驹行千里(1)——“丝绸之路”游学之【青岛——西安】


10月21日21:35, 兰州西-青岛北的G2096缓缓停靠在站台,15个身背大包胸挂小包的身影列队而出,队列中还有那个”劳苦功高“的轮椅......福驹班的爸爸妈妈们一如每次游学归来,早早齐刷刷地候在出站口,笑脸、拥抱、鲜花、横幅——熟悉的独有的味道,让人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15天以前,就在这个广场,穿着新战袍的福驹班整装待发——“丝绸之路”游学正式启程,每个人都充满期待,没有人会想到,这会是一趟充满戏剧性又充满挑战的行程......


福驹班七年级丝绸之路游学路线计划:青岛--西安--天水--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兰州—青岛
可是,如果仔细看看战袍上孩子们画的地图,居然都没有把嘉峪关画到线路当中,这是什么巧合?又预示着什么?



曾经许诺孩子,要带他们在火车上过一次夜。这次从青岛到西安就实现了承诺,孩子们很兴奋。但是火车任务满满,所以很快步入正题——小组工作开始。


一下午的火车时光很饱满:规则讨论、分组分工、学习任务确定、时间安排,然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小时候的大嗓门们一变声都斯文多了,多数时候不必提醒公共场所礼仪,女孩子们更是安安静静,是游学N趟以来最省心的一次了。
一宿火车好睡,醒来已是西安。背着行李徒步二十分钟到达预订的青年旅舍。安顿好,先出门找饭吃。旅舍推荐了相隔不远的“水盆羊肉” ,果然好吃,尤其是配的面饼,软却有嚼头,越嚼越香——量大,老师建议两人一份,平时小饭量的和同学却坚持要自己吃一份而且果然很嗨地吃完了。孩子们已初探到西北餐食的特色了......
西安第一站:碑林博物馆。

刚刚学完隋唐历史,李隆基这位皇帝还记忆犹新,在这里遇到由他手书的《石台孝经》,孩子们惊讶不已,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他的故事之外的风采。

书法课上临过的石鼓文,听过的曹全碑,主课中提到的昭陵六骏......这里的宝贝好多,亲眼目睹的感觉很棒,如果下次提前把功课能准备的再充分些,收获会更大些。

西安古城墙之宽之大超过我们原本的想象,绕一圈是13.7公里。租自行车骑行需要每人45元,对于刚领到50元生活费并且支付了不菲的早餐餐费之后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笔昂贵的开销。但骑行城墙是他们期待了一路的项目,怎么办呢?紧急商讨之后,决定向老师申请支取备用金:中秋大集上经营所得了一千多块钱,折合每个人刚好一百元钱。
除了腿伤未愈的皓天只能仍旧坐着他的轮椅车,其他孩子每人取了一辆自行车之后,在起始点拍了一张合影,出发!然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男孩子们和元镛的影子,拼了老命,使出浑身解数,趁着四少女停车喝水的当口超车、拍照——也只保持了三分钟的样子,我又成了遥望背影奋力追赶的大尾巴,不,后面还有崔老师......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爱之帆的骑行以往都安排在四年级,这长大了的孩子,连年轻力壮的邱老师也进不了第一梯队......


出发时约定一个半小时返回,当我以迟到二十分钟的成绩返回终点时,一众孩子列队鼓掌,我正汗颜,他们一脸“善良”地齐刷刷建议:“王老师,不用交罚款,请我们喝bing fèng就行了——这是西安特产!”这是什么东东?为师实在孤陋寡闻,不过技不如人也只好认输从命了......
后来在他们的游学笔记上看到,这次痛快的骑行以及优胜让这些即将长大的孩子们多么的自豪和有成就感——这是他们与他们自己力量的一次正面相遇吧。

刚好正值“寒露”,鼓楼上有二十四面代表着二十四节气的大鼓。“晨钟暮鼓”的古人生活中,“时”的作用格外重要。而鼓楼的建筑也很有特色,重檐、彩绘,随着解说员的指点,孩子们在寒露时节里静静地听着,看着......

晚餐,回民街。愉悦又满足的时光......至今想起那现蒸粉皮的味道还是齿颊有香......可是有的孩子乍一“自由”有点不知怎么“挥洒”好了,花了十五元买了一个发冒气的玉米球,中看不中吃,成了兄弟们一路的笑料,自己也着实长了记性。

次日参观陕博,为了避免在大城市里堵车,我们选择步行+地铁。没想到高峰期的西安地铁会如此大的人流量,以至于没办法都挤进同一趟车,邱老师带着轮椅小分队更是周折了半天才跟大部队汇合。

十六朝古都的西安,珍藏无数,可惜解说得太匆促,孩子们记录和吸收得都很赶。趁着午餐,在休息区整理汇总笔记,慢慢消化。






陕博展厅中有专门的丝绸之路主题,看看地图,认准下一站——天水——继续出发!



未上路之前,天水似乎遥远而陌生,来了才知道,这是一座集五大文化于一身的华夏文明之发祥地!好吧,且待我们揽尽一城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