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生缘》有感:是造化弄人,还是爱的不够深
一本二十二万字的《半生缘》,几乎是在一种放不下的状态一口气看完。 前几天有书友说看张爱玲的小说,得做好心理准备,她会让悲观的人更悲观,会让绝望的人找不到出口。我想,这是否太过于言过其实了。 这本书里最让我揪心的是世均和曼桢这一对儿。看的人悲愤激昂、心痛不已。本是一对多好的璧人,却又受命运捉弄、阴差阳错。终究只有半生缘分。然后在后半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前半生所有的记忆,再和一个不太爱的另一半,生儿育女,平淡的过完一生。 14年后,世均和曼桢再次重逢,在这之前,梦中想了无数次的再见面,该是多么的百转千回。可再一次相见却是在那么的一个平淡的情景下,当着旁人,两人只淡然的像是老友重逢一般,再一次单独相处,曼桢内心里所有的柔肠百转,却也只是淡淡的,诉说着14年来的遭遇,临末了一句:“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此时此刻,任凭世均心里有多么的抱歉,有多么的想弥补,多么的舍不得,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看到这一段,我瞬间泪如雨下,为曼桢这个坚强柔弱的女子而惋惜,又气她,怎么就那么将就了自己,自暴自弃嫁给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更气的是世均这个个性宽厚却又有些软弱的男子,怎能就轻易信了她姐姐的一面之词,就以为曼桢嫁给了别人,这样轻率的为她们的感情画上句号,这样的不信任对方。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经不住挫折,还是爱得不够深?如果是爱的不够深,为何在14年后再一次翻开当时热恋时的信件,再一次重逢,却依然荡气回肠! 小说里的人物,如她的姐姐,一个可怜的、却又是个极可恨的人。还有她的母亲,一个可悲的、自私的旧式妇人。到底她真的信了大女儿的谎言和欺骗,还是真的不懂、不愿去深究,任由自己的亲生女儿被囚禁。看到这样的母亲真的太气愤、太心痛。 《半生缘》这本书道尽了世间冷暖,正如张爱玲一惯的风格。人物的个性造就了这一时代人物的悲剧,错与对,真与假,也许只有当事人,最明了个中滋味! 留给读者的,只是一掬热泪和一声叹息。然后回想自己的一生,从中吸取经验,坚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以致抱憾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