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什么时候
查看话题 >碎碎念 | 离开父母,我才开始成为我自己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去同学家里玩,接近午饭时间,同学将冰箱里的熟食放进微波炉里加热。待她将要按下“启动”按钮,我好奇地问:“直接敞着加热吗,不用盖个盖子吗?”
“为什么要盖盖子,我一直都这样加热的啊?”
“啊,不用盖子吗,我家加热一直都盖盖子。”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用微波炉加热食材到底需不需要盖盖子?
我默认了“盖盖子”是正确的做法,因为家里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上大学后,我面临要不要读经济方面的双学位的抉择。我从个人兴趣、就业帮助与时间安排等角度思考了一番,倾向于不读。和亲戚聊天时,他建议我读,理由是“你们全家人都没有经济思维、投资思维”。
那一刻,我似醍醐灌顶。
我发现,他说的是对的。更重要的是,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甚至连“经济思维”“投资思维”是什么,都不曾想过。
我开始审视我习以为常的一切。
在学校教育、影视作品、阅读书籍未深入涉及的领域里,我几乎完全不加思考地参照了父母的模式。
在我的家庭里,爸妈是老老实实领工资的人,从小到大,他们对“钱”的谈论,无非是“上班赚钱不容易”“男人有钱就变坏”“没有有钱人的命”……因此,在我的意识里,钱不是个好东西,而“赚钱”=“工资”,“股票”=“风险”“歪心思”,“买房”=“住的地方”,仅此而已。
而对于所读专业的选择,家人的建议永远从“兴趣”和“就业”这两个维度出发。“兴趣”就是看我喜不喜欢,“就业”就是理工类、会计等专业好就业,仅此而已。
对于爱情,我只有来自文学影视作品的憧憬,对现实生活中如何建立两性关系毫无概念。因为父母从没在我面前有过牵手、拥抱等身体接触,没有约会,没有浪漫,只有最最平常的柴米油盐、吵架和忍耐。
对于工作或事业,我也没有期待与想象。在饭桌上,永远是爸妈关于工作中鸡毛蒜皮、人事斗争、加班熬夜的抱怨……
平心而论,我的父母是一对合格的父母。但我意识到,我所需要的养分,不能再从这个环境中汲取了。
为了成为我自己,我开始有意识地跳脱出来,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
刚开始是保持精神的距离。
冲突无可避免。
比如,爸爸嫌我脾气太冲,要我成为一个“温柔”的人,逻辑是“温柔的女生才能得到男生的喜欢”。
我无法接受这个逻辑,这个逻辑本身便把女生和男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仿佛女生是被男生挑选的对象。因此,我反对“温柔”,赞成“我行我素”。
比如,妈妈说“女人在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情”,因此该谈恋爱就要谈,该结婚生子就要结婚生子。
我也无法接受这个逻辑,谁规定了女人的人生,我为什么没有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因此,我不急着“谈恋爱”,仿佛有这个心思就落入了某种圈套和俗套。
后来是空间的距离。借读研和工作之机,我离开了家乡。
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在陌生的环境里成长。离开习以为常的一切,呼吸着多元的空气,才知道,哪些是原生环境所带给我的习惯,哪样才是自己真正认可的东西。
可当远方的我越来越成为真正的自己,和父母的想法便越发格格不入。
永远不能聊深,一到深处便是冲突。
父母的观念的落脚点,常常是“这是传统”“大家都这样”“因为血缘关系”“你年轻你不懂”……永远无法说服我。关键是,他们也并不在乎是否能说服我,孩子就该听从父母的,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无法苛责父母。他们就像当初的我一样,同所处的环境不知不觉融为了一体。他们没有机会或没有意识跳出来看一看。
也有达成“和解”的时刻。
比如,多年后,我意识到“温柔”其实是种可贵的人生状态,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我也有了爱情,觉得恋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当年的我,其实没有必要为了反对逻辑而反对结论。
可这条“弯路”是不得不走的路。
我不经常和父母联系。每一次联系,都会把我拽回我所抗拒的世界,正如把脚放入一双不舒服的鞋子里。那个世界里,只有“柴米油盐”“扯皮拉筋”“抽烟打牌”“看肥皂剧”“年老体衰”,只有“期待孩子早日结婚生子”,只有对“人生就是如此,不认命就是年轻不懂事”的深信不疑。
老家的人总说,孩子在外打拼辛苦,期待孩子回家。
可我知道,这是我的主动选择,我就该承受一切代价。我并不“足够孝顺”,从不鼓励别人和我一样。只是,当自我意识觉醒,便收不回去了。
有一天,我可能会真正回家,空间上,或是精神上。
当我已经完全成为我自己,当那个自我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并能以“幽默”“轻松”“随意”的态度面对过往,面对阻力,面对不可控的一切。
我期待着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