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号》演出满千场 “108将”齐修内功再出发


有时候,时间是一条江
君在江之头,我在江之尾有时候,时间迷失方向你去到世界尽头,我失落冷酷仙境幸好,还有这艘时间之船不知倦怠地航行于命运的流水让我们在舷窗或甲板重逢竟然,也如此这般相遇了整整一千次那,约好了,第一千零一次相遇就在下一班船上
迎1000场演出提档升级焕新颜 ——

三年来,我们相遇了65万游客。
无数人在此相遇,遇见新的朋友,遇见新的风景。
这个国庆,新疆建设兵团援鄂医疗队成员曹娟梅、虢强夫妇来到《知音号》留影,观赏长江夜景,与这座曾经“拼过命”的城市再次相遇。
“上次来武汉,一直在方舱,哪里也没去。没想到武汉这么繁华,《知音号》演出这么惊艳!回去后我会跟其他医疗队成员说一说,让他们有机会都来武汉转一转”。

三年来,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前不久,《知音号》从演员的调度、表演片段,演员的情绪和动作梳理、表演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让演出更加生动鲜活。
不仅如此,《知音号》的序幕也进行了调整升级。除了大家熟悉的角色之外,还新增了扁担郎、搬运工等角色,通过各阶层人群的展示,使序幕表演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演出细节的调整是此次提档升级的重点,在舞池、酒吧和二层区域,导演组对部分演员的走位重新进行了调整,凸显表演片段,细化了情绪表达,让观众的体验更多维化。 同时,提档升级后还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甲板风情。乐队部分的最后一首歌曲调整为《武汉武汉我爱你》——我们为这座英雄的城市而自豪。
演员齐修“内功”确保演出精益求精
——

三年前,知音号鸣笛启航,武汉人第一次感受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的魅力,而那些扮演《知音号》中角色的演员们,也第一次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知音号》的演员们也在此遇见了全新的自己——沉静遇见活泼,随性遇见显赫,青春遇见成熟。 演员蔡思博在剧中饰演留学海外的画家沈鸣山,重回《知音号》的他感触良多: “疫情期间,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多了,感觉他真的老了,遇到事情都会询问我的意见和想法。我能感觉到父亲一直以来为我考虑很多,把我放在第一位。就像沈鸣山的父亲一样,儿子执意出国学画画,虽然让他很生气,但还是会关心他,给他塞钱,嘱咐他在外少用感情、多用理智。” 在后疫情时期,《知音号》的108位演员“齐修内功”,把对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情感融入表演,更能与每一位观众产生共鸣。

演出1000场热度不减不乏老粉丝反复刷剧 ——

启航三年,《知音号》已不仅仅是一场演出。 它是大武汉的百年缩影:城市的传奇往事,都可以在剧中寻到脉络;它也是大武汉的全新符号:最时尚的潮流,最新锐的探索,都在这艘船上得以承载和体现。 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慕名而来,在抖音、朋友圈用视频记录足迹。当然,三年来,除了新朋友,《知音号》也有不少老朋友。有人买票看了4、5遍,最多的看了15遍。 不仅国内观众对《知音号》倾情追捧,海外粉丝也都陆续组团前来观看,纷纷在社交网站上盛赞《知音号》精致考究的场景布置和演员的震撼表演。


诸多目光聚焦于此。央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栏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等媒体多次对《知音号》进行报道,多家海外社交平台也频频为之点赞。 凭借着高标准的演出品质和创新的服务模式,《知音号》先后获得“2018年中国实景旅游演艺十强”、“2018年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五强”、“2019年度中国文化和旅游推广创新优秀案例”、“2020年服贸会发展潜力示范案例”等大奖,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在文旅融合的历史机遇下《知音号》将持续创新求变努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品牌空间为武汉文旅项目提供新的运营模式让更多人感受到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与你,更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