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拉传》

这是一部1937年上映的黑白电影。找出这部影片看是因为正在看一部新片《我控诉》。其中的情节和这部《左拉传》有关联,互相比照着看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了解当时的情景,尤其是两部影片中均重点描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关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网上有一篇文章写的很详实,如果哪位朋友不畏劳苦,可以去看看。(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20/16/69149980_900563966.shtml)。
一般给名人做传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流水账的方式,从传主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事无巨细,一直到他咽气为止。另一种是抓住传主一生中的几个亮点,或者说是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他的态度、行为来表现他整个人生的特色。如影片《巴顿将军》、小说《李自成》等皆是如此。这部《左拉传》同样是这样。编导重点选了三个节点。一是困苦潦倒时的穷酸相;二是富贵后醉生梦死百无聊赖的生活;三是德雷福斯事件时的表现。
左拉发迹之前,他和后来的著名印象派画家塞尚同住于一个一间斗室中,和当时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文学家一样,他们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躲避着房东的催租,饱受世人的白眼,每日流连在巴黎拉丁区的咖啡馆中。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他揽尽了世间的苦难,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素材,也使左拉有了对底层人民对法国对社会的思考,因而才有了后来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影片中所描述的,他坐在酒馆中,偶遇一个被警察追捕的妓女,左拉和他攀谈起来,一旁的塞尚立即为这个可怜人画了一幅速写。她就是后来《娜娜》的原型。由此想到,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似乎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咱们这里同样,贾平凹、郭德纲等等都是先穷后富,时至今日,人们最欣赏的还是他们早期接地气的作品。还有我一直敬佩的作家柳青,他在《创业史》成名之后,仍然没有脱离一线,始终生活在农村中。他是个明白人。这里有个例外,就是曹雪芹,写的都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再一想,如果没有他后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促使他去痛定思痛,我们今天也许就看不到《红楼梦》了。由此可见,苦日子固然难过,却是一剂不可少的良药,让人们去深省自己的生活,去催人奋进。如影片中左拉痛斥那位出版社老板所言:“顶着个大肚子,会使你看不见周围的现实生活,而我像土拨鼠一样挖东挖西,发掘生活中艰苦丑陋的一面。”
影片中的第二段,左拉功成名就,陋室换成了大House,食物也换成了龙虾和美酒。和那些一夜暴富的名人一样,左拉整天忙着加入各种协会,买稀奇古怪的古董。他的朋友塞尚看到这些,好心提醒他:“你现在有钱了,世界知名。还记得那位娜娜小姐吗?我们一起在阁楼里挨饿的日子吗?你曾经大喊着要烧掉虚假的作品,让书页的火光温暖真理者的骨骼。你走了漫长的路。埃米尔,艺术之子注定要贫穷,否则他们的才华就变成了大肚子。”此时的左拉听了塞尚的肺腑之言,若有所思,他对塞尚说:“保罗,我要你留下,我需要一个提醒我过去困苦挣扎,却为了大希望而奋斗的日子。”塞尚答道:“你再也回不去了,而我从未离开过。”塞尚就这样走了。左拉悲伤的说:“他带走了一样东西:我最后的青春。”实际上,虽然塞尚走了,可是无形中他的话却在时时警示着左拉,使他没有在穷奢极欲中葬送了自己的良知。
很早以前,我的一位挚友曾这样说过:“一个人要能过苦日子,能过富日子,那才叫本事。”细细想来,这话颇有道理。说到过苦日子,左拉的小说《小酒店》里有过很精彩的描述,一个人苦,可以苦到生不如死,可以苦到绝望。许多朋友们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都熬过来了。可是,许多人却要面临更加艰难的考验,就是会不会过富日子。理想的富日子可以满足人们的所有物质欲望,人们会满心欢喜的去迎合这种日子。在不知不觉的灯红酒绿杯觥交错之中,你的精神却迷失了,消沉了。或走火入魔,或追求不可及的享受,或梦幻般的觉得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你的所有智慧、才华、良心都消化在这些财富之中了。这情景,我们在那些名人大佬身上看到太多太多了。实际上,财富只是给你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要让精神远离金钱远离诱惑,时刻有所警惕。这当然是很难的。有时甚至比吃苦还难。在影片中,幸而左拉还没有成为金钱和享乐的奴隶,终于在关键的节点上,使得他为了维护正义而振臂一呼。
左拉和德雷福斯案件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事情的经过和感受我在《我控诉》的观感中已经写到了。不再赘述。这里要探讨的是左拉揭露这场冤案的动机。当时的情况是,军队刻意隐瞒事实,那位将军这样说:“如果坦承犯了错,我们参谋部将成为法国丑闻报纸的祭品。”而法庭做出的是“因未犯之罪而被合法的判决”。就是说,法律尽管仍然被法国第三共和国号称是神圣的,实际上已经成为寡头们手中的玩物。(遗憾的是现在依然如此)。被冤屈的德雷福斯在四年前就已经结案。左拉自己在最初并不认为这是冤案,至少觉得与自己无关。在听到德雷福斯夫人的申诉之后,他也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直到仔细分析了案情的真相,并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才召集了同仁,对他们说:“我要大忙特忙了!”对于他可能要面对的压力,他已经了然于胸,他说:“当我做出上述指控时,我很明白自己挣暴露于迫害之中,不过这不重要,我所采取的行动主要目的在于加速真理与公义的大白。因为如果我不说,我的夜晚将受到无辜者幽灵的侵扰。”
左拉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是孤军奋战。仔细想想,左拉并不代表人民的意志。那时人民的意志是“打倒左拉!叛徒左拉!”这场景很像咱们这里的袁崇焕之死,人民纷纷“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影片中,左拉看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愤的场面,冷眼旁顾,轻轻的吐出几个字:“食人族。”当然我们可以用人民受了蒙蔽来解释,可这种疯狂反智的行为仅仅用“蒙蔽”轻轻带过是否有点太牵强?此外,左拉也不代表政府的意志,当时的法国政府巴不得少几个左拉,多一点民粹。总之,左拉只代表他自己。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批判精神。左拉的选择和勇气是值得钦佩的。
影片的有两个相似的场景,1894年,广场上士兵列队,军乐奏响,几个士兵押着德雷福斯正步走向指挥官,此时是剥夺德雷福斯军官职务的仪式,军衔帽徽被除下,指挥刀被折成两段,四周围观的巴黎人民高喊着:“处死叛徒!”这时,德雷福斯悲愤的喊着:“我是清白的!”这声音显得那么微弱。1906年,同样的情景,重新授予德雷福斯军官职务,四周围观的还是同样的巴黎人民,他们同样在欢呼,没有丝毫的愧疚。
左拉后来说:“我们法国曾给世人自由,现在也将给世人正义。”前者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和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后者指的就是德雷福斯的平反。左拉死后,他的骨灰被移放至先贤祠中。想想左拉,想想伏尔泰卢梭这些先贤们,再看看现在,人们自由了吗?得到正义了吗?我想,不仅是法国乃至全世界,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仍然处在启蒙阶段中,仍然需要启蒙民智。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影片的拍摄谈不上有什么技巧,不过,编导仍然运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了情节的发展。一是左拉在德雷福斯事件中思想的转变过程。从躲避德雷福斯夫人,到一个劲的推脱,到漫不经心的看申诉材料,到仔细研究案情,到最后的振臂一呼,脉络非常清晰。二是德雷福斯在接到平反通知后,走出牢门,享受和煦的阳光,一会,他又回去了牢门,如此反复几次。他渴望自由,又不相信得到了自由。希望和疑惑交织,喜悦和泪水融合,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还有一个额外的感想,就是:煤气中毒的危害真大!诸位朋友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啊!
本人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