“情绪”过分拔高,不仅是因为对于心理学发展史的无知,对其专业系统知识的匮乏(当然是否有心理学学位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对其充分地投入且长期专注的学习,以及将它们首先运用于自身的体证,否则再多的“知识“都是一种变相的“无知”);而同时认为“情绪是一个问题的根源”也是对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无知,对于人类哲学发展史的无知,是一种“简单思考”、“混乱思考”的体现。
因此,当我们患上某种严重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就让自己背负上“负罪感”或者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是自己情绪不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才会得病”。
取而代之,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我在这场疾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当我们一旦愿意问自己这些问题,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是有责任的。然后我们会开始认真地自我探讨,自我审视。记住,即使是自我审视,也不要对自己太过苛责哦。

也许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高血压和平时经常喝酒暴饮暴食有关,与自己动不动就发火有关;也许你还会发现父母兄弟等家族成员也有高血压,所以,你的病症显然还有基因或者遗传的生物学因素这个成因;也许你还会发现这个自己所处的高压工作环境有关……
通过这样的一个相对全面的自我探讨、自我审视,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从多个方面入手去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必陷入对于自己患病的负罪感中而无法动弹。
这样的一个全面的“自我探讨,自我审视”过程,就是一个全面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拒绝简单思考,拒绝人云亦云的盲从。人生之路本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铺就,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和痛苦又会接踵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过程中不断经受焦虑、失望、绝望、悲伤、沮丧、寂寞、孤独的来回打击。但是如果我们能接受真实的人生就是如此的,那我们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但是问题是,许多人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承担苦难,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甩锅他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那么这个根源显然不是情绪,而是草率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
所以,不要一天到晚地和情绪较劲,把它当成生活的全部去做功,情绪只是身而为人的情感感受这一层面并非全部,接纳这个存在的必然,把它当成一个晴雨表即可。真正要做的是:不要逃避生活中的常态——问题和苦难。你需要的不是逃避,不是鸡血,不是一天到晚和情绪较劲,不是挂在嘴边的金句,而是勇敢地直面生活,直面问题,敢于对自己真诚。

如果真的罹患某种严重的疾病,那就问问自己:“我在这场疾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用这样的提问来开启一个全面的思考,来取代“简单的思考”,取代“草率混乱的思考”。不盲从权威,不盲从社会给出的既定答案“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我们要明白:不容置疑的坚信比伪装的谎言更可怕,让社会潜伏了巨大的危险。正如罗素所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所以,面对任何理论、学说、论调,无论是出自权威还是社会主流,首先都请不要“不容置疑的坚信”,而是保持一个open的态度进行一个深刻的全面思考。

关于作者:思怡,80后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Woman,从最初级的buyer做起,3年不到的时间成为意大利top2的某零售连锁集团的中国地区负责人,后受聘于香港top10的某贸易公司成为该集团最年轻的高级经理。随后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之前从未写过一份简历,都是工作找上门。后因经历了一次濒临死亡的手术经历,投身于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以身试验,致力于把所有学到的知识技能变成自己发自内心认同的事,并通过日常生活把它们做出来、活出来。余生欣喜若狂做自己,守持“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把自己所有的“KNOW HOW”切实投入到踏踏实实的每一步中,为更多的人服务。
- END -
Now醒来成长社原创文章 Wei Xin
文:思怡 视觉设计:冰冰 编辑: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