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独特的阅读习惯
查看话题 >人生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们需要自己拯救自己 | 同行者共读计划

在庸常的日子里,我常常把目光停留在书店两扇门外的一隅。一组看似与我毫不相干的长镜头,对面服装店里影影绰绰试衣服的人,不时有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车闪现的行人,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说话,偶尔有几句我并不能听清的对答,ta们正在发生一些事情,一些只属于此刻ta们的事情,和我们大多数人身上发生的一样,看似无聊且重复,这不就是我们的一生吗?

糟糕,我们的人生无意义?
福克纳有部小说名字叫《喧哗与骚动》,取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家要建构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喧哗世界,往往就临摹出了某种意义。
在班吉的意识世界里,看似时间叠加混乱,由他人引导,但他自己的执念,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
昆丁的意识世界,有颜色(视觉),有味道(味觉),有声音(听觉)。佛教说,色声香味触发,他像一个囚徒,深陷散发五颜六色的世界泥淖之中。
杰生的意识世界,只有自己,无论放大,缩小,世界狭小逼仄。
凯蒂只存在于她三个兄弟的意识中,时而堕落,时而亲昵,时而扼腕,女人的命运形象判定,似乎从不在她们自己手里。
在《喧哗与骚动》中,单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看起来聒噪无趣,但当福克纳用多视角的方式,只纯粹用文字构架出一种真谛:人只有在与他人人生的交错中,意义才突显出来。
小说家试图从我们人生的片段一隅,还原一种人生经验,而社会学家想要解释它。

同行者共读计划:找到每个人生活意义的方法
“我们的人生过程都是被各种社会力量推进或者裹挟着过来的,包括很偶然的力量”《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飚回忆自己童年时说。
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像小说家一样,抽离我们的人生,审视我们的过去,也就是所说的把我们自己的经验作为一种方法,解释与再发现我们自己。
这也是我们书店“同行者共读计划”第一期选择《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希望感兴趣参与到“同行者共读计划”的读者们,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而同样,在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就解答了我上面提到的再发现自己的路径方法。

我们每个人背对苍穹人间一世,如何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坐标?
我们希望在共读时,向他人讲述自己。认清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先从完整准确地构建自己的个人经验史开始。
我们希望在共读时,与其他读者产生有效的对话。在微信,外卖的时代,重建对话的精神,变得尤其重要,对话需要触及真的问题,由此碰撞出新的思考,由此发现新的自己。
我们希望在共读时,与外部世界产生连接。将自己置身于当下的时代中去体察自身存在的意义。
从我自身这个原点出发,与同行者,一道辐射到世界的尽头。
同行者共读计划重建对话精神
共读时间为期三周
【共读形式】
微信群(不限地域)
【参与方式】
添加店长微信gaomouren1987
购买《把自己作为方法》(享受团购价优惠)
【限定人数】
20人以内
【报名时间】
截止到10月25日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一生?”如果你抱持想要读完这本书,就像一劳永逸过好一辈子的希冀,恐怕要让你失望了。阅读不是魔术,它会拆穿魔术,它只解释世界。 当然,我们构建的对话平台还不止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外界的对话,我们还会在纸上共读的时候,凭借微信这样一个技术,提供书籍之外的更多丰满的信息,以及人间食粮书店作为领读者抛出的问题意识,阅读是一次无期限的对话。

原价48元 团购价35元+7元邮费现在购买即可加入共读计划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