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苏轼十讲》
以朱刚老师的课为基础出的书,用十个主题串起苏轼的思想和经历。
很明白的一本书,我倾向于还是在学术和科普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一方面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献、不同版本的古籍、苏氏兄弟自己的作品来讲苏轼;另一方面在做这些引述时,也会贴心的在上下文里把文本用浅显易懂的话转述一遍。对我这样的文盲来说很友好。
顾随眼里的宋诗都不怎么样,本书里对东坡的诗词引用,虽然大多是为了说明其人思想的,但偶有品评时也能让人听懂苏轼诗的好来。顾随先生的眼界还是太高了,他是以整个古代为标准来看,自然不大瞧得上宋诗。朱老师讲的印象比较深的两处:一处是和陶诗,仿陶渊明的一句“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另一处是讲《江城子》,从“明月夜,短松冈”一句,推出这首词有苏轼和王弗两个视角,好。还有不少诗词,原本我也算是熟悉的,却从来这样解析过。像“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形容穿着蓑衣,而是和“江上一犁春雨”的一犁一样,是量词。讲得真好!真应了那句话,文学藏在细节之中。
之前对苏轼的经历比较了解,但思想观念仅限于豁达豪放一类虚的标签。也是看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苏轼是入了禅宗法嗣的,还写有偈子,就在庐山上。佛教对他影响原来这么大,可能正因为佛、道对他的影响,才能让他说出“此地有甚么歇不得处”这样豁达的话——绕了一圈,又回到这个标签,但再看这两个字,不一样了。在黄州种地盖房子,在常州买房置产,在惠州又盖房子,贬到海南了还盖房子,他是真四海为家。临死还要“平生笑罗什”,是真看得开。
还有苏轼苏辙的兄弟情,简直可以拍部电影/电视剧!就“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个绵延两人一生的约定,已经足以泪目了。虽然宦游一生的兄弟俩没有机会真正实现对床听夜雨,但两个人被贬的路上(或者回京的路上,总之是流离)总要绕道相聚。一起中进士,一起被贬,先后起复又再次被贬,一辈子互相扶持。在人生最低点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以为自己要死了,绝命诗也是向苏辙托孤的。
读完回想东坡一生,明明颠沛流离,却把这样的日子过得自在,不唯有大胸怀,也得有大毅力。谁能二者得其一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