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孙汝初教授:世界古代铜镜的考古学研究——欧亚地区带有地方特色的铜镜

世界古代铜镜的考古学研究
——欧亚地区带有地方特色的铜镜(三)
中南半岛的越南人和他们的古代铜镜
文/孙汝初
概 述
越南是中国南方广西和云南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与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生活的地理自然环境相同,在人种、肤色和生活习俗上非常相似,从旧石器时代以来与中国南北方民族有着密切联系。铜镜是古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制作的宗教和生活用具,介绍越南的铜镜、无法回避越南的历史。由于越南古代史与中国南北方古代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意欲借介绍越南古代铜镜的机会,对中国南北方民族的史前历史作一简略回顾;介绍中国旧石器时代以来南北人群的迁徙融合,寻找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南方北方石器工具变化的内在原因;探索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成就中、中国甘肃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向外迁徙演变成美拉尼西亚人在东南亚和南岛语地区的存在;介绍中国古代南方民族在稻作农业形成经济基础之后在陶器制作上彩陶、黑陶、白陶、几何印纹陶、釉陶、原始青瓷发明发展上的贡献, 以及对世界古代陶器的影响; 中国玉器和铜器起源于北方、通过人群迁徙传播到南方和南方民族接受北方传播来的玉器并加以发展传播、南方陶玉礼器对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神人形像形成的源头作用;长江中下游古代城垣和长江下游良渚文明对中原城市、北方城市形成的先导作用;探寻世界古代宗教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宗教的源头及传播;以考古学证据证明中原文明是南方稻作农业文明和北方黍粟农业文明融合的产物。本文以自然环境决定南北方人类迁徙融合为主线,通过介绍石器时代南北方民族的生活环境、食物、工具、衣服、房屋、迁徙、交通、宗教等生活文化习俗,力图结合考古学证据展现中国南方百越民族和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民族古代历史,寻找东南亚、越南与中国百越民族的古代联系,并且在介绍越南全部历史以后介绍越南古代铜镜的实物。
写作本文以前作者一直想结合考古学证据全面介绍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历史的不同看法。因为篇幅太大在介绍中国古代铜镜部分时沒能如愿。越南古代是中国南方的一部分,因此欲借介绍越南历史和铜镜的机会介绍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历史,但是因为限于篇幅、要在10万字以内的文章中说清全部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只能择要简略介绍。因为中国学术界过去把旧石器研究和新石器研究分隔太清,常常缺少相互之间联系的研究导致历史延续不够清晰,加之不太重视古代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动植物迁徙造成追随食物的人类南北东西不断迁徙对古代文化文明形成的实质影响,给读者了觧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整体历史造成一定困难。本文希望克服这些困难从新的视角完成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內容介绍。但限于作者能力所限难免力不从心,欢迎各位老师和读者指导和讨论。
由于全文较长,对于熟知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历史、仅对越南历史和铜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读者、可在了解越南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以后,跳过中国旧石器和新石器內容直接阅读文章最后越南部分。如果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一、越南的地理位置和东南亚
越南在中南半岛东部沿海。中南半岛原称印度支那半岛,据说抗日战争时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改名为中南半岛,意为中国南部的半岛。
中南半岛是中国青藏髙原向东南方向的延伸。地势北高南低。导致半岛上的五条主要河流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大多从西北向东南或南方流淌。其中红河发源于中国云南的元江,流入越南部分称作红河。红河从西北向东南经越南首都河內流入北部湾。在入海口留下巨大的红河三角洲平原。沿岸是越南北部古代民族的主要生息繁衍地区。是越南民族的发源地。越南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古代文化很多誕生在这一地区。
中南半岛的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澜沧江。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部分称湄公河,从北向南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附近湄公河三角洲流入南海。因为湄公河到了三角洲以后分成九条支流流入南海、因此这里的湄公河也称九龙江。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淡水资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是越南水稻主要产区。
萨尔温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髙原唐古拉山,经中国云南保山进入缅甸。上游中国部分称怒江,流入中南半岛部分称萨尔温江。
发源于中国西藏的独龙江是缅甸西部伊洛瓦底江的两个源头之一恩梅开江的源头。伊洛瓦底江的另一个源头是缅甸北部的迈立开江,二个源头江水在圭道汇合后称作伊洛瓦底江流入印度洋安达曼海。因此中南半岛上的五条主要河流有三条半起源于中国境内。中南半岛的山系亦是中国青藏高原向东向南方的延伸。在中南半岛的山系中,东部的长山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沿海岸线婉蜒。它的东侧山坡陡峭、西侧坡面平缓,越南在东、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西,是越南与老挝、泰国、柬埔寨的天然分界线。长山山脉全长1100公里,玉岭峰为最髙峰、髙2598米。越南位于长山山脉东侧沿海海岸,地形平面整体呈不规则S形,中部因长山山脉离海较近而窄狭,越北红河三角洲平原和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构成越南S形地形中的二个圆弧形头部。
中南半岛呈南北走向的还有豆蒄山脉、比劳山脉、若开山脉。它们都是青藏云贵高原山脉向东向南的延伸。所以常说中南半岛与中国“山同脉,水同源”,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人类与中国就有密切关系。

图1、中南半岛越南地形地图,越南整个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制作者所有)
中南半岛属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两个主要地区中,除了中南半岛以外,还有马来群岛。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南部、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也称南洋群岛。马来群岛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和菲律宾六个国家,由20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中南半岛往南与马来半岛相接。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隔海相望。苏门答腊岛的东面是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更东面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其中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群岛,与波利尼西亚群岛一起并不属于东南亚。而是属于以澳大利亚为主的大洋洲。因为它们与本文相关所以一起介绍)

图2、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地图(图片釆自网络、版权归制作者所有)
东南亚地区大多在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适合椰子、咖啡、甘蔗等农业。淡水丰富地区水稻是主要农业作物。是古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宜居地区。在石器时代居民主要以海洋渔捕业为生,太平洋和印度洋丰富的海洋鱼类、浅滩螺贝水产为居民提供了丰足的食物。考古证据显示沿海生活的古人类追逐鱼群海产从一个岛向另一个岛逐步迁徏,慢慢从大陆一直迁徏到遥远的大洋深处岛屿并在那里长期生存发展。由于岛屿生活环境信息闭塞,致使他们保留下了许多大陆古代人类早期的生活风俗习惯、成为今天人们追根溯源的线索。
马来群岛和更东面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多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分大陆性岛屿、火山岛屿、珊瑚岛屿及混合型岛屿。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走出非洲的人类沿着温暖地区海岸线从非洲一路走到印度半岛,再沿印度南部海岸进入东南亚沿海和爪哇岛,并经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但是缺少旧石器初期遗址无法证实)在50000年前后最简单的漂浮工具诞生后、追随鱼群逐岛迁徏进入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大洋洲岛屿。不过据认为太平洋群岛中的美拉尼西亚人与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甘肃夏河县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有最密切的基因联系。而他们竟然在新石器时代成为了太平洋深处岛屿的主人,相距如此遥远、证明古代人类的迁徙能力是被今天的人们低估的。离开大陆更远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人类据认为是从浙江河姆渡、良渚文化5000年后前追逐海洋水产经台湾岛、菲律宾逐岛迁徏进入太平洋深处岛屿的中国大陆人。(台湾有很多这类考古遗址证据)这些问题使得对南岛语民族古代通过什么样路径从青藏髙原向外迁徏、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种关系的谜团研究增添了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先来寻找中国历史最早的源头。因为只有全面了觧了源头,才能全面正确判明其后的历史,才能站在整体的髙度对那些以往的历史疑难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觧释。不了觧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历史,对铜器和铁器时代历史的研究总不可能全面准确。另外弄清人类全部历史某种程度上等于延长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增加了对人类古代社会的认知、了觧遥远古代祖先们的生活和经历,其实这是人生不可忽缺的内容。了觧过去、才能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二、旧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南北方和东南亚以及越南的人类 1、关于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的分期
人类起源问题,又是一个世界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争论了上百年的大题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长期研究,世界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随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早晚不断变換。目前为止在非洲出土了600万年前后的乍得撒海尔人、440万年前后的原初人、320万年前后坦桑尼亚直立人露西少女化石、和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利基1976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利特里(Laetoli) 发现27米长火山灰沉积岩中340万年至380万年前后一个直立人行走时留在火山灰上的脚印化石。非洲以最早最全的猿类演变成人类的化石、和320多万年前后露西少女具有的40%骨骼化石、(在全世界出土早期人类化石中最全)以及300多万年前直立人行走的脚印化石暂时领先。证明人类诞生在非洲。(但也不排除人类起源在亚洲的可能性、这需要人类化石证明)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在世界各地连续进化附带与外来人种杂交,形成了现代人的祖先。


图3、坦桑尼亚出土320万年直立人“露西”少女的骨骼极为珍贵(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
虽然世界上一直还存在现代人类单一起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都从非洲走出,然后渐次灭绝,现代人是10万年前后最后一批走出非洲人类的后代。他们在不同时间到达世界各地后取代世界各地生活的早期智人生存下来,既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被克罗马农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全面取代。(分子人类学尚不成熟的结论)但是随着世界各地新的考古证据和现代人基因中尼安德特人基因、丹尼索瓦人基因的发现,世界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慢慢发觉取代说还存在许多问题,人类多地连续进化发展外带杂交的观点由于研究历史长,证据充分且有环境学、考古学证据支持比较符合实际,因此吴新智院士认为现代人起源之争将逐渐走向协调。因为无论如何现代人类的客观存在和从古猿到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的脑容量不断増加进化的事实,都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规律,人类祖先一定有客观的起源过程存在。只是人类应该怎样去发现和探索并且最终揭开其真相的问题。而这也是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共同的目标。
但是无论是现代人非洲单一起源、绝灭取代分子人类学结论,还是以吴新智院士提出的人类起源于非洲,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连续进化发展附带与外来民族杂交生存至今的结论、都还存在人类从什么时间,在什么环境下、按什么路线向外迁徙的问题。以前一般认为,人类在200万年前后走出非洲以后,会沿着红海海岸、经过阿拉伯波斯湾海岸向印度次大陆南部海岸走进东南亚,然后从东南亚由南到北进入中国和东北亚。证据是这些地区靠近赤道气候温暖,动植物食物丰富,拥有早期人类生存和迁徒的环境条件,并且还有180万年前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猿人化石为凭。但是近年考古发现中南半岛未见早于10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至于爪哇岛的直立人最新研究年代也只有150万年前后。爪哇岛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交界的海洋中,按一般规律人类从大陆走来、无论如何必须首先到达中南半岛大陆,然后才可能到达海洋中的爪哇岛上。但是现在因为中南半岛上沒有早于150万年的早期人类遗址证据所以这一结论难以成立。并且人类从东南亚进入中国也缺少证据。东南亚最早的爪哇人只有150万年,而中国南方云南元谋猿人有170万年,并且越往中国北方旧石器遗址和遗址中发现的人类化石年代还更早,这就使得早期直立人从南向北迁徙的假设缺少相应证据。分子人类学主要是依靠人类基因分析来证明迁徙路线的,目前可能对全球70多亿现代人口和300多万年以来各个地区、各个阶段人类化石的取得和对它们进行全面基因测试的数量有限,可能还有统计学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尚不成熟,目前还只能追踪到30万年前后少数人类基因,尚无法对早期直立人走出非洲情况提供全面帮助。因此寻找早期人类走出非洲路线还要依靠环境学、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证据。
既然早期人类从非洲沿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海岸线向东迁徙的路线难以证实,世界考古学和人类学家根据现有最早考古出土的化石证据,提出早期直立人是经过西奈半岛走出非洲,然后沿地中海东部海岸迁徙,由于受到当时阿尔卑斯山脉及寒冷阻拦,尚没有掌握用火技术的早期直立人无法沿地中海岸向西进入寒冷的欧洲,只能向北越过安纳托利亚髙原进入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髙加索山地停留下来,证据是185万年前后的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遗址和遗址岀土的人类及动植物化石及工具。


图4、黑海和里海之间髙加索出土185万年德玛尼西人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
那么200万年前后人类怎样到达中国的呢?因为从非洲出发经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到印度河下游沿河上行在中国南方进入中国会有喜玛拉雅山脉阻挡。虽然在《青藏崛起》纪录片中中国地理地质部门认为200万年前后青藏髙原处在温暖草原时期,地势还不髙、喜玛拉雅山脉希夏邦马峰山脚下的吉隆盆地还生活着三趾马,动物和早期人类有条件翻越喜玛拉雅山脉进入中国并沿青藏髙原向东向北迁徏,但是这一假设世界和中国许多专家学者都不予认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万波先生、计宏祥先生在《西藏三趾马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科学通报》1979年第19期)郭建崴先生在《西藏吉隆盆地三趾马化石新地点及相关的青藏髙原隆升问题的修正意见》(董为主编《第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中通过论证证明当时草原动物已不能翻越喜玛拉雅山脉。而且人类从东南亚进入中国也缺少早期直立人遗址和化石等迁徙证据而难以证明。
但是如果世界考古界、人类学界公认的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向世界各地迁徙的结论成立,则一定存在从非洲进入中国的早期直立人迁徙通道的证据。现有证据显示有能力从非洲歩行到达格鲁吉亚的早期直立人到达格鲁吉亚以后、依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可以沿着北纬45度至北纬40度范围地区向东继续迁徙,经里海北岸哈萨克斯坦草原、阿尔泰草原和蒙古草原、向南进入中国陕西蓝田、经山西大同进入泥河湾盆地。并且在进入陕西后也可向东沿第二阶梯向南方和北方扩散。证据有212万年前后陕西蓝田上陈人的砍砸类石器和长江中下游湖北恩施建始、四川巫山龙骨坡、安徽繁昌人字洞、以及云南元谋上那蚌和云南江川甘棠箐等200万年前后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发现;还有北方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河北泥河湾马圈沟等200万年前后早期直立人遗址的证据。如果人类在200万年前后走出非洲、则中国这么多北纬40度附近200万年前后的人类遗址、可根据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当时能够在这一纬度范围自然环境下生存的证据,推知中国早期人类确实存在。
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诞生以后能够直立行走、制造石器工具、追寻食物向外迁徙的阶段。石器时代学说据研究最早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年-1865年)在欧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三期说”中首先提出。汤姆森先生在1819年依据皇家博物馆藏的文物研究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此后在1865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卢伯克(John Lubbock 1834年--1913年)19世纪时在他的著作《史前时代》中提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分期。(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张宏彦教授《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问题》,《西部考古》第一缉)以古代人类制造石器工具的方法划分历史时代,考古学上通常把人类诞生后使用未经加工的石器和其它材质工具积累了经验之后,开始有意识制造石器工具的时代,至人类使用青铜制造成熟工具之前的历史时期称作石器时代。一般是指300万年前后至公元前5000年之前这一时间阶段。卢伯克提出的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主要使用打砸法制造打制石器的时代,时间约为250万年至1万年前后。到了10000年前后畜牧驯养业和农业普遍发展,人类进入定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经济能力的提髙使人类有能力建造房屋、制作陶器改善生存条件,人类还花费更多精力模仿磨制骨角器的方法磨制石制工具,使它们口刃更加平整、外表更加光洁、减少砍伐树木和切割物品的磨擦阻力、提髙劳动生产力。直至公元前5000年前后青铜工具的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毎次工具上的创新都大大促进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生存能力的提髙。)这一使用磨制石器时期年代在10000年前后至青铜工具普遍誕生的公元前5000年前后。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作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世界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年代不一致。中国南方浙江上山文化10000年前后出现磨制掘土棒加重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同样的磨制掘土棒加重石圈9000年前后才在北方出现,北方比南方进入新石器时代晚近1000年,而在新疆地区公元前2000年还在使用打制细石器)


图5、左图浙江10000年前后上山文化出土磨制的农具掘土棒加重器和石器,右图辽宁8000年前后兴隆洼文化出土磨制石磨、石磨棒和农具掘土棒加重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据中国专家学者长期研究,中国的旧石器工具因为自然和地理环境比较特殊,从旧石器初期到旧石器晚期整个旧石器时代制作方法一直保持了人类200万年前后走出非洲初期砍砸类大型手持石器的特征。受中国气候地理自然环境和喜玛拉雅山崛起的影响,中国旧石器在区域环境中独立进化发展、与西方石器联系较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北方、中国西部小石器传统和南方至东南亚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两个石器工具系统。并且200多万年来很少变化,只是在未次冰期前后北方受到西方石器影响才有西方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在中国北方出现,形成了中国旧石器鲜明的个性特征。(林圣龙,1996。王幼平,1997)
研究中国和东南亚旧石器文化、无法离开明确的历史分期作为时间空间坐标。又因为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早期直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工具长期保持变化不大的状态,缺少旧大陆西部地区石器进化的典型特征,因而难以使用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旧石器类型学分期来为中国旧石器进行分期。中国旧石器遗址年代分期不统一、专家学者常常以旧石器早、中、晚期或地质年代标注遗址年代使得遗址年代关系模糊不清、难有明确的时间坐标,给具体对比研究带来困难。所以中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需要开展分期年代研究建立时间空间年代学座标。张宏彦先生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创建了比较适合中国古代情况的石器时代分期。虽然还并不一定完美,但至少可以暂时为中国旧石器研究提供了工具。

图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张宏彦先生提出的中国旧石器分期表(版权归张宏彦先生)
我们从西方旧石器分期与地质学年代结合的方式来看张宏彦教授的分期表、可以看到中国学者同样也考虑到把中国旧石器时代四个分期中的旧石器时代初期200万年前至 100万年与地质年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结合对照,并指出旧石器初期的人类是早期直立人;旧石器早期100万年至20万年、属于更新世中期,这一时期人类属于晚期直立人;旧石器中期20万年至5万年,属于更新世晚期的前段,早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晚期5万年至1.2万年,属更新世晚期后段,晚期智人阶段。虽然中国旧石器分期许多专家学者还有其它各种分法,关于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的概念现在也有改变(尼安德特人、克鲁马农人和他们融合杂交产生的后裔以及年代划分并不一致),但是总体上张宏彦教授的分期还是能够反映中国目前旧石器分期的实际情况的。下面我们就参照考张宏彦先生的分期作为时间参考来探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2、旧石器初期(200万年前后至100万年以前)
旧石器初期是指200万前后年至100万前的最早时间段。中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发现这一时间段的旧石器人类遗址有214万年四川巫山龙骨坡遗址(现属重庆市)、河北张家口泥河湾盆地200万年至100万年前后的19处遗址、(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还有许多其它遗址、年代在100万年以上的目前能够确定的约是19处)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云南元谋上那蚌、云南江川甘棠箐等24处遗址。(见卫奇《中国早更新世旧石器》、《文物春秋》2000年第2期)随着时间推移考古发现的初期旧石器遗址还有215万年前后的湖北恩施建始人遗址、212万年前后的陕西蓝田上陈人、100万年前的蓝田公王岭等遗址。虽然目前在这些重要的旧石器初期遗址中、许多遗址的年代是否确切、石器是否是经过人类加工的准确性、真实性还存在争议,大多数遗址还并没有人类遗骨化石同时出土,(仅有石器工具和动植物化石证据)得到世界研究界认可的遗址并不多。但是它们与世界考古发现的许多遗址一样,开始时总会存在各种问题和争议,(如爪哇猿人)它们可能慢慢会被未来更多考古发掘新证据所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从这些旧石器初期遗址的年代看,最早的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动物化石年代可早到240万年,山西西侯度遗址年代在180万年、河北泥河湾马圈沟遗址也接近200万年。但是它们大都没有人类遗骨化石同时出土。四川巫山龙骨坡遗址有猿人牙齿和下鄂骨同时出土,年代也可达到214万年,被许多专家学者看作是超越非洲东非大峡谷成为世界人类新的发源地。但是近年来世界对东非大峡谷和非洲旧石器时代深入研究和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出土表明,非洲地区埃塞俄比亚哈达尔(Gona)旧石器遗址年代已达到260万年以前。Bouri遗址也在250万年。Omo奥莫河沉积物也早到248万年。在石器方面,肯尼亚西图卡納Lomekwi3遗址发现的149件石制品年代可达到330万年, 非洲东部戈纳遗址(Gona) 也有250万年以前的石制工具出土。因此中国要改变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让中国或亚洲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新的起源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成为新的人类起源地证据能够否定人类非洲起源之前,世界还只能依据人类来自非洲世界公认的假设来开展研究。但是人类走岀非洲的时间肯定应该提前。
虽然年代上中国目前尚难以成为世界人类新的发源地,我们目前也只能承认人类起源于非洲,并且按照这一假设开展研究,但是这并不仿碍我们从中国旧石器遗址的分布上发现一些规律。第一、中国1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初期遗址最北在北纬41度附近,(泥河湾遗址群)这与格鲁吉亚185万年旧石器遗址纬度相同相近。早期直立人能否沿北纬40度至北纬45度这一区域从北方草原和二级阶梯进入中国?我国河北泥河湾遗址最靠北。当时早期直立人到了泥河湾并没有再向东、向北迁徙。(可能东部尚在海中、北部太冷不掌握用火技术进不去)第二、从这些遗址都分布在第二阶梯东部和南方丘陵高地看,旧石器初期气候温暖,海平面较髙,第三阶梯地区大多在海平面以下。人类在没有舟楫的情况下只能沿着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中髙出海平面的陆地迁徙。(冰川严寒时期因为冰川扩展、海平面下降,北方人类也可在海底陆桥行走、跟随动物向南迁徙)。第三、东南亚与中国大陆同属美国L•莫维士划定的砍砸器文化区,相同的石器工具证明东南亚古人类与中国大陆南方古人类有相似的生存环境,并且自古以来都有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印度尼西亚佛罗勒斯岛和谢列别斯岛桑吉兰文化(Sangiran)发现的150万年至51万爪哇人化石,发掘者孔尼华认为爪哇猿人的石器工具接近中国旧石器早期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猿人石器工具、只是石质材料不同的判断,显示是否存在旧石器初期因为冰川南扩、造成北方泥河湾人群和四川巫山龙骨坡猿人因气候寒冷向南方和东南亚迁徙、把北京周口店猿人的祖先泥河湾人的石器带到了东南亚?还有越南凉山省平嘉县新文乡的沈二洞、沈劝洞发现距今53.4万年加减8.7万年,40.1万年加减5.1万年的7颗直立人牙齿化石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猿人化石相似,表明了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和早期生活在中国北方泥河湾、巫山龙骨坡和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猿人也曽经因为冰川进退造成寒带动物向南迁徙和猎人向南方的迁徙?间冰期气候转暖、南方人群又跟随寒带动物向北迁徙的多次重复,证明东南亚人类与中国大陆人群有着反复融合迁徙的密切关系。
旧石器初期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离不开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自然界环境受宇宙、太阳活动,地球自身活动以及地理位置变化的影响。(虽然地球气候变化原因还有地球自身内部原因等其它学说,但夏正楷等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主要是太阳光照的原因,其它微不足道)地质地理学研究认为与人类诞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第四纪更新世处在冰河时期。地球受太阳公转自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自转影响与太阳距离加大,导致北纬髙纬度地区北极和北极附近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南纬高纬度地区南极洲冰盖、亚洲北部冰盖形成。冰川冰盖在寒冷的冰川期吸收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冰雪滞留在大陆、使得冰盖不断扩大,并向低纬度地区扩张。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海底成为陆地、陆桥或浅水区。靠近冰川地区严寒低温干冷和冰雪覆盖植物无法生长,以植物为生的动物只能向南方有植物的地区迁徙。造成以捕猎食草哺乳动物为食的早期猎人跟随动物向南迁徙。在更新世258.8万年至1.17万年时间段内,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变換寒冷造成的冰川从髙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大规模运动扩展有4次之多,其间还有能量不等的许多小冰川时期包含其中。同时期冰川扩张一定年代后,随着地球轨道接近太阳,地球表面接收到太阳阳光照射热量增加,冰川开始融化,向髙纬度地区退缩,这一时期融化的冰川水流入大海,海平面抬升陆地面积缩小。陆地上温暖潮湿环境使得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以植物为生的动物增加。动物自动向包括北方在内适合生存地区迁徙。以植物为主要食物的人类留在了南方,以动物为主要食物的猎人跟随动物向北方迁徙。这一温暖期叫间冰期,意为两个冰川期之间的时期。为此德国地质学家A•彭克和E•布吕克纳依据欧洲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冰川情况把更新世欧洲冰川期分为贡兹冰期、明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维尔姆冰期共4个冰期,又把四个冰期之间三个时期划分为贡兹-——明德间冰期、明德-——里斯间冰期和里斯——维尔姆间冰期。这样就有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其后埃伯尔又对分期进行了增删,而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又根据中国地质历史提出了中国部分的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四个冰期。其次还有苏联等国家科学家对自已国家冰川提出的分期,但是世界上一般经常采用A•彭克和E•布吕克纳对冰川期的划分方法作为参照。
更新世是严寒的冰河时期,也是人类诞生时期。冰川期严寒和和间冰期温暖交替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植物和动物,造成人类的不断迁徙。据中国科学家研究,200万年前后至80万年的100多万年期间地球气候处在温暖时期,充足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也为以动物为食的人类跟随动物走出非洲,向西亚和髙加索不断迁徙,并沿着北纬45度至40度之间的草原向东迁徙,来到中国陕西蓝田、山西大同和河北泥河湾地区,同时沿着第二阶梯向南迁徙到达湖北恩施建始、四川巫山龙骨坡以及东面髙地安徽繁昌地区、云贵髙原云南东部提供了条件。这些地区200万年前后的大气环境、动植物化石、人类化石、植物花粉苞子以及地层中的土壤、人类的石器工具都反映出与这一时期气候的一致性。

图7、100万年以前世界早期人类化石和石器遗址(不全面供参考,来自网络版权归制作者)
旧石器初期人类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无论古今食物在人类生存中总是毎天必须的、最重要的物品,是人类必须满足的第一生理需求;饥饿中的人类会不间断寻找食物而不惧艰险。在中国旧石器初期遗址中,1985年由我国著名人类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先生领导发掘的四川省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遗址发掘出土带有二颗臼齿的“巫山老母”左下腭骨化石和1986年发掘出土的三颗门齿和带有二颗牙齿的猿人“巫山少女”下牙床化石。结合同地层发现的哺乳动物巨猿化石、乳齿象化石、剑齿象化石、剑齿虎化石、双角犀牛化石和熊猫化石,还有成堆摆放的动物肢骨和夹杂在动物肢骨化石中的天然石块工具和人类打制的石器工具。黄万波先生和他的同行们把这些215万年前后的化石和人类石器制品称作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把巫山人用石器工具切割下来的大象、牛、鹿前后肢集中摆放的地点称作“最后的晩餐”。说明巫山人已经能够狩猎大型动物和以动物肉类为食。
探讨中国和东南亚旧石器初期人类的食物,我们就从四川巫山龙骨坡猿人的生活开始。
中国长江流域属于华南地区。地处长江中游的巫山猿人与同属长江中游的邻居湖北恩施建始猿人、与北边河北泥河湾人和南方岭南地区距离上在中间位置,因而可以代表中国200万年前后旧石器初期人类生活的基本情况。
依据黄万波先生和他率领的考古队1985年和1986年在巫山县龙骨坡发掘出土物证据,巫山猿人当时以采集当地森林和草原的野生果实、捕捉昆虫和竹鼠、黑鼠、豪猪等小型哺乳动物,或许还有捡拾鸟类鸟蛋等作为食物。可能受能力和工具限制、获得食物的能力还非常低下。不过从龙骨坡发现的被称作“最后的晚餐”大量哺乳动物肢体的集体化石堆积、以及其中夹杂的人类制造的石器工具,可以认为巫山人当时巳经能够学习采用当地獵狗群集体围捕猎物的方法,通过简单工具致伤猎物,然后长距离跟踪、直到猎物伤重死亡而获取猎物的方法,捕食大象、牛类等跑得较慢的动物。或许也会采用驱赶恐吓方法引诱猎物逼上悬崖使之惊慌中坠崖摔伤或摔亡来捕食跑得较快的鹿类等动物。从现代与我们人类有百分之九十九相同基因的非洲黑猩猩围捕猴子的过程、可以看到黑猩猩群体生活、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相互交流,谋划决策围捕树猴的方案,然后统一行动恐吓、追捕树猴,使它们在恐慌逃跑中失去正确的判断力或精疲力尽被捕而落入黑猩猩之手。然后黑猩猩将捕捉到的猴子撕碎生食。埸面虽然残酷血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脑容量和智商都不如早期直立人的黑猩猩的行为,推测四川巫山人当时捕猎哺乳动物的埸景和能力。巫山猿人“最后的晚餐”中集体出土的大象、牛、鹿等动物的前肢后肢化石,证明巫山人能够围猎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并且以它们作为食物,还能把这些动物肌肉最多的前肢和后肢切割下来聚集在一起。这可能是储存食物的行为,也许还有我们现代人无法知道的猿人的文化思维。(譬如原始宗教)
200万年前后早期直立人捕食大型哺乳动物的行为并非孤例,分析中国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生活在河北阳源泥河湾200万年前后的马圈沟人遗址地层中、年代最早的第三层曾经发现一群早期直立人围绕一头大象割皮食肉、砸骨吸髓的人类“餐桌”证据,表明年代比巫山人稍晚、200万年前后的马圈沟人能以猛犸象为食。在男人捕猎大型哺乳动物的同时,马圈沟人也许会象四川巫山人一样,妇女儿童捕猎小型哺乳动物,捕捉昆虫和飞鸟、采集幼鸟和蛋类以及采集野生果实、挖掘植物根茎或采食湖泊中菱角食用。(马圈沟动植物化石中有猛犸象、驼鸟和菱角类植物)在冰川严寒到来时他们会跟随寒带动物一起向南迁徙;在温暖湿润的间冰期、他们也会跟随寒带动物向温度适宜更适合生存的北方迁徒。旧石器初期人类和动物、植物化石、以及制作的石器工具都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证据。


图8、左图215万年前后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的“餐桌”上大量动物前后肢骨与打制石器、天然石器工具混杂在一起,这是当时巫山人在这里聚餐留下的遗迹证据。这种证据非常珍贵但不是孤例,右图200万年前后河北阳原马圈沟人聚食猛犸象的遗迹同样是大量人类制作的石器工具和猛犸象骨混杂在一起,还有一个石制刮削器摆放在象骨上、证明当时刮削象肉食用。这是200万年前人类的食物埸景极为珍贵。(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
以前一直被世界人类学家认为185万年前后第一批走出非洲的髙加索地区格鲁吉亚德玛尼西猿人,他们身髙只有1.5米。研究认为他们依靠采摘朴树果、板粟、核桃为食,也会抢吃猛兽吃剩的腐肉。他们选择使用不经加工的天然石块木头材料用作工具和稍经加工的简单工具,可能会捕猎动物。从他们遗留下来的头颅骨化石和牙齿化石研究,他们曽经使用牙齿作为工具咬破动物骨头吸取骨髓,研究者认为他们能生食动物肉和食用动物身体的其他部分。食肉对他们生存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年代测试只有185万年前后,似乎并没有中国旧石器初期巫山龙骨坡早期直立人年代早,根据我国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遗址的年代,他们也许算不上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但是他们提供了非洲人类早期通过步行从非洲内陆地区向亚洲迁徙的路线证据,以及他们还不会使用火种只能食用动物生肉的证据。这种证据也在中国早期直立人的食物中被发现。证据证明200万年前后人类能够捕食大型哺乳动物,人类当时具有的这种能力,可以支持他们以狩猎为生,在温暖或不算太冷的草原环境沿草原地区向东迁徙进入中国。他们走岀非洲和到达中国的年代还可以更早。
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的住宅
从世界范围看,走出非洲的早期直立人因为大脑容量低,智力仅比一般动物稍高。他们可能还不会建造房屋,大多都模仿动物行为寻找山洞和岩棚居住,以避寒冷、风雨和獵狗群、剑齿虎等猛兽的袭击。所以中国和西方大多数早期人类化石都发现在洞穴中,说明早期人类已经普遍懂得寻找合适的遮风避雨栖身之处。(非洲发现180万年前使用树木枝条搭建的窝棚残留的压棚石块圆圈,一般认为只是猎人的临时营地,但是也可能巳具有普遍性)中国旧石器初期的巫山人也住在岩洞石隙中,考古发掘发现巫山龙骨坡地区因地震或地壳变动已经塌陷的溶洞、以及玉米洞山洞,可能就是巫山等猿人当时的栖身之地。在中国北方南方和东南亚,人类遗址大多也在洞穴中发现,符合世界早期直立人住宿在自然形成的洞穴中的普遍情况。但是在河北泥诃湾盆地、陕西汉中盆地等地区,因为处在黄土高原地区,天然形成的山洞岩棚较少,泥河湾马圈沟、小长梁、陕西蓝田人可能会有露天生活遗址。那么他们是居住在什么样的住宅中呢?我们根据现代黑猩猩野外生活的情况,可以知道灵长类动物平时会在树上作窝,栖息在树上或树下,因为气候温暖或炎热,它们不需要避寒。但是在风雨来袭时也会感到不舒服,会采用大的树丛、山岩下躲避风雨。黑猩猩的行为帮助我们推测,在缺少岩洞和岩棚的地区,当时的直立人一定会寻找感觉比较安全舒适的地方过夜,遇到风雨也会寻找在大树下等一切可以躲避风雨的地方避雨。或许他们也会象非洲早期猿人那样建造各种临时或长久的树枝帐蓬躲避风雨。他们的脑容量比黑猩猩大,智商比黑猩猩髙。据美国人类学家对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的头骨化石测定,被测定的二个头骨化石一个脑容量730立方厘米,还有一个是546立方厘米,他们都比黑猩猩普遍300至400立方厘米左右的脑容量大很多,因此早期直立人要比黑猩猩聪明,既然当时的早期直立人已经普遍懂得寻找岩洞栖身,在缺少岩洞和岩棚石隙的地区同样也会寻找到合适的栖身办法,不会让自己处在风雨中或容易受到夜晩猛兽袭击的不安全的环境中。尤其在髙加索格鲁吉亚,纬度已到40多度,气温可能不会太温暖。赤身祼体的德玛尼西人在找不到山洞的时候,一定会使用树枝建造窝棚御寒或防备猛兽袭击。只是因为岁月久远,他们用树枝植物建造的窝棚巳经完全消失,没有留下可供考古的痕迹。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泥河湾盆地、陕西汉中盆地、南方和东南亚那些早期直立人露天遗址中,一定还会有已经消失了的他们当时建造的或自然形成的合适栖身埸所。世界研究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的专家学者曾经为德玛尼西人设想出当时他们建造的树枝帐蓬,这是符合当时人类智商和生活习惯的。

图9、左图、巫山人住宿的龙骨坡山洞,右图黑猩猩自建树窝(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
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的工具
我国著名旧石器人类学考古学专家贾兰坡先生曽经在《从周口店的石锥谈到衣服》一文中指出:“我一直认为,研究石器的用途,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髙星、侯亚梅主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p10)从非洲肯尼亚西图卡纳发现的149件300多万年前的石器工具、埃塞俄比亚戈纳遗址250万年石器工具(见北大文博学院王糼平教授《从非洲到东亚——旧石器考古的新视角》2017年6月首都师大考古讲座12期)和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早期直立人打制的石器工具表明,人类在走岀非洲以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使用未经加工自然界砾石和树枝及各种可以取得的工具阶段、并且在积累经验后,能够有意识加工石头、木头和其它材料来制作工具。譬如奥杜威大峡谷的手持砍砸器、单面或双面打制的水滴形手持阿舍利石斧、阿尔及利亚艾因哈奈什打制石球等石器工具。(还有奥莫发现的双面型砾石器、年代可早到250万年,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一卷、第422页)当然他们当时能够制造石器工具,也一定会使用树木制造棍棒以及其它可以利用的材料制作各种需要的工具,或用于生活、或用于狩猎采集,还可能用作自卫。
根据四川巫山龙骨坡出土的石器,它们有用于锤砸核桃等坚果和砸断动物骨头吸取其中骨髓的手持砸击工具、有尖头的用于挖掘植物根茎的手持尖状器和用于砍树或劈竹子的手镐手斧,还有用于刮削、切割动物皮肉筋膜的石片刮削器、和打制石器工具刃口时剝落的石片碎屑,刮削切割动物皮肉的刮削器大多很小,据黄万波先生率领的巫山考古队认为,那些小石片石器是当时巫山猿人用三个手指捏着使用的,更小的用二个手指捏着使用。因为尺寸小、当时的早期直立人还不懂得在石器边緣进行二次砸打修理刃口使之更加锋利,所以除了一些较大的手持刮削器外、这些小石片石器也就是打制大石器时剝落下来的碎屑,这些碎屑中有些尺寸较大的,有锋利刃口的可以用来刮削动物皮和骨头上剩余的、用牙齿咬不到的动物肉食。也可以用于切割动物皮、肉。因此全世界直立人制作的石器中都有大型砍砸类石器和刮削类石片石器和小石器同时存在。从石器用途上推测、只是因为气候环境不同,导致的食物种类不同以及为了加工食物而制作的石器工具稍有差别。
在北方因为靠近冰川极地、气候寒冷。这里植物难以生长,以冻土苔原和干旱草原为主。但是这里生活着专门以苔原植物地衣和寒冷干旱草原针茅、石茅类植物、小灌木丛为生的猛犸象、披毛犀、驯鹿等为主的寒带动物。再往南纬度越低气温越髙、越湿润,温带草原以禾本植物、莎草科和豆科植物为主,生活着以这些草类为食的啮齿类的兔子和鼠兔等动物和蹄类动物大象、鹿等动物。还有一些獵狗、剑齿虎等食肉类动物存在。早期直立人因为不会用火,可能还不能进入北纬45度以上严寒地区,大多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在北方草原地区、早期直立人以狩猎动物为主食,以采集植物补充,因此他们的石器以适合加工动物皮肉的石片类刮削器为主,石器器形偏小并且越做越精细,河北阳原泥河湾马圈沟遗址三个文化层,小石器多大石器少,证明北方以狩猎动物为食的人类工具以加工动物皮肉为主,在200万年前后已形成小石器传统。(谢飞、李珺、刘连强著《泥河湾旧石器文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北方小石器后期大多有经过软锤二次修刃、用于镶嵌在朩柄、骨柄中制作复合石器使用。他们同时也使用大型的砍砸类石核石器用于砸骨吸髓和其它用途,只是石器比例上小石器多、大石器少。随着向南方纬度越低气温提髙,因为植物品种多,生长茂盛、容易采集,狩猎动物又非常危险,南方人大多以植物食物为主,因此石器工具以手持的大型尖状器、手镐为主。同时因为也食用小型动物,因而也有少量的不经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只是数量比例上南方以大型砍砸石器为主,小型不经加工的石片石器为辅。并且越往南方,大石器越多,小石器越少,在有些热带地区甚至小石器全部消失。因此考古学上常常以大小石器的多少判断当时人类的食物和生活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型态。中国旧石器初期石器工具的特点被长期继承,作为证明中国人类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连续进化的重要证据。
从早期直立人出现的时间顺序看,长江中游四川巫山、湖北建始的人类年代最早。(安徽繁昌人字洞人据认为有240万年但缺少人类化石证据分歧较大)我们从中国南北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遗址分布分析,或许可认为都是巫山人、建始人向北方陕西蓝田上陈、公王岭、泥河湾和南方云南元谋、东南亚爪哇岛扩散的结果。各遗址出土的砍砸类石核工具和未经加工的小石片工具可以作为证据。

图10、考古发掘岀土的巫山龙骨坡人打制的石器工具、从右图砍砸劈削大石器边刃看是人工反复打制成的,自然力作用不会产生这样的石器(图片采自网络、版权为摄制者所有)
北方泥河湾1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初期遗址,有约195万年至177万年黑土沟遗址、200万年前后马圏沟遗址、132万年的半山遗址、朱日祥认为136万年前的小长梁遗址、年代与小长梁相同的大长梁遗址、136万年前后的兰坡遗址、177万年至105万年的山神庙咀遗址、100万年以上的东谷坨遗址、110万年的飞梁遗址、100万年以上的霍家地遗址、100万年前后的许家坡遗址(有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150-160万年前后的葡萄圆遗址、110万年前后麻地沟遗址、110万年前后岺家湾遗址等19个遗址,它们属于泥河湾古代湖相沉积遗址,靠近当时早期直立人能够到达的最北、最东地区。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初期出土的石器工具看,小型、微型石片石器是当地人主要石器工具,数量比例上大大超过用于挖掘砍砸的大形石核石器。表明北方旧石器初期人类在不很温暖干冷环境捕猎动物为生,因为没有确凿的用火证据,表明人类食用生肉,动物肉食提供了热量使人类得以在寒冷环境生存。从长江中上游巫山龙骨坡人也用手指捏着小石器刮削看,华南地区也有小石器,只是比例小。

图11、河北阳原泥河湾100万年前后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北方猎人加工动物皮肉的小石器和狩猎用的工具石球(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南方100万年以上旧石器初期遗址较少,元谋猿人年代170万年、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100万年,还有就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桑吉兰猿人,其年代孔尼华认为哲蒂斯(Djetis)动物层最上层年代为190万年加减40万年,且其下层可以更早。但中国科学院吴汝康院士转1982年莫斯科第十一届国际研究会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教授(Geoffrey Pope)提出、中国元谋猿人和印尼哲蒂斯动物群地层年代只有100万年左右。只是目前国际学术界仍采用200万年左右的说法。(孔令平、黄比新《综述印度尼西亚的更新世人类》,《人类学学报》第3卷第2期、1984年5月)周大鸣在《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年第1期)中指出:“印度尼西亚自爪哇猿人发现以后,30年代起由孔尼华继续进行发掘。先后在桑吉兰(Sangiran) 和布张甘(Puchangan) 地区发现了大量人类化石, 年代从距今51万年至150万年不等. 垂尼尔发现的爪哇猿人经重新测定, 其年代为距今71万年。”••••••另据《神秘地球》2020年1月10日最新报道:经世界考古学家最新研究、首次到达爪哇岛的人类在150万年至130万年。东南亚地区虽然离开印度和非洲较近,但是考古发掘发现中南半岛泰国旧石器时代克隆文化为50万年前后、柬埔寨湄公河阶地旧石器文化年代在56万年至70万年、越南清化省度山文化和凉山省旧石器文化年代都在50万年前后、马来西亚坦彭文化50万至20万年、菲律宾卡加扬文化50万至20万年。加上美国哈兰•L•莫维士研究过的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安雅辛文化,其年代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早期,既不会超过100万年。
因为人类是从大陆逐步向岛屿迁移的。即使在冰川期海平面下降可能形成陆桥和浅水区适合猿人从马来群岛大陆迁徙进入爪哇岛等岛屿,但是岛屿上的人类是不会早于大陆中南半岛的人类的。以前一直说爪哇猿人年代有180万年等多种说法,但是根据中南半岛早期旧石器遗址情况、无法找到爪哇猿人的迁徙足迹。早期直立人也无法从印度次大陆沿海岸线直接进入爪哇岛。(印度南部沿海和中南半岛沿海有许多大山脉早期直立人无法逾越)如果按现代测试爪哇猿人年代不超过150万年,这就为中国巫山早期直立人因为气候原因在170万年前后进入云南后,继续向南迁徙进入中南半岛再进入爪哇岛提供了可能。因为爪哇猿人沒有其它途径从非洲直接进入爪哇岛,也因为包括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的早期人类只能是从中国大陆经云南或广西沿着江河迁徙过去。(但是是否元谋猿人在20万年中直接通过中南半岛进入爪哇岛尚还需要更多证据)
从石器形制看华南地区和东南亚旧石器时代多数时间使用砍砸类大型石器,因为靠近赤道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品种繁多,早期直立人类以植物为主食。这一点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土著提供了证据。(不过人类进入澳大利亚的时间很晚、仅作参考)在热带的广西、云南以及东南亚地区没有四季之分、植物终年生长、使得人类有充足的植物食物。因为挖掘植物根茎和砍树砸坚果,所以石器工具都是大型石核砍砸器、尖状器、手镐之类,不经加工的小石片石器很少。但是在后期由于冰川期冰川向南扩展,以寒带动物为食物的北方猎人跟随动物向南迁徙,促进南方居民向更南地区迁徙。间冰期气侯转暖,寒带动物向北撤退,又使南方人群向北迁徙,造成中国南北大小石器的交流混杂,这也是后期北方小石器在南方地层中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受到青藏髙原隆升产生东西方交流的阻隔,从华北南部秦岭、淮河以南一直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石器维系旧石器初期大型砍砸器传统,在中国特定区域内演化,与旧大陆西方石器类型差异较大。形成自已的石器传统。(见王幼平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关于南方使用大石器的证据,美国哈佛大学哈兰•L•莫维士先生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后,在他的著作《东亚和南亚早期旧石器文化》一书中,把东南亚和中国划入砍砸器文化圏已经予以了证明。(有许多专家学者不同意茣维士的文化圈学说,这是由于缺少对全世界旧石器的全面研究,仅依中国石器就事论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旧石器初期人类的石器工具中,石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在人类制造石器工具的初期,常常并不刻意选择石器材料,就近捡拾河沟边的砾石稍加打砸做成简单工具使用。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脑容量尚不发达的早期人类却不辞劳苦把石头反复打砸使之成为圆型的手握石球。这种早期人类费心劳神制作的石球、在中国石器文化的研究中却常常被忽视。北部非洲阿尔及利亚因为靠近赤道气温暖和食物丰富,是早期人类生存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发现许多年代与东非奥杜威峡谷相当的人类遗址。其中阿尔及利亚的艾因哈奈什等遗址出土了许多被称为“削面球状石器”的早期人类打制石球。对于当时人类为什么要花费很大精力打制这种石球,和这种石球石器的使用方法人类至今也没彻底弄清楚。(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非洲通史》第一卷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第421页《北非史前史》以及431页石球图片)这种与东非奥杜威峡谷手持砍砸类石器和阿舍利手斧年代相同的石球石器、曾经在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各个阶段大量出现。据李超荣先生在《石球的研究》中统计,我国31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石球1280多件,分布范围从北方内蒙古到南方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的云南等11个省市。年代从100万年以前的陕西蓝田公王岭到80万年前后北京周口店猿人和晚期安徽巢湖望城岗、云南丽江木家桥,贯穿中国整个旧石器时代。(髙星 侯亚梅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336页)其中陕西蓝田公王岭石球重490克。结合髙加索德玛尼西人185万年前走出非洲时的球型石刀工具,我们不难确定这种石球是从非洲传入中国的,并且与奥杜威砍砸石器一样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至于这种石球怎么打制和使用还缺少成熟的结论,但是它们是证明中国早期直立人来自非洲的证据之一。人类相同的早期石器是证明人类同一起源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中国旧石器初期早期直立人的迁徙
早期直立人因为大脑容量有限,受智力限制只能制造简单的工具,获取食物的能力有限。他们不得不象其它动物一样,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寻找食物上。又因为食物在野外、因此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迁徙的动因和目的和其它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主要是为了寻找和获取食物。不过在吃饱以后还会有繁殖后代等其它生理需求。早期直立人就会有为了满足各种生理需求的迁徙活动。他们依靠简单的工具、赤身裸体从非洲向外迁徙,到达西亚北纬42度附近的髙加索格鲁吉亚德玛尼西地区,有研究者认为可能对于赤身祼体走出非洲的人类来说、感觉到这里天气寒冷、他们还不会用火,无法再向北面迁徙,就在高加索山区和周边地区生存演化成了髙加索人种。髙加索人种是欧洲人的祖先之一。或许在他们前后、或他们中部分人员还会继续向东迁徙进入更遥远的东方中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当中国直立人人口増加或食物匮乏,或遇到其它未知困难时,早期直立人就会继续向南方和北方或可以迁徙的地方迁徙。可以从山西进入西侯度和泥河湾盆地、也可沿着第二阶梯到达湖北建始、四川巫山、安徽繁昌,或继续向南到达云南元谋、并经过中南半岛到达爪哇岛。可能也会象在格鲁吉亚德玛尼西人前后走出非洲的直立人一样,向东方迁徙到了泥河湾时感觉到气候寒冷、不会用火的早期直立人无法继续北迁,东面大海挡住去路,也不愿回头向西返回,因此只能在当地生存下来。从泥河湾盆地发现大量1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初期遗址看,早期直立人到了泥河湾后向北受寒冷限制、向东第三阶梯地区还在海中,不能再向东继续前进,就只能停留在当地生活。这可能是旧石器时代初期泥河湾盆地100万年以前遗址特别多的原因。不同时期走出非洲的人类到了这里是尽头。在冰川严寒期到来时,受动物向南迁徙和植物食物减少的影响,欧亚大陆髙纬度生活的早期人类必须向低纬度温暖地区迁徙。或许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的直立人向南迁徙,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巫山人、建始人也会因为降温向更南方迁徙,于是西南较温暖的云南地区出现了元谋猿人。继续南迁来到中南半岛和东南亚进入爪哇岛。在冰期过后的间冰期,气候转暖导致北方植物増加,食草动物向北迁徙又导致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和人类跟随食草动物向北方迁徙。证据是早期人类化石、动物群化石、植物苞粉和人类留在各个地层中的旧石器工具和其它人类活动遗迹。其中旧石器时代北方寒带动物群在南方出现、和南方生活的动物在北方出现,它们留下的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动物群的南北迁徙必定造成以动物为食的早期直立人跟随迁徙,因此无论有无人类化石发现,这种迁徙的客观存在也证明了为什么人类会走出非洲发源地慢慢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要说明一下人类学会使用火的过程。无论在东非大峡谷或欧亚大陆和草原,火山爆发、雷电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森林草原野火引起的火灾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人类学会用火和烧烤肉食大多是捡食被野火烧死动物尸体的启发或为了取暖、或用火攻击防范食人动物袭击的需要。野火大火过后必然会留下灰烬和被烧死动物的骨骼沉积在地层中成为化石。人类或许也会碰巧临时利用野火火种来烧烤食物,但由于火是一种遇到燃烧物会漫延、没有燃料就会熄灭的物理化学现象,不会保留火种火终将熄灭。与人工用火不同、野火不会在地层中留下很多灰烬,且燃烧温度不髙一般不会烧结地面土壤。只有人类在使用火的过程中,懂得了连续不熄灭燃烧保留火种和控制燃烧范围才能真正学会使用火。人类学会控制燃烧和保留火种以后,在一个地点生活长期燃烧必然会堆积大量木炭灰烬,以及长期燃烧留下火塘红烧土证据和在火塘边上烧烤食用动物留下烧骨的证据。如果地层中没有这种证据仅有不多的灰烬和偶见的烧骨、则很可能是自然野火留下的痕迹,还不能证明人类巳学会使用火。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目前发现真实的世界公认的人类用火遗址只有80万年前后的北京周口店一号遗址能够证明人类巳学会控制燃烧和保存火种,考古人员在洞穴第四、第六地层中发现大量木炭灰烬和700摄氏度烧过的土瓖给予了证实。至于中国旧石器初期其它用火遗址可能还需増加证据才能证明。欧洲尼安德特人生活证明、只有人类学会了用火才能进入寒带大型哺乳动物地区生活,并且由于熟食的营养促进大脑进化脑容量快速増加,智商提髙促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髙。学会用火对人类进化极其重要,但是在旧石器初期人类可能并不会用火。证据是人类还不能跨过北纬45度进入寒冷地区生活。


图12、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四层、第六层发现的灰烬、烧骨和700摄氏度火烧土证明北京猿人80万年前后巳能保存火种和控制燃烧,是确凿的人工用火证据(图片采自网络、版权为拍摄者所有)
3、旧石器早期(100万年至20万年)
人类历史进入100万年以后,考古证据显示,人类经过了100多万年的进化大脑容量増加,人类开始能够控制火种、能够进入纬度更髙的地区狩猎。因为狩猎大型动物工具开始改进,人类获得食物的能力提髙。最明显的证据是人类遗址和人类化石増加反映的人口普遍增加。中国100万年以后至20万年的80万年中、晚期直立人遗址数量比旧石器初期200万年前后至100万年的100多万年时间段早期直立人留下的遗址明显增加。在中国北方,有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中80万年前后的马梁遗址、80万年前后的省儿沟遗址、据新近研究认为80万年前后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还有辽宁本溪50万年前后的庙后山遗址、25万年前后辽宁金牛山人遗址等等。从这一时期最北方的旧石器遗址看,这一时期北方人类已经普遍使用火作为取暖、烧烤熟食和防御食肉类野兽攻击的工具。学会用火可以在纬度更髙地区生活。这一时期南方的遗址数量也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更新世中期的旧石器遗址数量、比更新世早期旧石器遗址数量増加一倍以上。人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旧石器早期的环境,除了受西伯利亚76万年至58万年和47.5万年至24.5万年二个冰川期严寒影响外,一般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所处在的间冰期大体上气候温暖,南方和东南亚人类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中,生活比较稳定。北方人类可以到达纬度更北的高寒地区狩猎动物为食。
在冰川向低纬度南方扩展的寒冷时期,虽然人类已经学会用火、可以抵御寒冷,但是寒带动物因为植物的减少自动向南迁徙使得北方人类只能跟随动物向南迁徙。在南方地区同样会受到寒冷气候影响和由于北方动物及人群向南迁徏影响,南方人类也会向更低纬度的南方迁徙、寻找气候适宜的地区生活。因此旧石器早期人类迁徙也不可避免。
在旧石器早期阶段,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北方周口店北京猿人的迁徙问题。辽宁本溪庙后山人、营口金牛山人遗址、朝鲜半岛黒隅里遗址、日本旧石器遗址考古证据显示它们与北京猿人向北向东扩展相关。表明随着人类大脑容量增加智力提髙和生活经验积累,人类狩猎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后,迁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可以向更北、更东方向寻找食物。
除了北京猿人向北向东扩展的证据以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中更新世时期北京猿人就开始向南方的大踏步迁徙。越南凉山省所在的越南北部地区发现了北京猿人南迁的证据。彭长林在他所著的《越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中披露,越南谅山省平嘉县新文乡沈二洞、沈劝洞岀土的直立人化石中、发现的人类下臼齿均有五尖、且下后尖最大、与北京人特征相似。年代在53.4万年加减8.7万年,40.1万年加减5.1万年。••••••“其中熊猫种的牙齿和其他哺乳动物具有和中国云南大熊猫——剑齿象一样的复杂性。”(第442页)虽然越南北部凉山省提供的北京猿人在中更新世向南迁徙到东南亚的信息非常有限,但是却向人们提示了自古以来中国北方人类向包括东南亚在內的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迁徙从未停止。这可能也是••••••“孔尼华还认为爪哇猿人的石器很接近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石器,只不过是所用的原料不同。” 判断的原因。(周大鸣《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年第一期)这时适逢西伯利亚冰川时期人类必需南迁。
事实上第四纪(既更新世和全新世) 的气候因素决定了人类以之为食的动植物的迁徙变化,和人类的迁徙变化。夏正楷先生在他编著的《第四纪环境学》《七、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中指出:“(a)第四纪古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气候显著变冷和它的周期性变化. 从深海沉积物和黄土、古土壌序列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来看, 气候的波动周期具有明显的等频性.(b)、第四纪古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进退、降雨量的増减、湖面的升降、沙漠的扩大与缩小、动植物的迁徙、黄土的堆积与古土壤的形成等,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c)、第四纪气候变冷,始于1.8X10⁶a B.P. 以前,(180万年以前) 而显著变化出现于早更新世未——中更新世初(1.20X10⁶~0.70X10⁶a B.P.),其标志有:全球的冰川开始扩张;赤道太平洋碳酸盐在0.7X10⁶a B.P. 明显富集, 喜热有孔虫减少;0.95X10⁶~0.85X10⁶a B.P. 北大西洋暖水型有孔虫明显减少; 大西洋南部0.7X10⁶a B.P. 硅藻化石发生变化。(d)、以1.20X10⁶a B.P. 为界,1.20X10⁶a B.P. 之前为前冰川期, 气候波动出现短暂的寒冷期为特征,1.20X10⁶a B.P. 之后为冰川期, 气候出现有节奏的冰期气候波动。(e)、全球最显著的间冰期为民德——里斯间冰期(M——R),而规模最大的冰期欧洲为里斯冰期,北美洲为堪萨斯冰期(相当于民德冰期)。最酷冷的冰期为玉木冰期。(维尔姆冰期)(f)、气候由暖变冷为渐变过程,而由冷变暖为突变过程。(g)在2.40X10⁶~1.8X10⁶a B.P.,气候变化的周期以0.1X10⁶a 为主;1.80X10⁶~0.8X10⁶a B.P., 变化周期以0.04X10⁶a为主; 而0.8X10⁶a B.P. 以来, 又以0.1X10⁶a为主, 但也有0.04X10⁶a和0.02X10⁶a的周期.(h)、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 其中最适宜的时期为大西洋期.(《第四纪环境学》 第98页)
我们从夏正楷先生总结的第四纪世界气候变化规律中, 可以知道, 地球气候在180万年前是温暖的. 这有助于200万年前后人类从非洲向西亚和中国北方迁徙。其次从240万年至180万年气候以每10万年为一个周期变化;180万年前后开始地球表面逐步变冷,明显的变化是在120万年至70万年,这一时期冰川扩张进入有节奏的气温下降进入冰川期。180万年至80万年间气候以4万年为一个周期变化,80万年以来以10万年一个周期变化、也有4万和2万年一个周期的变化。因此在北京猿人最早岀现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时(第13层)最新研究年代在70万年前后,正好处在冰川期。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周口店出土的动植物化石和土壤层分析,认为北京猿人生活在温暖的间冰期。但是北京猿人生活的时间跨度有几十万年,其间必然发生冷暖期的交替变化,导致动植迁徙和人类迁徙。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贾兰坡先生曽经在《北京人时代周口店附近一带的气候》(《地层学杂志》1978年9月第2卷第1期)中详细比较了各种观点后,指出70万年前后周口店第13层时期是冰川期环境,这一结论与夏正楷先生的结论是相符的。如果这一结论正确,那么就为70万年前后北京猿人向南迁徙找到了动因和证据,也为越南北方和东南亚存在的中国北京猿人因素人类化石和石器工具型制找到了源头证据。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方地区,人类已经经历了旧石器初期一百多万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在食物上基本沿续狩猎动物和食用肉食为主。巳经能够掌握控制用火,巳经使用烧烤的熟食。北京周口店、辽宁本溪庙后山和辽宁营口金牛山在洞穴中发现的动物碎骨和灰烬、火塘给予了更确凿的证明。人们普遍居住在山洞中。石器工具因为加工动物皮肉需要、北京猿人和辽宁本溪庙后山、营口金牛山人继承了泥河湾马圈沟人石器传统,以中、小型石片石器为主。人们能够捕猎猛犸象之类的大型动物,(营口金牛山有猛玛象化石)但是他们的小石器是否象欧洲尼安德特人那样装在木矛上使用?是否已经使用复合石器工具?由于中国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实物证据还难以证明。在寒冷冰川期动植物的南迁必然引起北方猎人向南迁徙。东南亚发现的北京猿人因素也为这种迁徙提供了证据。这也可能是北方旧石器文化年代上发生断层的原因。
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由于气温处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植物品种繁多,生长茂盛。人们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加上喜玛拉雅山隆升引起的地域阻隔,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石器工具受欧亚大陆西方影响较小,维持了以砍砸器、大尖状器和手镐的大石器传统。挖掘植物根茎食品、敲砸采集的坚果果实、以及砍劈树木毛竹建造遮风避雨的窝棚类房屋都需要大型砍砸工具,形成了南方和东南亚砍砸器工具传统,并且保持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大,造成中国南方旧石器工具缺少西方阿舍利手斧的特征。这是自然环境和气候造成的。使用砍砸类大石器工具是早期直立人的普遍行为,全世界使用砍砸石器的范围远远大于使用阿舍利手斧的范围,因此缺少西方手斧并不反映东方人文化上的落后。(见戴尔俭《旧大陆的手斧与东方远古文化传统》,《人类学学报》11985年4月第3卷215页至222页)但是需要注意在中国西南的云贵髙原和四川盆地,虽然也属于南方、环境原因使这里的人类以狩猎动物为主,石器工具保持了北方小石器传统。还有南方地区在寒冷期也会下雪、江河湖海也会封冻,寒冷气候造成食物减少和身体不适也会促使原住民向更南方向迁徙,考古学证据提供了很多证明。因此在中国南方旧石器早期人类跟随食物隨气候变化的迁徙同样存在。
关于这一时期人类迁徙,除了北京猿人与南方东南亚和越南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外,中国北方辽宁本溪50万年前后的庙后山文化、辽宁营口25万年前后的金牛山文化、更东边朝鲜半岛最早60万年至40万年之间的黑隅里文化、日本列岛最早50万年前后的髙森遗址人类,都与脑容量提髙,生存能力和迁徙能力增强后的泥河湾人和北京猿人的迁徙活动有关。据世界考古界研究,从欧洲进入西伯利亚最早的阿舍利、莫斯特技术的旧石器年代沒有早于28万年。(见高星《评介“西伯利亚的旧石器时代:新的发现与阐释》,《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19卷第2期)表明从欧亚大陆西侧向东方迁徏的人类28万年前后还不能到达东北亚和东亚地区;而日本南方的台湾岛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年代在1万年前后,表明日本以南人类也不可能在60万年前后从南方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因此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早期旧石器人类只能来自中国泥河湾或北京周口店。关于这一观点,安志敏先生在《综述日本的前期旧石器——髙森遗址》,《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14卷第2期)中已作过论述。而著名俄罗斯史前学家、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安那托利P. 德诺夫安科(Anatoliy P.Derev ànko)主编, 由8位俄罗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共同編写, 并有两位美国教授参与编著的《西伯利亚的旧石器时代:新的发现与阐释》一书中对西伯利亚冰期和间冰期的划分,反映了亚洲北部的自然环境,其中把76万年至58万年划分为西伯利亚冰川期、同时也为70万年前后北京周口店猿人在冰川期的用火和和南迁提供了动因证据。

图13、左图;旧石器早期80万年前后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右图;28万年前后辽宁金牛山人的石器(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4、旧石器时代中期(20万年至5万年前后)
进入中国旧石器中期,随着时代前进人类进化造成大脑容量进一步增加、人类智力提髙,制造工具技术进歩和利用火等生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口的増加,人类迁徙活动増加和开发利用新地区的能力也在提髙。考古证据表明、28万年前后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已经沿着欧亚大草原向东迁徙、来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和东北亚地区。他们或许是为了狩猎猛犸象等寒带动物进入寒冷的髙纬度地区生活,或许是原来生活环境变化导致了他们食用动物的迁徙、或许还有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人类去开发利用陌生的、高寒地带的西伯利亚的动物和植物。
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处在24.5万年至13万年的西伯利亚间冰期和13万年至1万年的西伯利亚冰川期间,气温先暖后冷。间冰期气候逐渐趋暖,植被的増长促使动物生长繁殖加快、人类食物増加人口增长。据中国新闻网2019年8月29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髙星先生在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开幕式上透露,中国迄今已发现旧石器遗址数量超过2000个,涵盖中国25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从250万年以来隨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旧石器遗址从少到多的发展趋势。从20万年至13万年阶段的间冰期中国北方人群可以在温暖气候下向北方更髙纬度地区开拓前进。而到了13万年以降、随着冰川期来到温度大幅下降、植物和动物向南方迁徙人类也必须向南方迁徙,这一时期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记录了这一时期人类的活动。
在中国20万年至5万年旧石器中期阶段,中国旧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事件是2019年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中国甘肃夏县发现的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后居住的溶洞和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因为丹尼索瓦人被认为是亚洲人和蒙古人种的祖先,涉及中国和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大量人类的起源问题,所以受到世界考古界髙度重视和关注。
丹尼索瓦人的名字来自200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发现的丹尼索瓦洞穴。俄罗斯人类学家在丹尼索瓦洞穴发现一块很小的5至7岁女孩的指骨化石,研究认为年代在4万年以前。2010年德国科学家Svante Paabo团队在这块指骨化石中提取了DNA并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这个女孩既不是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也不是最后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认为是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的新的人种, 就以发现的山洞名字丹尼索瓦命名这个小女孩为丹尼索瓦人.(Denisoven) 此后又用该洞出土的牙齿还原了丹尼索瓦人全基因组。(最新研究认为;这小女孩的父亲是丹尼索瓦人、母亲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洞是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三种人相遇的地方,见证了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丹尼索瓦洞还出土了兽牙、磨制石管和鸵鸟蛋皮片制成的项链类装饰品、骨针,甚至还出土了一件绿玉手镯。这些打孔装饰件和骨针比山顶洞人早上万年。丹尼索瓦人的发现曾经被世界级杂志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后据研究丹尼索瓦洞出土的兽牙吊坠年代为4.3万年至4.9万年。其后还出土了猛犸象牙上的冠状残片,研究认为,丹尼索瓦洞出土的兽牙项链如果年代不错、它还是欧亚大陆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工艺品。(比法国洞穴人和西伯利亚玛耳它人早、而且可以证明是北京山顶洞人项链和骨针的来源)猛犸象牙冠状头饰为4.5万年至5万年, 研究者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和人种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亚历山大•费多尔琴科认为是某种祭祀装饰品.。如果没错则表明这件冠状头饰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宗教祭祀实物, 它比西伯利亚玛耳它文化还要早出1万多年,如果按照以前尼安德特人在3万年前后灭绝的推论,则这件冠状头饰就是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宗教祭祀用品,可进一步证明尼安德特人是世界宗教的发明者。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考察过的那件绿玉手镯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了。

图14、上图;俄罗斯阿尔泰丹尼索瓦洞穴、中图;丹尼索瓦洞出土的打孔牙饰和骨针、比山顶洞人牙饰项链和骨针早上万年、是山顶洞饰件和骨针的源头。下图;中国人民大学考古队在丹尼索瓦洞和周围的尼安德特人洞穴发掘的尼安德特人石器(图片采自网络、版权为拍摄者所有)
俄罗斯阿尔泰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和牙齿公布后,吸引全世界人类学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刊文反映中国青藏髙原的藏族人携带有丹尼索瓦人抗缺氧的基因。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团队还对丹尼索瓦洞沉积物进行热释光测年,根据洞内沉积物丹尼索瓦人进洞时间为28.7万年至5.5万年, 尼安德特人进洞时间为19.3万年至9.7万年。表明丹尼索瓦人可能在28.7万年已经来到欧亚大草原东西方交界的阿尔泰地区,并且也证明尼安德特人20万年前后已来到阿尓泰并在这里长期生活,丹尼索瓦洞附近的奧特拉特尼科夫洞穴也出土了十几个尼安德特人个体的牙齿化石,年代在4万至4.5万年。可以据此确定我国3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的尼安德特人因素的来源。(因为德国解剖学和人类体质学家、长期研究中国北京猿人的魏敦瑞教授1939年在研究了山顶洞出土的三个人类头骨化石以后发表论文指出:101号老年男性头骨很象欧洲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102号女性头骨是美拉尼西亚人,103号女性头骨是爱斯基摩人。后来中科院院士、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在1960年发表的《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一文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他们都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现今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据认为是蒙古人种的祖先,而东南亚和附近美拉尼西亚群岛的美拉尼西亚人含有5%左右的丹尼索瓦人基因,是世界上含有丹尼索瓦人基因最多的人种,他们都属于南方蒙古人种。那么可以认为当时魏敦瑞教授的观点与吴新智院士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另外山顶洞人在住宿的山洞中埋葬去世亲人、并在尸体上撤赤铁矿粉的宗教习俗和使用兽牙、磨制石珠、海蚶売穿孔做成项链以及使用西方带眼骨针的习俗都显示岀西方尼安德特人的风俗,而离他们并不算遥远的阿尔泰丹尼索瓦洞地区,尼安德特人至少比山顶洞人早出10000年已经出现,这就为包括中国北方水洞沟人的石器和山顶洞人的来源找到了证据。)
在世界各国研究丹尼索瓦人的热潮中,兰州大学张东菊副教授重新研究了一位僧人1980年发现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的人类带牙齿的下颌骨化石。研究发现地处青藏髙原东北河西走廊地区夏河县白石崖溶洞这块人类下颌骨化石蛋白质分析测定属于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留下的遗骨。从而证实了国外对藏族人携带有丹尼索瓦人抗缺氧基因的论证。(这里现在还是藏族居住区)此后经过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法兰西学院国际古人类学讲席教授让•雅克•于布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髙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以及美国、英国、丹麦和奥地利国际合作团队共同研究,确认了16万年前后丹尼索瓦人的存在,研究成果于2019年5月被世界顶级杂志英国《自然》杂志刊登发布,此后又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世界考古十大重要成果。

图15、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出土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中新网报道)
丹尼索瓦人被世界研究者认为是亚洲蒙古人种的祖先。此后中国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我国辽宁营口25万年前后的金牛山人、陕西15至20万年前后的大荔人、广东韶关13万年前后的马坝人和山西河北交界泥河湾盆地10万年前后的许家窑人都有丹尼索瓦人的特征。如果丹尼索瓦人28万年前后已到达俄罗斯、新疆北部、蒙古交界的阿尔泰地区,他们确实是亚洲蒙古人种的祖先,那么中国专家学者的看法就是有根据和真实的。不过具体迁徙过程和路线尚需要考古学证据进一步证实。
中国旧石器中期时,前期处在西伯利亚24.5万年至13万年间冰期, 中国南北气候温暖,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人类仍然住山洞、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石器工具以刮削类小型石片石器传统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和华南、东南亚人们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受环境和传统影响大型砍砸器工具继续使用。中国西南和四川盆地与北方相似,以小型石片石器工具为主。
13万年以后气候逐渐转冷,随着西伯利亚冰川向南边低纬度地区延伸,植物缺少迫使以植物为生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逐渐向南迁徙,导致狩猎动物的猎人向南迁徙。根据夏正楷先生在《第四纪环境学》中认为气候变冷是渐进式的,因此动物和人类向南方的迁徙也是渐进的,这一时期中国北方仍然以使用小型石片石器为主,中国南方使用大型砍砸石器工具的传统变化也不明显。只是到了1.8万年前后的未次冰期髙峰期前后,中国北方的石器才发生一些变化,小石器人群向南迁徙在南方一些地区地层中留下了大量北方石器,同时华北南部大砍砸器传统被北方小石器取代。(王幼平,1997)
需要注意的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发现的中国人类化石中10万至5万年其间的化石证据至今比较少见,因此在中国人本地区连续进化上造成证据缺环,而这一时期正是分子人类学认为现代人从非洲走出,逐步消灭取代各地的土著最后演化成现代我们的关健时间。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类化石证据迟早一定会找到。
5、中国旧石器晚期(5万年至1万年前后)
中国5万年至1万年前后,正处在西伯利亚13万至1万年前后冰川时期,气候寒冷。(注意;因为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冷暖程度不尽相同)据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气温在1.8万年前后未次冰期达到冰川最盛期,严寒导致尚处在征用型经济阶段,依靠狩猎动物、采集植物或渔捕海捞为生的人类必须追随动物、植物和水生动植物向南迁徙而迁徙。这一时期人类巳进入晚期智人阶段,脑容量已和现代人类相同,人类智力提髙造成制造工具水平提髙,在旧大陆西部、复合石器工具、奥瑞纳、梭鲁特和马德格林石器技术以及石叶、细石器技术巳经成熟。人类依据先进的石器工具向东方挺进进入西伯利亚、蒙古、內蒙古、黑龙江以及通过冰川期陆桥进入东北亚日本和北美洲地区。把旧大陆西侧先进的石器技术传播到中国宁夏、內蒙古、黑龙江等北方草原相关地区。宁夏水洞沟遗址、内蒙古、黑龙江出土的梭鲁特石器、石叶、细石器提供了证据。同时因为气候寒冷、居住在北方的山顶洞人等北方人群不断向南部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迁徙,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下层、广东西樵山留下了许多北方地区的小石器和细石器。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北方人群向东南亚的迁徙,越南的许多旧石器遗址中出现了北京山顶洞美拉尼西亚人和蒙古人种的因素。东南亚普遍出现的美拉尼西亚人是丹尼索瓦人关系最近的后代,从他们在东南亚出现的年代比较,中国北方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俄罗斯阿尔泰丹尼索瓦人4万年前或更早,山顶洞102号头骨美拉尼西亚人3万年前后,而越南发现的美拉尼西亚人年代1.4万年以后至0.5万年和平文化开始出现,在1.1万年至0.6万年山围文化时美拉尼西亚人数量增加。而和平文化和山围文化大致已经进入东南亚新石器时期了。
我们从年代上看、丹尼索瓦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北方早、南方晚,那么与丹尼索瓦人有最亲近血缘关系的美拉尼西亚人在冰川期不从北方迁徙进入东南亚又会从那里来的呢?分子人类学虽然有丹尼索瓦人在走出非洲时巳形成南丹尼索瓦人和北丹尼索瓦人两支之说,东南亚和大洋洲美拉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人是从南边到达印度和东南亚继而进入大洋洲的假设。但是这是分子人类学坚持的现代人是7万年前后走出非洲取代全世界各地土著人类既克鲁马农人取代世界各地早期人类的非洲单一起源说基础上的。按这一学说中国现代人也是从东南亚进入中国然后取代中国各地土著后向北方扩散成现代人的。但事实上这一假说至少是没有考古学证据支持的。从中国旧石器考古证据和越南北方美拉尼西亚人出现时间看,这一时期因为降温人口一直是从北向南迁徙的。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专家严实博士2018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所作的专题演讲中、通过分子人类学Y染色体基因检测和mtDNA线粒体基因检测获得的统计数据,父系Y染色体检测显示中国现代南方人口中、北方汉人基因占80%以上。mtDNA线粒体基因检测南方人口中北方汉人基因占50%以上。说明因为南方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冰川寒冷时期随动物迁徙的北方人到了南方大多数留在了南方,只有少数返回北方,人口流向主流自古以来就是自北向南,古代人口大规模向北迁徙除非在间冰期或特殊原因一般是很少见的。这一分子人类学统计数据与李辉和金力编著的《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一书中第2章《Y染色体与种族起源——未次冰期东亚人群由南到北的迁徙》存在矛盾。(见李辉、金力编著《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第2章)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证据看,比美拉尼西亚人居住更远的波利尼西亚人据研究也是在浙江河姆渡出发经台湾、菲律宾然后逐岛向太平洋深处波利尼西亚群岛迁徙并留在了那里,他们使用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以及中国华南最早发明的边架艇独木舟,还有树皮布、语言等等都证明他们是南迁的中国大陆人群的后裔。
1.8万年前后的未次冰期非常寒冷,生活在中国南方、适应温暖气候和以植物为主食的南方人群在这一时期也因为冮南华南地区风雪交加、江河湖海冰封万里,只能不断向南迁徙寻找更温暖地区生活,从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华南许多地区长期流行的砍砸器这一时期也被北方小石器取代、长江中游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下层出土的北方小石器、广东西樵山出土只有北方才有的锥型石核和石叶细石器、还有北纬30度以南浙江钱塘江地区出土的寒带动物披毛犀化石,都可以证明这一次冰川的严寒和人口从北向南迁徙的轨迹。
图16、复旦大学严实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从DNA看中国人起源与演化》演讲中指出中国南方汉人中的北方基因。蓝色是北方基因、黄色是南方人基因,上图父系DNA、下图母系线粒体mtDNA
从上图可以看出南方汉人含有80%北方基因、下图中母系线粒体有50%北方基因,如果您是南方人请不要忘记您的祖先大多数来自北方(图片来自严实讲演稿)。

图17、广东西樵山出土6000年前后北方石片小石器证据(图片釆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三、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和东南亚人类
新石器时代是以人类开始驯养家畜、开展种植农业的时期。是人类从狩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根茎果实为主要食物、向大自然索要食物的征用型经济,向人类依靠自已劳动生产食物的生产型经济时代。
新石器时代年代上一般以西亚地区最早开始把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种植大麦和小麦农业和大量使用磨光石器为标志,年代可早到15000年前后纳吐夫文化。在中国从10000年前后开始,以成规模的人工稻作农业、黍粟农业和家畜驯养、使用磨光石器外加陶器为标志,直至铜器出现的5000年前后结束。新石器时代也以大约11000年前后气候转暖、地质上的全新世为分界。由于世界各地地理自然环境的不一致、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也有先后,(如盆地内温度髙、髙原地区温度较盆地低等小环境因素)譬如中国南方气候温暖地区的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浙江上山文化10000年以前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圆圈套在掘土棒上作为农业播种工具以及磨光石斧等新石器,而同样的磨制掘土棒加重石圈在北方內蒙古四磨沟出现已经在9000年以后,表明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升温阶段、南方因为气候温暖稻作农业发展较早较快,经济能力超越北方,并且随着人口増加寻找耕地向北方迁徙、造成南方水稻种植、农业工具、陶器技术、生活方式等先进的南方文化因素向北方的传播,改变了长期以来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的方向。同时在小冰期受温度、无霜期和降水的影响,北方农业遭到破坏,部分农业地区不得不再向游猎业回归,以及食物缺乏时被迫向南方的迁徙,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和北方人类南迁造成的南北文化的反复融合。
总体上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变化、造成了定居増加。食物丰富和剩余导致动物家禽的家庭养殖减緩了人类因游猎的迁徙。自给自足的畜牧业和农业经济方式开始产生的食物剩余、支持社会分工专业化,出现了制造磨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制衣、建造房屋和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玉器艺术品用于宗教祭祀等等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工匠,导致人类聚居的城镇城市的产生。商品交換、早期青铜器和宗教礼仪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
我们从地球在太阳系、银河系的独特性可以看到、宇宙环境决定了地球的偶然存在。在地球上自然环境决定动物、植物的生存进化。人是动物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发展除了凭借人类自身的创新和主观能动性适应自然环境以外,无法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处在未次冰期过后,据环境考古研究、未次冰川期在1。8万年前后到达最冷峰值以后气温渐渐回暖升髙进入升温期,在8000年前后到达最暖时期。温暖时期冰川融化向髙纬度和髙山雪线以上退缩,南方北方降水增加无霜期延长,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黍粟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发展促进了人类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口的增加,新石器时代无论北方南方、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这从这一时期考古遗址大量增加可以得到证明。因为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人类遗址数量一直在变化中尚难以准确统计,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与中国2000个旧石器遗址相比,数量一定是成倍翻番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遗址数量太多,不能完全象旧石器时代遗址那样直接以地名单个命名具有个性特征,而是常常把它们划归在某一区域或文化族群和聚落群之中。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一般按区域把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北方地区。其中因为毎个区域中考古文化的面貌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继承关系的不同,为了便于研究专家学者们又有各种更细的划分,如黄河流域又分为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又分成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等等。
新石器时代气温逐渐回暖,一万年以前起源于中国南方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和广西甑皮岩、湖南玉蟾岩的水稻种植农业除了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普遍发展外,还一直向北方推进;据研究在属于黄河流域7800年前后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师赵村大地湾文化李家村类型陕西西乡何家村、李家村遗址(7000年前后)红烧土中岀土稻壳痕迹。(红烧土大多是炉灶火塘内长期用火烧烧硬的土块,也有住房内墙壁、地面抹泥有意用火烧硬防潮的土块,里面有稻壳痕表明当地种植水稻)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红烧土块中也发现栽培水稻稻壳痕迹。另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郑州大河村遗址、浙川下王岗、西乡何家湾、庙底沟扶风案板、河南龙山文化禹州严寨、驻马店杨庄、汝州李楼、大汶口文化兖州王因、山东龙山文化日照尧王城、栖霞杨家圈都有稻谷发现,证明水稻巳北扩到黄河流域等北纬35度至北纬37度地区。(参见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第1期)
同时以黍粟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在7800年前后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8000年前后河南新郑裴李岗、7000年前后的沈阳新乐、8000年前后內蒙古兴隆洼遗址都有种植,证明8000年前后气候环境造成的降水、无霜期适合农业发展。(类似现代黑龙江可以种植水稻)
在新石器时代气温也是变化的,据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杨子赓在《对五千年前低温事件的探讨》中研究,我国把全新世分成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晩全新世三个阶段符合西方把全新世分成升温期、髙温期、降温期三分法。据环境考古研究中国北方从11000年至8000年是升温期、8000年至5000年前后是髙温期,从5000年前后气温又逐渐降低至3500年属降温期。(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首届全新世地层年表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年10月)气温变化决定降水和无霜期,制约中国北方农业发展,而农业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南方,因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水稻农业经济发展和积累较快,导致南方在食物、石器工具、陶器、纺织服饰、房屋、城市、宗教、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率先发展,并且对北方和东南亚文化产生影响。同时北方首先使用的玉器、范铸铜器技术和铜器也传播到南方并且在南方得到长足发展。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最终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原文明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中国这些文化发展影响和融合的过程。
2、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南方文化
(1)新石器时期南方的自然环境和稻作农业
从11000年前的全新世开始全世界处在未次冰后期的升温阶段,随着温度逐渐升髙植物复苏生长茂盛促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快速繁殖,同时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类猛兽和人类也因食物充足繁殖加速。南方地区因纬度离赤道近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降水充足、光照充分、无霜期长,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适合野生水稻的繁植生长。依靠狩猎、采集和渔捕为食的原始人类在采集野生稻谷的实践中发现稻谷的生长规律,开始有意识保存水稻种子,并用掘土棒在地面挖洞埋入种子使其生长成更多的稻谷。(野生稻中有旱稻、没水的陆地上能生长、亦称陆稻)长江中下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14000年至11000年地层中出土的水稻植硅石(一种溶化在水中的植物硅酸体、进入植物和水稻遗留在细胞內外类似结石的成份,因其稳定不易腐蚀在植物死亡后不会分觧、可用来测算水稻的年龄)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发现人工栽培水稻和野生稻同时存在。(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万年县政协编《人类陶冶与稻作文明起源地》,江西美术岀版社,201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也有10000年前后种植水稻岀现。而南方长江下游浙江金衢盆地10000年以前的上山文化、8000年前后的跨湖桥文化、7000年前后浙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以及广西隆安等地区的人工栽培水稻在南方巳经普遍存在。南方作为水稻的发源地和率先普及地是可以肯定的。既使在今天南方仍是水稻的主产区,江南鱼米之乡历史悠长。从秦岭-淮河以南到东南亚都是水稻的主产区。研究认为世界上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稻米是地球上三大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中食用人口最多的主粮。
受气温和无霜期自然环境影响,今天我国黑龙江种植的水稻已经到了纬度最北地区,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夏季也有水温暖,但是无霜期太短始终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生长期短的黑麦,黑麦粉是黑面包的原料。
(2)新石器时代南方人的食物
食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考古出土实物看,新石器时代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和动物生长,人们食物资源充足且丰富。南方除了稻作农业提供的大米之外、人们依靠渔猎动物脂肪补充蛋白质,也采集野生橡子、板栗等坚果、水生的菱角、薏米等水生植物食物。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岀土的粮食窖藏中有橡子储存,出土的骨耜农具比诃姆渡文化早、1000多粒稻粒表明跨湖桥文化稻作农业已改变了掘土棒挖穴埋种子的刀耕火种方式,装柄的骨耜可以翻土,翻土使板结的泥土松开而含有氧气、使水份养料更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而増加了土壤肥
力。翻土种植是农业技术上的重大进步,促进农业进入锄耕阶段。锄耕是犁耕的早期阶段,当
人们知道翻土能增加土壤肥力以后,翻土和深耕成为了农业重要耕作方式,无论旱地水田、翻土都能使上一次种植作物根系附近出过力的土壤和离根系较远没有出力的土壤进行均衡換位,使得新种的种子能够接触沒有出力的土壤而获得更多土壤养分而长得健康繁茂。因为翻土的需要、人们在装柄骨耜、石耜的中部系上绳索,由前面的人拉绳往前走、后面的人撑握翻土深度和方向,这样人拉的耜变成了犁,犁地比人工翻土效率髙,但非常辛苦劳累,人们又改用牛、马来拉绳以致发展出牛马拉的犁具,牛、马在前面拉犁,人在后面撑握犁土深度和方向,因为翻土的犁头与土壤磨擦容易损坏,人们发明了石犁头镶嵌在犁与土壤接触的木柄部分,有了青铜以后为了耐磨用青铜犁头替代了石犁头。农业进入犁耕阶段。犁耕比锄耕更进步,因为牛、马力气大,可以加深翻土深度、让底层没有出力的土壤翻到表面,深耕技术可以减缓土地肥力衰退。在西亚和中亚,人们常常用轮作休耕既田地种了一年以后就停止种植一段时间让土壤恢复地力后再播种,而深耕技术免去了休耕轮作,提髙了土地利用率。中国大多一般情况中没有休耕和轮作习惯,田地常常种植几千年并继续耕种,直至今天亦此。


图18、上图;古代翻土农具从耜发展到人拉犁和牛拉犁过程,河姆渡出土了许多骨耜(牛拉犁就是曲辕犁)下图;博物馆牛拉木犁、铁犁、木耙实物(图片采自网络、版权为制作人所有)
跨湖桥文化出土的牛、猪、狗骨表明牛猪狗巳成为驯化的家畜,出土的鹿、獾、豚表明人们还有狩猎活动。出土的鳄和鱼具表明人们还捕食水中的鱼类为食。人类捕鱼作为食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尚缺少研究,但据考古资料显示应该会很早,人类走出非洲时据认为就会捡拾海滩死亡的鱼类水产为食,因为脑容量小能力低下、以死亡腐烂动物为食在人类旧石器初期时代就已存在。新石器时期气候温暖江河湖海水网纵横,野生鱼类已成为人类经常食用的食物。西方有新石器早期捕食海洋金枪鱼的考古学证据。我国科学院曾经和德国马克斯-普明克协会研究人员一起对周口店40000年前后的田园洞人骨骼中的骨胶原蛋白分析,认为田园洞人食物中淡水鱼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研究結果曽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见《神秘的地球》2009年7月9日报道)该项研究结果为中国早期现代人类食用水产品提供了证据。
跨湖桥文化岀土的陶釜中残留的鍋巴化验发现、人们食用稻属、豆属外还有栎属植物(既橡子)。当时野生橡子、核桃、麻栎果、弥猴桃等都是当地居民的食物。

图19、左图;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稻粒化石、右图;浙江8000年跨湖桥遗址出土橡子等植物类食物(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所有)
到了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布满从南到浙江、北到江苏长江以北南通青墩文化、东到上海沿海、西到安徽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土的食物种类更多,有毛桃、酸枣、蚕豆、芝麻、花生、甜瓜。2019年新发掘的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发现8000年前后人们食用蚶、螺、牡蛎、蛏、蚝、蛤等海产留下的贝丘。(这种贝丘沿海地区很多,从北方到越南都有)而江南盛产毛竹、竹笋等植物性食物很早就成为江南和南方食物。南方民族可能也会捕猎犀牛、大象等当地的大型动物为食,但是捕猎大型动物和猛兽有很大危险,除非为了宗教祭祀,在食物充足的南方一般不会去用生命冒险。总之南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人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这一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到现代。更因为南方稻作农业和食物丰富促进了南方专业分工和经济发展,为石器、陶器、玉器、城市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国陶器、城市的发源地
(3)新石器时代南方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南方物产丰富、稻作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反映在石器工具上,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磨制精致,器型优美。与北方石器型制不同、材质不同、装柄方法也不一样、石器有较大差别,比较容易识别。南方磨制石器大多不大,但是适合加工木材、制造干栏式房屋和木器,加工竹子制作竹器和竹编等各种需要。
石器从打制到磨制工艺上的进步也反映经济能力的提髙。旧石器时期人类脑容量有限、智力受阻,整天为寻找食物奔忙,使用的石器常常捡拾地面沒有加工的砾石使用,(早期人类遗址中常见打制石器和没有加工的天然石块混杂在一起使用,有些天然石片不加工可以用作工具并不是所有石器都需加工后再使用、因而很多没有人类加工痕迹)后来为了适合使用、提髙效率才有意将石块打出口刃。这种打制石器人类在更新世前后一直使用了300多万年。到了更新世未期人类因为食用熟食,脑容量增加智商提髙,更重要的是动物驯化和种植农业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剩余,人类才有能力和时间去把打制石器外表磨光使用。石头大多很硬,在砺石上磨光一把打制石器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十分容易。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15000年前后的纳吐夫文化出现的磨制穿孔石器、石杵、石臼等磨制石器,和10000年前后扎格罗斯山区耶莫遗址的磨制石斧、研磨器、石磨盘、石容器看,最早诞生麦作农业的西亚地区的磨制石器出现最早。从它们的石斧形状与我国北方完全相同看,中国的石斧与西亚石斧形制上在早期存在联系。(见杨建华教授著《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西亚旧石器时代有使用打制黑曜石工具献祭神灵的宗教习俗,有人研究认为磨制石器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献祭神灵而诞生的。西方人认为神灵与凡人一样需要吃饭睡觉、战争需要武器、农业需要工具,所以把当时人类最好的东西包括石器敬献给神灵。我们如果细细考察西方的石器,他们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常常选用颜色漂亮、质地坚硬的黑矅石、水晶、玛瑙、玉髄和火成岩制成。中国的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北方的磨制石器和打制、琢制的细石器大多选用西方相同的石器材质,如果没有文化上的交流估计不会有这么多的相同之处。现代人往往低估古人的迁徙和交流能力,因而难以看清古人生活的全貌。不过从北方磨制玉器岀现的年代看,磨制石器也可能受到磨制玉器的影响。

图20、左图;西亚扎格罗斯山区10000年前后耶莫文化出土的磨制石碾、石磨、石斧还有芦苇蓆、细石叶、石核都与中国样式相同,方形的石砚台比中国早几千年(楊建华著《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右图;土耳其8000年前石斧,与中国相同(网络图片版权归作者)
中国南方10000年前后的浙江上山文化的早期磨光石斧与北方石斧形制上差别不大,可能是南方自然环境与物产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和经济基础不同,南方从8000年前后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就岀现青石磨制的方形、梯形小形石斧和弓背石锛,这种石器的装柄方法可能受早期鹿角斧的影响,木柄的形制都与鹿角斧相同呈折勾状便于手持。在木柄的另一弯头上凿凹卯或穿孔把石斧、石锛装入其中再用麻绳捆绑加固。从出土的带柄石斧石锛看、南方人为了固定石斧和石锛,在柄孔和石斧石锛的形制上想了不少办法使之更加容易固定,使用时越砍越紧不易脱落。其中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是南方新石器时期的典型代表。
锛是一种木工用的锄式横刃斧头,装有木柄,按柄的长短分单手或双手手持向下刨削木材,功能和斧一样。在朩刨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用斧纵向砍劈把多余的木料削掉使木面基本平直。(类似用刀砍劈、但斧更好使)锛是横向象锄一样从上到下、从前到后锄削多余木料使木面基本平整。在金属斧锛出现以前,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一种装在木柄弯头上,用作锄削或刨削木材的工具。也可以象锄一样用作刨土,也可以砍刨木材、竹子使用。中国南方制造干栏式房屋,挖刨独木舟都需要用石锛,据说制造独木舟是先用火把独木中心多余木料烧成焦炭状,然后用石锛刨挖制成。新石器时代东南沿海地区70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杭嘉湖平原马家浜文化人群,发明了一种单面刃、扁平梯形或长方形、磨制精细的石锛,它们固定安装在弯头木柄前端使用,为了使用时不脱落,弯头端做成凹膛或锥形穿孔形式,把石锛装入后有时使用绳索綁定,也有装入锥形穿孔中使其不易脱落。为了固定,河姆渡和马家浜人先把石锛背面做成弧形、(锥形体不易从柄孔中滑出)后来又在石锛背面切割出横向的段界,把石锛背面上部割去一块做成台阶,防止砍刨时木柄柄眼受力磨损变大后石锛从孔上部穿出脱落。这种起限位作用的横向台阶被称作段。因此这种带台阶的石锛和更早的弧背石锛被称作有段石锛。


图21、有段石锛由鹿角锄演变而来、作木工工具、也可做农具和祭器,是中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南方民族独特的石器工具、传遍南方、东南亚、南洋群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制作人)
有段石锛起源于南方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以后随着长江下游文化的兴盛和人类南北迁徙,把有段石锛向北扩散到江苏北部、山东、安徽、河南直至辽东半岛,向南扩展到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香港、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和新西兰,向西扩散到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向东扩散到台湾、菲律宾、南太平洋岛屿群和南美洲。这种起源于长江下游8000年萧山跨湖桥、7000年前后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的有段石锛作为新石器时代南方文化的标志性石器工具传播到如此广大的地域,证明南方稻作文化雄厚的经济基础促进南方人群和文化的迁徙扩散。(古往今来都是先进文化被落后地区学习接受采用没有例外)
因为有段石锛传播范围广大,国际上研究较早。据研究最早由美国人劳弗尔(B.Laufer) 首先在《古玉图录》中命名为石槌。(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有段石锛是20世纪初德国民族学者海尼•格尔顿(Robert Heine Geldern)最早提出的.( 彭适凡著《中国南方考古百越民族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试述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 但是他们都认为厦门大学的林惠祥教授确认了有段石锛命名并沿用至今。学者们经过自已研究认为“有段石锛是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东南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它地有同有异,其明显的差异之一,是有一种特殊的石器即有段石锛。••••••只有有段石锛确有地方性,而可当做这一带的特征物”。(林惠祥语,彭适凡《试述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可见有段石锛是长江下游南方民族的独特创造,是新石器时期南方特殊的装柄石器工具。
专家学者们研究后都认为有段石锛经历了起源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早期的弧背阶段,良渚文化时期的鼎盛阶段、和商周春秋时期由于青铜锛的出现进入衰退阶段。有段石锛衰退后,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进程不一致,有段石锛在汉代云南晋宁石寨山墓葬中还有发现,甚至台湾髙山族近代还在使用有段石锛。
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标志性石器工具除了有段石锛外学者们常常还认为有肩石斧也是南方民族的创造。有肩石斧也称双肩石斧,从其形制看包括有肩的斧、锛、铲和锄之类。有肩石斧从形制上看其双肩的设置一是为了装柄,有了柄使用更加省力,类似河姆渡骨耜中间打的两个眼便于捆绑木柄后使用时更省力。其次有肩石铲、石锄除了安柄外也可直接用脚踩着其双肩插入土中挖土,类似今天铁锹和洋铲的双肩功能。其实它们与石锛一样是金属双肩工具的源头。功能就是为了安柄、省力,提高劳动效率。

图22、贵州和安徵出土双肩石斧,可以看出是绑在木柄上使用的,它们与有段石锛一起被认为是南方文化的特色石器,虽然内蒙古兴隆洼和辽宁查海也有打制双肩石斧,可能是人群迁徙造成的、年代更早,但是这种石器主要在南方和东南亚流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拍摄者)
关于双肩石器的发源地有越南起源说和珠江流域起源说,我国专家学者顷向于珠江流域起源说。但是它们的起源说在目前还缺少证据。
双肩石器分布范围很广。在我国广东、广西、香港、云南、和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区以及南亚地区都有分布。受气候变化影响动植物迁徙和人类迁徙影响,中国内蒙古8000年前后的兴隆洼遗址也有打制的有肩石铲出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郑州浙川下王岗、大河村都有双肩石铲出土。而南方的起源地广东西樵山十五地点碳14年代数据在6000年左右,要晚于北方內蒙古兴隆洼文化2000年。因此珠江流域起源说还缺少年代数据的支持。况且西樵山出土的东北细石器表明,可能存在北方民族到达西樵山的迁徙。虽然有肩石器在南方发展得比北方好,数量多、范围广。但是年代还是北方更早,因此尚需要日后更多的考古发掘证据来证明其起源地,但何处起源并不妨碍其在南方大量流行的实际情况。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从丽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