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奎典》——西周·周易篇
【安不忘危】
【读音】ān bù wàng wēi
【释义】安:安定,平安。忘:遗忘,忘记。危:危难,危险。
①指在安定之时,要有危机意识,提防可能出现的危险与灾难。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词性】常作褒义
【拔茅连茹】
【读音】bá máo lián rú
【释义】拔:向外抽出。茅:白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连:包括在内,牵连。茹:植物等根系相互牵连的样子。
①拔起一根茅草就会连带拔起很多茅草的根。比喻互相引荐,提拔、任用一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才。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词性】常作褒义
【卑以自牧】
【读音】bēi yǐ zì mù
【释义】卑:谦卑,谦虚。牧:养。
①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词性】中性
【匕鬯不惊】
【读音】bǐ chànɡ bù jīnɡ
【释义】匕:古代的一种小勺子。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
①祭祀活动没有受到惊扰。形容军纪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百姓不受惊扰。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词性】褒义
【变动不居】
【读音】biàn dòng bù jū
【释义】居:停留,止息。
①指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没有固定的形态。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词性】中性
【不速之客】
【读音】bù sù zhī kè
【释义】速:邀请。客:客人。
①原指必然的结果,姗姗来迟。
②现指没有邀请而自己到来的客人。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词性】中性
【藏器待时】
【读音】cáng qì dài shí
【释义】藏:隐藏。器:器具,比喻才能。待:等待。时:时机。
①勤修学习,隐藏才学,等待施展的时机。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词性】中性含褒义
【阐幽显微】
【读音】chǎn yōu xiǎn wēi
【释义】阐:讲明,表明,阐明。幽:隐蔽,隐晦。显:显明,显扬。微:细小,轻微。
①讲明深奥的道理和细微之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词性】中性
【惩忿窒欲】
【读音】chéng fèn zhì yù
【释义】惩:惩戒,惩罚。忿:愤怒。窒:抑制,控制,堵住。欲:嗜欲,欲望。
①控制愤怒的情绪,抑制嗜欲。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词性】中性
【尺蠖之屈】
【读音】chǐ huò zhī qū
【释义】尺蠖:尺蛾的幼虫,头尾一前一后一伸一屈前行。屈:弯曲。
①暂时的委曲蛰伏,等待将来伸展抱负。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词性】中性含褒义
【出处默语】
【读音】chū chǔ mò yǔ
【释义】出:从里到外,指担任官职。处:隐退,归隐。默:沉默。语:说话。
①指不同的处世态度和言行举止。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词性】中性
【触类旁通】
【读音】chù lèi pánɡ tōnɡ
【释义】触:接触。类:类别,相似的事物。旁:其他。通:了解,懂得。
①掌握了某一知识或事物规律之后,就可推及知到其他的事物或知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又《周易·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词性】中性
【从一而终】
【读音】cónɡ yī ér zhōnɡ
【释义】从:顺从,依从,从属。终:结束,指过完一辈子。
①原指女子依从丈夫终身,夫死也不得改嫁的封建礼教。
②现指十分专注,始终如一。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恒》:“妇女贞洁,从一而终也。”
【词性】中性含褒义
【错综复杂】
【读音】cuò zōnɡ fù zá
【释义】错:交错,错杂。综:综合,聚在一起,引申为纠结。
①交错纠结,重复杂乱。形容事物杂乱交错,情况复杂。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词性】中性
【待时而动】
【读音】dài shí ér dònɡ
【释义】待:等待。时:时机,机会。动:行动,活动。
①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词性】中性
【羝羊触藩】
【读音】dī yáng chù fān
【释义】羝羊:同“牴羊”,公羊。触:接触,碰,撞。藩:篱笆。
①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难以脱身。比喻进退两难。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词性】中性
【鼎折餗覆】
【读音】dǐng zhé sù fù
【释义】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折:折断。餗:古代鼎中的事物,泛指美食。覆:上下翻倒,歪倒。
①比喻能力不足却承担重任,必然导致事情的失败。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易》曰‘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词性】贬义
【断金之交】
【读音】duàn jīn zhī jiāo
【释义】断:东西从中分开,斩断。金:贵重金属。交:交情,结交。
①指深厚的友谊、交情。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词性】褒义
【遏恶扬善】
【读音】è è yáng shàn
【释义】遏:遏制,抑制,阻止。恶:恶事,负面事情。扬:传播,发扬,提倡。善:善事,正面事情。
①抑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②隐瞒缺点、过失而宣扬优点、长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词性】褒义
【耳聪目明】
【读音】ěr cōnɡ mù mínɡ
【释义】耳:耳朵,听觉。聪:听觉灵敏。目:眼睛,视力。明:视力好。
①头脑清醒,感觉灵敏。
②泛指聪明、聪慧。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词性】褒义
【方以类聚】
【读音】fāng yǐ lèi jù
【释义】方:方式、方法,做法,技巧。以:依照,按照。类:类别,相同相似的事物。聚:聚集。
①方式、方法相同而聚合一类。
②同类人或事物相聚一起。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词性】中性含贬义
【防患未然】
【读音】fánɡ huàn wèi rán
【释义】防:防止,阻止。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还未发生。
①在事故、灾害等尚未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词性】褒义
【匪夷所思】
【读音】fěi yí suǒ sī
【释义】匪:通“非”,不是。夷:平常。思:想,想象。
①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形容事物、行为等非常离奇,不合常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涣》:“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词性】中性
【负重致远】
【读音】fù zhònɡ zhì yuǎn
【释义】负:背。致:使到,送到。远:长距离。
①背着沉重的东西到远方,长途远行。
②能够担负重任。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词性】中性
【改过从善】
【读音】gǎi guò cóng shàn
【释义】改:改变,改正。过:过错,错误。迁:转变,改变。善:善事,正面事情。
①改正错误,决心向善。指去恶就善。同“改过迁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词性】褒义
【改过迁善】
【读音】ɡǎi ɡuò qiān shàn
【释义】改:改变,改正。过:过错,错误。从:跟从,参与。善:善事,正面事情。
①改正错误,决心向善。指去恶就善。同“改过从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词性】褒义
【革故鼎新】
【读音】ɡé ɡù dǐnɡ xīn
【释义】革:去除。故:旧的,落后的。鼎:更新。新:新的,先进的。
①去除旧的,迎来新的。指重大变革或朝代更换。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词性】褒义
【革面洗心】
【读音】gé miàn xǐ xīn
【释义】革:去除,改变。洗:清洗,清除。
①清除坏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自新。同“洗心革面”。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又《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词性】常作褒义
【各得其所】
【读音】ɡè dé qí suǒ
【释义】各:不同人,各人。得:得到。所:处所、位置。
①原指各自交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②现指人或事得到妥善安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词性】褒义
【钩深致远】
【读音】gōu shēn zhì yuǎn
【释义】钩:探索,研究。深:深奥,深层次的事物。致:招致。远:深奥,深远。
①探索深奥的道理。
②才学广博。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词性】褒义
【寒来暑往】
【读音】hán lái shǔ wǎnɡ
【释义】寒:寒冷,代指冬季。来:到来,来临。暑:炎热,代指夏季。往:从前,过去。
①冬季到来,夏季结束。形容四季交替,时光流逝,岁月变迁。
②忽冷忽热,冷热交替。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词性】中性
【厚德载物】
【读音】hòu dé zài wù
【释义】厚:深厚。德:品德,道德。载:承载。物:事物,任务。
①道德、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词性】褒义
【虎视眈眈】
【读音】hǔ shìdān dān
【释义】虎:老虎。视:看,注视。眈眈:用眼睛注视。
①像老虎般贪狠的注视,形容心怀不轨。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词性】常作贬义
【虎啸风生】
【读音】hǔ xiào fēng shēng
【释义】虎:老虎。啸:长鸣,泛指拉长而尖利的声音。
①古人认为有龙的地方必定有云,有虎的地方必定起风。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指气势十足。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词性】常作褒义
【诲盗诲淫】
【读音】huì dào huì yín
【释义】诲:教唆,诱导。盗:盗窃。淫:淫乱,淫秽。
①原意指财物不仔细保管,招来别人偷盗。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艳,也会引诱别人来骚扰。
②现指引诱、教唆他人做奸淫盗窃的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词性】贬义
【诲淫诲盗】
【读音】huì yín huì dào
【释义】诲:教唆,诱导。淫:淫乱,淫秽。盗:盗窃。
①原意指财物不仔细保管,招来别人偷盗。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艳,也会引诱别人来骚扰。
②现指引诱、教唆他人做奸淫盗窃的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词性】贬义
【蠖屈求伸】
【读音】huò qū qiú shēn
【释义】尺蠖:尺蛾的幼虫,头尾一前一后一伸一屈前行。屈:弯曲。求:谋求。伸:伸直,舒展。
①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时而动。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词性】褒义
【机事不密】
【读音】jī shì bù mì
【释义】机事:机密的事情,谋划。密:秘密。
①机密的事泄露了。
②密谋败露。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词性】常作贬义
【积恶余殃】
【读音】jī è yú yāng
【释义】积:累积。恶:坏事。余:余留,剩下。殃:灾祸,祸害。
①坏事做多必然会祸及子孙后代。
②坏的东西积累多了必然会坏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词性】贬义
【积善余庆】
【读音】jī shàn yú qìng
【释义】积:积累。善:善事。余庆:先辈为后代留下的福泽。
①积德行善之家,恩泽会延续给子孙后代。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词性】褒义
【积善之家】
【读音】jī shàn zhī jiā
【释义】积:积累。善:善事。家:家庭
①修善积德的家庭。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词性】褒义
【极深研几】
【读音】jí shēn yán jī
【释义】极:顶点,尽头。研:研究,审查。几:细微之处。
①钻研探究事物的深奥细微之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词性】中性
【见机而动】
【读音】jiàn jī ér dònɡ
【释义】见:看到,发现。机:时机,机会。
①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词性】中性
【见机而作】
【读音】jiàn jī ér zuò
【释义】见:看到,发现。机:时机,机会。
①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词性】中性
【见机行事】
【读音】jiàn jī xínɡ shì
【释义】见:看到,发现。机:时机,机会。
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应对处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词性】中性
【见仁见智】
【读音】jiàn rén jiàn zhì
【释义】见:发现。仁:仁者,仁义。智:智者,智慧。
①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见解。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词性】中性
【见智见仁】
【读音】jiàn zhì jiàn rén
【释义】见:发现。仁:仁者,仁义。智:智者,智慧。
①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见解。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词性】中性
【结绳而治】
【读音】jié shéng ér zhì
【释义】结绳: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打结的绳子记录事情。治:治理,指安定或太平。
①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简朴的方法治理天下。
②指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词性】中性
【金兰之契】
【读音】jīn lán zhī qì
【释义】金:黄金比喻坚固。兰:香草。契:投合,契合。
①情投意合的朋友、结拜弟兄。
②相互契合的深厚情谊。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词性】常作褒义
【金兰之谊】
【读音】jīn lán zhī yì
【释义】金:黄金比喻坚固。兰:香草。谊:情谊、友谊。
①情投意合的朋友、结拜弟兄。
②相互契合的深厚情谊。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词性】常作褒义
【进退存亡】
【读音】jìn tuì cún wáng
【释义】进:前进。退:后退。存:生存。亡:死亡。
①泛指各种好与坏的处境。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词性】中性
【九五之尊】
【读音】jiǔ wǔ zhī zūn
【释义】九五:古人认为数有九,九为极限,数字五居正中,如同帝王在正中鼎盛之势,指帝位。
①指帝王的尊位。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词性】常作褒义
【居安思危】
【读音】jū ān sī wēi
【释义】居:处于。安:安全,和平,安逸。思:考虑,思考。危:危险,不安全。
①处在安乐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危机。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词性】常作褒义
【开物成务】
【读音】kāi wù chéng wù
【释义】开:揭示,了解。物:事物。成:成功,完成。务:事务。
①通晓事物的客观规律,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词性】中性
【劳民伤财】
【读音】láo mín shānɡ cái
【释义】劳:劳苦。民:民众。伤:损害,浪费。财:钱财。
①既让人民劳累受苦,又耗费了资财。
②滥用人力物力,造成浪费。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词性】贬义
【乐天知命】
【读音】lè tiān zhī mìnɡ
【释义】乐:快乐,乐于。天:天命,天意。知:明了。命:命运。
①顺从命运安排,无忧无虑,人生豁达的态度。
②满足现状,没进取心。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词性】可褒可贬
【履霜坚冰】
【读音】lǚ shuāng jiān bīng
【释义】履:踩,踏。霜:冰霜。
①踩着霜,就可知道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事态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词性】中性
【慢藏诲盗】
【读音】màn cáng huì dào
【释义】慢藏:收藏不慎、懈怠。诲:教导。盗:偷盗,盗窃。
①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词性】常作贬义
【密云不雨】
【读音】mì yún bù yǔ
【释义】密云:乌云密布。雨:降雨。
①原指乌云密布却未下雨
②也指事情已经酝酿成熟,但还未发生。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词性】中性
【灭顶之灾】
【读音】miè dǐnɡ zhī zāi
【释义】灭:毁灭,淹没。顶:头顶。灾:灾难。
①被水淹没的灾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或事件。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过》:“过涉灭顶,凶。”
【词性】常作贬义
【内柔外刚】
【读音】nèi róu wài ɡānɡ
【释义】内:内心,内部。柔:柔和,怀柔,弱势。外:外在,外部。刚:硬,坚强,强势。
①内心柔弱,外表刚强。
②内部脆弱,外表强势。
③中央政权弱势,地方政权强势。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词性】中性
【能屈能伸】
【读音】nénɡ qū nénɡ shēn
【释义】屈:弯曲,忍受委屈。伸:伸直,舒展。
①逆境中能忍受屈辱,顺境中能施展抱负。
②形容胸怀大志,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考验。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词性】常作褒义
【否极泰来】
【读音】pǐ jí tài lái
【释义】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叫“泰”,象征顺利。不相交叫“否”,象征失利。极:极点,尽头。
①厄运到了极点就会好转。
②哲学辩证思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
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词性】常作褒义
【裒多益寡】
【读音】póu duō yì guǎ
【释义】裒:取出,减少。益:增加。寡:少。
①从多余的一方取出,补充至缺少的一方。削减有余以补不足。
②接受别人的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词性】中性
【泣血涟如】
【读音】qì xuè lián rú
【释义】泣血:眼睛哭出了血。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①原意指女子出嫁,哭泣离别不舍。
②现指极度悲伤、悲痛。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词性】中性
【契若金兰】
【读音】qì ruò jīn lán
【释义】契:投合,契合。金:黄金比喻坚固。兰:香草。
①情投意合的朋友、结拜弟兄。
②相互契合的深厚情谊。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词性】常作褒义
【谦谦君子】
【读音】qiān qiān jūn zǐ
【释义】谦谦:谦逊的样子。君子:君王之子,也指道德高尚的人。
①谦逊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词性】褒义
【前言往行】
【读音】qián yán wǎng xíng
【释义】前言:先辈圣贤的言论、著作。往行:先辈圣贤的行为。
①前代圣贤的言行。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词性】常作褒义
【潜龙勿用】
【读音】qián lóng wù yòng
【释义】潜:隐藏。龙:传说中的神物。勿:否定词,不的意思。用:施行、行用、使用。
①事物发展初期或个人处于逆境时,应坚定信念,蓄势,等待时机。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
【词性】褒义
【情见乎词】
【读音】qíng xiàn hū cí
【释义】情:感情,真情。见:通“现”,表露。乎:于。词:言辞、言语。
①情感流露、表现在言辞中。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词性】中性
【情见乎辞】
【读音】qíng xiàn hū cí
【释义】情:感情,真情。见:通“现”,表露。乎:于。辞:言辞、言语。
①情感流露、表现在言辞中。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词性】中性
【穷理尽性】
【读音】qióng lǐ jìn xìng
【释义】穷、尽:寻根究源、探究。理:道理,事理。性:本性。
①推究事物的本质,与万物的本性。
②泛指穷究事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词性】中性
【穷则思变】
【读音】qiónɡ zé sī biàn
【释义】穷:尽头。思:考虑。变:变化。
①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
②也指人身处困境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词性】中性
【群龙无首】
【读音】qún lónɡ wú shǒu
【释义】群:众多聚集一起的人或事。龙:传说种的神物。首:头目。
①一群人没有领导者。
②常作比喻不齐心没有领头的乌合之众。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词性】常作贬义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读音】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释义】仁者:善良、有德行的人。见:发现。仁:仁义。智者:智慧的人。智:智慧。
①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见解。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词性】中性
【任重致远】
【读音】rèn zhòng zhì yuǎn
【释义】任:使用,委派,担当。重:致:到达。远:距离长。
①指负载沉重而能到达远方。
②能够承担重任且能完成任务。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词性】常作褒义
【日往月来】
【读音】rì wǎng yuè lái
【释义】日:太阳。往:过去。月:月亮。来:到来,来到。
①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形容时间的流逝。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词性】中性
【生生不息】
【读音】shēng shēng bù xī
【释义】生生:孳生不绝。不息:没有终止。
①万物不停地生长、发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词性】中性
【生生不已】
【读音】shēng shēng bù yǐ
【释义】生生:孳生不绝。不已:没有终止。
①万物不停地生长、发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词性】中性
【声气相求】
【读音】shēng qì xiāng qiú
【释义】声:言语,声音。气:人的精神状态,气味。相:互相。求:寻求,寻找。
①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词性】中性
【声气相投】
【读音】shēng qì xiāng tóu
【释义】声:言语,声音。气:人的精神状态,气味。相:互相。投:合,投合。
①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词性】中性
【声应气求】
【读音】shēng yìng qì qiú
【释义】声:言语,声音。应:回应,随声相合。气:人的精神状态,气味。求:寻求,寻找。
①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词性】中性
【书不尽言】
【读音】shū bù jìn yán
【释义】书:书信。不尽:没有尽头,不完。言:言语。
①信中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信中未能把要说的话写完。多用作书信结束语。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词性】中性
【书不尽意】
【读音】shū bù jìn yì
【释义】书:书信。不尽:没有尽头,不完。意:想法。
①信中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信中未能把要说的话写完。多用作书信结束语。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词性】中性
【殊涂同归】
【读音】shū tú tónɡ ɡuī
【释义】殊:不同的。涂通“途”:途径,道路。同:相同。归:归宿,结局。
①用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词性】中性
【殊途同归】
【读音】shū tú tónɡ ɡuī
【释义】殊:不同的。途:途径,道路。同:相同。归:归宿,结局。
①用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词性】中性
【暑往寒来】
【读音】shǔ wǎnɡ hán lái
【释义】暑:炎热,代指夏季。往:从前,过去。寒:寒冷,代指冬季。来:到来,来临。
①冬季到来,夏季结束。形容四季交替,时光流逝,岁月变迁。
②忽冷忽热,冷热交替。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词性】中性
【数往知来】
【读音】shǔ wǎnɡ zhī lái
【释义】数:计算。往:过去的。知:知道,知晓。来:将来,未来。
①知道了过去,就可以推测未来。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说卦》:“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词性】中性
【顺天应人】
【读音】shùn tiān yìng rén
【释义】顺:向着同一方向,顺应。天:上天。应:适应,适合。人:人民。
①颂扬建立新的朝代符合人民和上天的期待。
②泛指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的心意。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词性】常作褒义
【探赜索隐】
【读音】tàn zé suǒ yǐn
【释义】探:探求,探测。赜:深奥细微。索:探索,搜索。隐:隐秘,更深层次的事物。
①发掘、探索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道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词性】中性
【同气相求】
【读音】tóng qì xiāng qiú
【释义】声:言语,声音。气:人的精神状态,气味。相:互相。求:寻求,寻找。
①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词性】中性
【同声相应】
【读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释义】声:言语,声音。气:人的精神状态,气味。相:互相。求:寻求,寻找。
①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词性】中性
【突如其来】
【读音】tū rú qí lái
【释义】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其:指示代词。来:到来,发生。
①形容突然到来或发生。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离》:“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词性】中性
【外刚内柔】
【读音】wài gāng nèi róu
【释义】外:外在,外部。刚:硬,坚强,强势。内:内心,内部。柔:柔和,怀柔,弱势。
①外表刚强。内心柔弱。
②外表强势,内部脆弱。
③地方政权强势,中央政权弱势。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词性】中性
【无妄之祸】
【读音】wú wàng zhī huò
【释义】无妄:无故,意外。祸:灾难,灾祸。
①意外的灾祸、损害。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词性】常作贬义
【无妄之灾】
【读音】wú wànɡ zhī zāi
【释义】无妄:无故,意外。灾:灾难,灾祸。
①意外的灾祸、损害。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词性】常作贬义
【物以类聚】
【读音】wù yǐ lèi jù
【释义】物:事物。以:依照,按照。类:类别,相同相似的事物。聚:聚集。
①方式、方法相同而聚合一类。
②同类人或事物相聚一起。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词性】中性含贬义
【物以群分】
【读音】wù yǐ qún fēn
【释义】物:事物。以:依照,按照。群:聚在一起的事物。分:区划,分别。
①方式、方法相同而聚合一类。
②同类人或事物相聚一起。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词性】中性含贬义
【夕惕若厉】
【读音】xī tì ruò lì
【释义】夕:从早到晚。惕:小心,害怕。若:如,像。厉:危险。
①终日做事谨慎,不敢懈怠。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词性】常作褒义
【洗心革面】
【读音】xǐ xīn ɡé miàn
【释义】洗:清洗,清除。革:去除,改变。
①清除坏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自新。同“革面洗心”。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又《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词性】常作褒义
【显微阐幽】
【读音】xiǎn wēi chǎn yōu
【释义】显:显明,显扬。微:细小,轻微。阐:讲明,表明,阐明。幽:隐蔽,隐晦。
①显示细微之事,说明深层次的隐晦道理,使之显著明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词性】中性
【消息盈虚】
【读音】xiāo xī yíng xū
【释义】消:消失。息:繁殖,滋生。盈:满,充满。虚:空,空虚。
①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词性】中性
【消长盈虚】
【读音】xiāo zhǎnɡ yínɡ xū
【释义】消:消失。长:生长,滋生。盈:满,充满。虚:空,空虚。
①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词性】中性
【小惩大诫】
【读音】xiǎo chénɡ dà jiè
【释义】惩:惩罚,惩处。诫:警告,劝告,告诫。
①犯小错误就给与惩罚,避免犯大错误
②按过失的轻重来处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
【词性】中性
【小人道长】
【读音】xiǎo rén dào zhǎnɡ
【释义】小人:人格卑劣的人。道:风气。长:滋生,生长。
①指社会混乱、恶势力滋长。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词性】贬义
【小往大来】
【读音】xiǎo wǎng dà lái
【释义】小:阴暗面,小成本。往:消失,过去。大:光明面,大收获。来:到来。
①本指人事的消长,由衰转盛。
②商人以小成本牟取暴利。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泰》:“小往大来,吉,亨。”
【词性】中性含贬义
【信及豚鱼】
【读音】xìn jí tún yú
【释义】信:信用,诚信。及:达到。豚:小猪。鱼:小鱼。
①对小猪小鱼都能遵守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词性】褒义
【穴居野处】
【读音】xué jū yě chǔ
【释义】穴:洞。居:居住。野:荒野,野外。处(chǔ):生活。
①居住在山洞,生活在荒野。形容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②居住条件恶劣。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词性】中性
【言不尽意】
【读音】yán bù jìn yì
【释义】言:言辞,话语。不尽:没有尽头,不完。意:想法。
①言辞不能完全表达心里的想法。
②常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意犹未尽。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词性】中性
【言之有物】
【读音】yán zhī yǒu wù
【释义】言:言语,文章。之:指言语,文章。物:内容。
①言语或文章有实在的内容。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词性】中性
【言之有序】
【读音】yán zhī yǒu xù
【释义】言:言语,文章。之:指言语,文章。序:次序,条理。
①言语或文章有条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艮》:“言有序,悔亡。”
【词性】中性
【扬善抑恶】
【读音】yáng shàn yì è
【释义】扬:传播,发扬,提倡。善:善事,正面事情。抑:遏制,抑制,阻止。恶:恶事,负面事情。
①抑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词性】褒义
【一朝一夕】
【读音】yī zhāo yī xī
【释义】朝:早晨。夕:晚上。
①一个早上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词性】中性
【抑恶扬善】
【读音】yì è yáng shàn
【释义】抑:遏制,抑制,阻止。恶:恶事,负面事情。扬:传播,发扬,提倡。善:善事,正面事情。
①抑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词性】褒义
【应天顺人】
【读音】yìng tiān shùn rén
【释义】应:适应,适合。天:上天。顺:向着同一方向,顺应。人:人民。
①颂扬建立新的朝代符合人民和上天的期待。
②泛指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的心意。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词性】常作褒义
【原始要终】
【读音】yuán shǐ yāo zhōng
【释义】原、要:推究,探索,探求。始:事物起源。终:事物结局。
①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词性】中性
【月盈则食】
【读音】yuè yíng zé shí
【释义】月:月亮。盈:满。则:就。食:通“蚀”,亏缺,衰弱。
①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极必衰。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词性】中性
【云行雨施】
【读音】yún xíng yǔ shī
【释义】行:流通,推行。施:施布。
①比喻广施恩泽。
②让政策红利惠及百姓。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词性】常作褒义
【朝乾夕惕】
【读音】zhāo qián xī tì
【释义】朝:早晨,白天。乾:自强不息。夕:傍晚,晚上。惕:小心谨慎。
①形容终日勤奋谨慎,不懈怠。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词性】常作褒义
【折足覆餗】
【读音】zhé zú fù sù
【释义】折:折断。足:脚,指古代食用器具鼎的底部支撑部分。覆:上下翻倒,歪倒。餗:古代鼎中的事物,泛指美食。
①比喻能力不足却承担重任,必然导致事情的失败。同“鼎折餗覆”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易》曰‘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词性】贬义
【知微知章】
【读音】zhī wēi zhī zhāng
【释义】知:晓得,明了。微:细小。章:明显,显著。
①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彰”、“知章知微”、“知彰知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词性】中性
【知微知彰】
【读音】zhī wēi zhī zhāng
【释义】知:晓得,明了。微:细小。彰:明显,显著。
①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章”、“知章知微”、“知彰知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词性】中性
【知章知微】
【读音】zhī zhāng zhī wēi
【释义】知:晓得,明了。彰:明显,显著。微:细小。
①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章”、“知微知彰”、“知彰知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词性】中性
【知彰知微】
【读音】zhī zhāng zhī wēi
【释义】知:晓得,明了。彰:明显,显著。微:细小。
①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章”、“知微知彰”、“知章知微”。
【出典】西周·姬昌(约-1152至-1056)《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词性】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