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为何我们总是在收拾,以至于我们会出现舍不得的情绪
日本著名女作家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讲述出她从自己身边的物品整理归纳开始,再将其中的心境与感悟逐步映射到个人情感、个人与社会等高阶层面的故事。“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断舍离》

笔者对于书中的这句话,记忆尤为深刻。首先我们对“价值”进行一个阐述,何为“价值”?
价值,泛指的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的性质。并且可以看作是能够公平、公正且适当的反映出商品、服务或是金钱等值的总额。在经济学的观点中,价值是商品的一直重要性质,它代表了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正是因为某一个物品存在一定的价值,所以我们会选择购买它、使用它。比如说,我在操场上运动,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去最近的自动饮料贩卖机,买了一瓶矿泉水,此时这瓶矿泉水就有它存在的价值——解渴、补充我们身体的能量。
可是在马克思的价值观念中还有一点说明的是物品具有使用的价值,当物品的使用价值很低或是为零的时候,该物品就该被丢弃、被淘汰了。
比如说,在我们喝完了一瓶矿泉水,就剩一个空瓶子了,此时我们并不需要这瓶“矿泉水“(因为它是空的)了,它即使还存在我们身边,也不会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解渴、补充能量等)。所以我们就会将这个空的矿泉水瓶丢弃到垃圾桶里。
当我们做出丢弃矿泉水这一举动时,其实我们已经开始了我们的“断舍离“行动。
我们感知到物品的价值变化,并选择出处理物品的方式,舍得物品,让物品归属到恰当的位置,并且体现出了它的美感。

“断舍离”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近很近。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断舍离”更多是体现在“房间收拾”上,这也是山下英子女士提出“断舍离”观念的出发点,十分地贴近我们的生活。
在“收拾”的过程中,不论是物质上的也好,还是精神上的,我们会发现一件挺“怪异”的事——为何我们总是在收拾,以至于我们会出现舍不得的情绪。
这其实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物资日渐泛滥。就比如说,现在临近中秋、国庆佳节,中国的一般礼节中难免会拜访家庭、送礼收礼,贺卡、礼物、月饼等等物品接踵而至。即使跳开节假日,在我们日益壮大的、富有生产力的社会中,物资、物品也像是一条长河,源源不断朝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涌入新鲜河水。
有时候,我们就常会因一时冲动,“上了商家的当”,走进了商家的心理,购买了许多物品而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的需求。物资泛滥一方面说明国家正在壮大,生产力水平高,另一方面,时刻警示着人们合理选择、使用、对待物品。
家中的物品,越堆越高,东西越来越多。在这条长河中,在上游的阀门总是处于开启状态,而且是越开越大,而下游的阀门却常“大门紧闭”。为了避免中游河水泛滥,对待物品越需要有舍得之意。

什么是“舍得“ 呢?
“舍”是放下,有“舍”才有“得”。
“舍与得“即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道理。
最早的“舍得”一词出自于《易经》.《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个人缉访得贼人真信,来报你时,你还舍得二十两银子么?” 在佛经《了凡四训》中也有所体现: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对于我而言,从逻辑上来说,“舍得”不失为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思想。俗话也说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物品时,特别是在收拾房间的时候,该舍得的时候一定要舍得去舍,比如说,房间里有许多旧的、翻烂了的杂志、报纸等,却依旧高高的堆砌在一块,其实这些书籍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有价值的资料除外),是可以舍弃的,此时就要果断的舍得、舍弃,空气中也少了一些霉旧的味道。
舍得不仅换取了更多更大的多余空间带来的愉悦感,而且是在传达一种心灵的舍得,对待生活豁达的处事态度。

“断舍离”中做到“舍”的状态有哪些好处呢?
1.节约大量收纳时间。
“舍弃”是在“收纳”环节之前,在未完全“舍弃”之前绝不考虑“收纳”的工作。再也不用多花有价值的时间去整理无价值的物品,这些多余的时间可以用在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
2.舒缓心情,减轻压力。
对于那些无价值物品,再也不用花头脑去思考他们的何去何从,正反就是一个“舍弃“。在整理的过程中,人的心境会一点点在向上的发展,将自己沉浸在愉悦的”断舍离“过程中。
收拾本身就是一个扪心自问的形式,问的不仅是物品,问的还是与物品间的关系,这一种对待物品取舍的状态,能提升自我心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提升心境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断舍离”一种。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不舍得的情况呢?
第一.部分人不愿面对现实。
这一类人,一部分生活、工作十分的忙碌,在家以及打理家庭环境的时间屈指可数,也就无法在家庭中开展 ”断舍离”。也有一部分人,在一开始就没有好好注意家庭环境,逐渐变得杂乱无章却又不想”断舍离”,导致情况越来越差。
第二.部分人执拗过去。
这一类人,偏爱过去存在过的事物,在他们认知中,物品都是有一种特殊的纪念价值,即便是现在不会再去使用的、无价值的物品也会好好放起来。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过去的怀恋,对待现实则有一些“草率”。
第三.部分人总是在“杞人忧天”。
这一类人,致力于囤货,为了就是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每逢超市促销售卖面巾纸,常看见一辆辆装满纸巾的购物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安全感来源,否则常会表现的焦躁不安。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的物品见多不见少。

怎么样才体现出“舍得”的模样?
首先,以自身为思考角度,而非物的角度。让自己考察在当下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决定物品的去留。
其次,三分法进行整理收纳,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进行筛选。
最后,“断舍离”是一套“组合拳”,控制自己的欲望,该舍弃的舍弃,离开对自己来说价值不足的物品,让物品流动到适合的地方,才能更好去做到“舍”之意。
按照自己的价值需求来判断物品的去留是“舍得”的关键。
最后的话·
在“断舍离”这一长的的时间轴当中,“舍”是处于当下的位置,在实现“断舍离“之时,就不能抱着“说不定以后还用得到”的心态,将物品随意的安置在空间里。
“舍”字的奥义,讲究的是“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不仅是为了物品也好,还是我们的个人感受也好,在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应当做到对物品最为果断的舍弃,让它在恰当位置,展现出它应有的美感,物品要用才有它的价值。
文/老夏分析师
如果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讲过的每一话,做过的一个举动,
曾在你的心里荡起涟漪,那至少说明在逝去的岁月里,
我们在某一刻,共同经历着一样的情愫。
有时候,虽然素未谋面。
却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