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叔说民俗之霜降

舒叔说民俗之霜降:
成双佳期或可造就“中国婆媳节”
“霜降”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节,也是秋季的最后一节。
霜降有“双红”应对秋之“霜红”,还有“双酱”应对“霜降”,更有婆媳“双犟”与“双酱”的神话传说,你知道吗?
“霜降”时节满天红,因为此时节进入深秋,很多植物披上了红色的衣装。中国各地,有山有景的地方,都逐步形成漫山的红叶;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渐渐进入了赏红叶的最佳时期。
当然,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大地开始有霜,带来了初冬的气息,这意味着从春末到秋末的“无霜期”就要结束,一年一度的“初霜”又将来临。所以古人云:“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古书同样记载霜降时节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类动物会将捕获的其它兽类的肉当做“祭品”收藏到自己的洞穴内,准备冬天食用;山野大地上各种植物的颜色由绿变黄或者变红,叶片掉落;“蜇虫”俗称“土鳖子”,是一种可入中药的昆虫,这里泛指天下各类大小虫子,到了霜降时节,要开始躲进树洞或者地洞内,准备进入冬季的休眠状态了。
人类同样如此!古时候,每到霜降时节,勤劳的百姓就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和各种储备,是所谓“收薯腌肉莫迟误”!
千百年来,古老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就是喜好以谐音讨口彩。霜降之“霜”,谐音双双对对之“双”,故而本节日就有了以“双”字为主题的各类民俗。
那么,霜降时节主要有哪些民俗呢?

一、食双红
双,谐音霜;红,自然是指秋季的颜色。“食双红”寓意最后的深秋到来之际,百姓人家喜事逢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么,“双红”具体是什么呢?其实,各地自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北方人讲究吃柿子,南方人喜欢吃鸭子。还有很多地方,有吃大红枣的,有吃深红栗子的,有吃红红山楂果的,不一而足。南京是一个南北交汇且最能融合南北习俗的地方,所以,老南京人的“食双红”是南北兼收,就是红柿子与红烤鸭。
红色的烤鸭和红色的柿子,不仅仅是象征着秋色,更加具有“天凉需保暖”的朴实意义在其间。南京人吃鸭子几乎从来不会吃厌的,尽管前面处暑时节也食鸭,平常更是三天两头从鸭子店带个“后坐”、“前腿”、“四件”之类鸭品回家下酒。但到了霜降节日,还是以烤鸭为“双红”之首选。
柿子是深秋成熟的时令产品,属于浆果类,“浆”又谐音“降”,自然能够成为霜降节俗的佳品。柿子虽为凉性水果,但深秋季节却有防秋燥的功能,古代医书早有记载,含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镇咳、怯痰、补筋骨等功效。老人们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红柿,不流鼻涕不裂唇。意思是说:霜降这天必须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开裂。
往年,乡村的孩子们,到了这个季节,会一个个地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片片黄叶如花似梦,与红红的柿子交相辉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园风景图!不知给人们带去多少淳朴和美好的回忆。
二、制双酱
各类酱品,是许多地方美食的重要组成。诸如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花生酱以及多种果酱等等。霜降时节制酱食酱,自然与“酱”、“降”谐音有关。如此还形成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个关于婆媳关系和家庭和睦的故事:
民间历来有“婆媳难和”的现象存在,于是有人将这种难解的婆媳关系编成故事加到了海龙王的家里。
故事讲述:海龙王的老婆和儿媳妇总是意见不和,常常为一点小事各持己见。俗话说就是“犟”,而婆婆与媳妇同样地“犟”,则为“双犟”,与霜降节气谐音。
在某年某月某一个霜降节令的前几天,秋收大忙刚过,龙王的儿媳妇看着满仓沉甸甸的粮食,心想:“庄稼都归仓了,那就开始好好地睡睡懒觉休息几天吧?”,可是婆婆却认为:“要干的活多着呢,别总想着偷懒”!于是婆媳俩就要顶嘴,顶得面红耳赤,双方各不相让,各自都如同“犟牛”一般,老龙王、小龙王劝谁谁都不应。媳妇倔着嘴,婆婆堵着气,婆媳俩连续好几天都互不理睬、互不交往。龙王父子俩只能叹息:“两个女人都这么双双不让”,这才叫 “双犟”呢!
当然,日子总要过,婆媳毕竟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在一口锅里吃饭,这种“双犟”如何能够结束呢?龙王父子想出了一个妙招,就是各自制作一碗酱奉献给各自的老婆,以此暗喻和批评这对婆媳的“双犟”,同时来撮合婆婆媳妇的和解。还因为,这酱品的制作方法,是要不断调和的。这个“和”的过程,又暗喻了家庭和睦之“和”。
于是,小龙王制作了一碗甜酱,端给婆婆享用,却说是媳妇做的;老龙王制作了一碗香酱送给媳妇,也说是婆婆做的。爷俩以此“双酱”来调和婆媳俩,果然有效,婆媳和好如初。其实婆婆媳妇的“双犟”本来就不会持续长久,只是缺少一个和解的借口而已。老龙王小龙王制作的“双酱”恰好给婆媳制造了一个和好的台阶。

后来,龙王家的这个故事传到了人间,霜降时节“制双酱”的民俗就逐步形成了。当然,这则神话传说应该是属于附会早已形成之民俗的。但却深刻反映了民众对于家庭和睦,亲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关爱的期盼与渴求。至于酱品,现如今,超市里商店里种类繁多,直接去购买即可。当然,如果能自家制作,也能有另一番享受!
民俗文化,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那么,霜降之节气,能否由这样的神话故事而启,拓展为体现婆媳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特别纪念日呢!能否由此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节日,命名为“婆媳节”或者“和睦节”呢?!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民俗不断丰富而得以更好的传承。
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婆媳节”或者“家庭和睦节”!
三、品“双菊”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应时之际,是所谓“霜打菊花开”,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欢在霜降时节品酒吟诗赏菊花。而且,品酒要品菊花酒,吟诗当吟菊花诗。凑成了颇有情趣的“双菊”会!也可叫“品双菊”,此乃霜降节令的雅事。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传统民俗文化,在霜降节气到来之时,举办菊花会,邀请各方人士,赏菊饮酒、吟诗作画,也属时令盛事。当然,普通人家也可利用这个机会,作为亲朋好友欢聚交流的由头。
此雅趣与重阳节赏菊品酒民俗是重合一致的。因为,重阳与霜降同在秋风送爽之季,巧的话,还有可能同在一天呢。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秋菊是南京人喜欢的花卉,每年秋季,玄武湖等各大公园纷纷办菊展,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他们纷纷用自己的眼光与镜头书写着独特的秋之感悟……
四、求“双补”
几乎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日,都会是人们求“食补”的理由,霜降时节亦不例外。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逐渐走向寒冷,后面就是冬季了。各地民俗都少不了再来一次“秋补”,以饮食调养身体,还有类似“一年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霜降的食补,则有“平补”和“重补”之分。所谓“平补”,基本上是蔬菜和水果,而“重补”当然是肉食了。
“平补”主要为了防秋燥,以润肺清嗓为主,除了红柿子之外,还有秋梨、百合、栗子、萝卜、山药、莲藕等;“重补”当然是要给身体增加能量,这就少不了肉类。除了鸭肉之外,很多地方要吃牛肉、羊肉、兔子肉等,这些都是暖热性的,可调补肝肾。如此荤素搭配,可称之为“双补”了。
当然,各地霜降食补品种不一样,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古人将各种不同体质特征的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则有不同的补法。
如:金形人当“养阴里脊肉”益肾养血;木形人要“桑葚猪肝”平补肝肾; 水形人则 “太子参山药”养阴补气;火形人“苹果梨柚煨肉汤”益胃润肺;土形人“莲藕枸杞烩蛋丁”健脾益气……
五、成双对
既然霜降时节谐音一个“双”字,那么,在此时节之日,男女恋爱婚嫁则属于非常适宜的最佳时期。此时天气尚未完全寒冷,自然植物却红红火火,空气中到处都是不冷不热的温暖气息,相爱的人们,在此时发出深情的表达,举办热闹的婚礼……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意味蕴含!正所谓:
秋红有爱浸人间,
双色比翼情重天!
物候此时知冷暖,
佳节造势谢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