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生活(二)
/
秋风吹很久了,却因为闪了腰,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秋高气爽,只得在每日清晨打开窗大口贪婪的呼吸,然后便关上了窗。关窗是因为喜欢绝对的安静。也喜欢过车水马龙的浓郁烟火,可如今却越来越贪恋尽可能的低分贝,越低声越沉静。
上周又大动干戈改变了屋里的陈设布局,回翻相册上次大改造是在五月。倒是一点儿都没变,每每都过不了半年就得挪东挪西。修改布置当然也意味着又一次的清简物品,扔了、卖了,回收了。自从入了极简主义的坑,断舍离就是最最令人清爽的事情。每每提笔总想细细说来这里面的魅力所在,却总苦于何如都不够透彻,毕竟是一辈子要参悟的事情呐。
/ 与物品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与物品的关系多少简单一些。减少拥有,已经拥有的是自己绝对喜欢并实用、好用的物品。会发现,每月开销虽然减到最少,却还是可以过上丰满的生活。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器物,在选择时,会尽可能多的了解功能体验,也包括可能的使用寿命。比如,锅具,我会买能照顾各种烹饪方式的材料,比如珐琅锅,只要正确使用和细心养护,是可以用几十年的,就很喜欢。比如,耳机。家里流水的耳机选择,但目前实际会使用的也就是苹果的小白耳机,唯一的一次升级就是从有线变成了airpods1代。对于美观的器物,是自己一眼看上就想拥有,并且放在购物车超过1-3周之后还想拥有的,就会下单。这两条如果不满足,那一定是不会贸然下单的。最近对于古董瓷器特别的热爱,特别是herend,太喜欢那个矮矮的杯型和杯沿的波浪感。虽然有很多喜欢的,但很明白没有那种符合上面说的两点的花纹yet,那种想拥有的程度未到火候,同时也会思考放入家中后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疲惫,所以目前也并没有下单的。关于数量,再举餐具的例子,比如筷子的数量是家庭人数+1(备餐筷子)。上述的杯碟、餐具,也很少会成套的买,都是单份or双份就足够。以此逻辑推。(这个问题在底部链接文章有写)
日用消耗品也会囤积,会做整齐的收纳,并且日积月累下来,也会有固定的产品选择,只需按时计算、下单同款便可。也因为对时尚没有太多追求,所以衣物配饰,outfit类目的物欲和整理困惑倒是极少。虽然也曾有过奢侈品包包/衣物购买经历,但实践下来给我最多的感受还是疲惫(no offense,奢侈品也是可以搭配出非常简洁高质的风格的,是我不懂是我不配罢了(求生欲很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生活中需要这样行头的场景也甚少,自然而然,剩下会使用的就是除了舒服还是舒服的产品,比如,tote包型,帆布包最好了,衣物的话,优衣库此类太friendly。这次整理之后,我终于完成了我一直想有的极简衣橱:我所有的衣物已经可以正好存放一个衣柜中了:一米五左右宽的挂衣架和两个抽屉,简直感觉太幸福太轻松!
当然,物品的概念远远不止是生活里的,比如手机、资料,也会时常清理,也从来不需要买大内存的电子产品,更新迭代也完全不需要跟随潮流(喜欢小屏手机,se大拥趸)。当然也有过要追最新款的年纪,电脑也有过同时拥有不同场景好几台的时候,但现在留下的就是一台mbp13’和两台se(自用机&工作机),音响就是HomePod,倒不是追求苹果全家桶orhow,只是方便和习惯使用了。其他唯一有的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硬盘,毕竟一年又一年,资料、照片一直在积累,整理好,放进去封存。
最近对于精装房颇是费神,希望下一次搬家可以是自己设计装修的房子,这样在很多细节上可以有清新简单的设计。啊,对。也希望是可以住上几十年的屋子呐。记得刚到爱尔兰的时候,有一只大箱子,几乎所有家当都可以装在这一个箱子里面,15分钟就可以收拾完毕,拖箱子走人。那种感觉,其实是一种说不明的安全感。 总之就是,不想拥有任何不会使用的物件,使用的物件一定要是简洁美观且实用的。鸡肋的东西一定扔掉/卖掉。买东西的时候一定三思三思三思,不要买回来变成累赘or很快就不喜欢。虽然也可以再出掉,可是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浪费和伤神。
/ 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
家人不是极简主义怎么办? to be continued…
关于极简一些更多
极简和自己 25.4.30 à bientôt. 24.8.17 清醒与繁盛 24.1.30 算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