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留在云雾与时间里的扎尕那

Intro.
扎尕那,它朴实、原始,虽然这里也在慢慢开发旅游,但目前整个村落基本毫无修饰。这里和香格里拉一样成为《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重要素材,吸引人们前往,但不要期待在这里获得如同云南般的“精致”。这里连一家小酒吧都没有。这是我喜欢扎尕那的原因,它的美体现在纯粹的自然环境里,体现在人们的眼睛里,体现在服饰的纹路里,体现在女人的皱纹里。旅行中最有意思的便是在一个地方,能够沿着时间脉络,寻找到的这种有所延伸,有所沉淀的美感。
//
又进村儿啦。对中国村落的偏爱,是在一份不精致里,触摸过往,产生时代感的错觉。

◼︎路途中,堵路的羊。 扎尕那是一片大山,一片云雾,一片在云雾下的藏族村落。驶进的车辆擦身而过牵着马的牧民,牧民锁着眉头,皱纹清晰。有的马瘸着腿依然在协助工作,在这里,懒人游客爬不上山坡时,就可以骑上匹马被牵引回去。



每年7-9月是扎尕那最热闹的时候,不少人是通过《爸爸去哪儿五》认识了这里,但它比我想象的原始很多。没有酒吧,没有娱乐,没有那些风花雪月。夜晚村落唯一的生机是从屋子里透出来的灯光,或是晴天夜晚的银河。灯光很暖,星星很满。


走进一家小馆,餐碗是被精选过的,银色小铁锅,印着民族花纹的黄瓷碗。不拘小节的藏族人家,用心迎合外来人的用餐习惯。藏族人偏爱土豆,土豆条、土豆块,各种做法,外焦内软,扎扎实实入了味,也入了胃。与黑猪肉排骨炒在一起,后来看到小黑猪便心生同情。


在扎尕那,不用期待日出。清晨早起,到一定要看看云雾,把整片山遮掩住的云雾,会扑面而来的云雾。


打理酒店的妇女在模糊的空气里推开窗,喊我要不要去试试藏族服装拍照。她是酒店老板的妻子,面容略显疲倦,或许她的年龄并不该被称之为妇女。藏族女人不好当,在家族中依然扮演传统女性的角色,年纪轻轻靠生小孩与持家努力获得地位。对比想想,作为城市泡吧的女人也无需感到极其幸运,自由总是会得到另一种制约。妇女操持整个酒店的日常打理,一个清晨,收拾好所有客房,准备食物,制作酥油茶,插空当起客人的造型师,为她们穿上藏服,编起辫子。同步完成所有事情。

妇女带我走进被酥油味熏过的屋子,翻箱倒柜,找出一件带着橘色花纹的墨绿色藏服。这是一件纯手工藏服,不新不旧,复杂的纹理图案与民族色彩的搭配,看见了服装背后的匠心。 妇女帮我系上黑色围裙,在腰间特意加上一条蓝绿色缎带,打了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结。难以捉摸的系绑方式,确是艺术。





◼︎完整的酥油

藏族服饰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格,有远古文化的遗风。每一根针线,每一种颜色,都是最富直观美感、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在这里,大多藏族人穿着旧衣,他们不关注于自身打扮。但他们拥有自然审美,审美是一种传承,一种理解力,一种流芳千古的意念力量。审美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一个人的内在体现。 扎尕那有四个村,由下到上分别是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东哇村是最大的村落,也是接待客人最多的村落。村子间隔几公里以内,越走向上面的村落,越能感受到高海拔带来的心跳感。 在业日村,偶然遇见“洛克小屋”。在1876年到1928年的半个世纪里,到达中国西北部的外国探险队有42支之多,然而能深入到甘南迭部的,只有洛克一人。他曾描述扎尕那,“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迭部的美景,就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村民把洛克曾经居住过的房子称之为“洛克小屋”,它是扎尕那传统的房屋建筑,半边楼塌板房。用一根木头做成独木梯,通向廊房顶,廊房顶是房屋,和一块空地,空地供主人晒粮食、衣服,或干家务活。房檐下饲养着一只还没有长大的小黑猪,一边狂吃一边斜眼看我。


扎尕那吸引户外爱好者,很多人来这里徒步。大峡谷深处藏着风景,山间的“仙女滩”和“仙女湖”是这里最有名气的景点,湖水很小,草滩也没那么惊艳,沿路才是最美的景色。下山时,终于见到了扎尕那的第一缕艳阳 ,穿过微微散开的密云,村落被瞬间点亮,丢掉了神秘,换来了幸福感。


山上唯一的寺庙,拉桑寺。在山的多个角落,远远望见金闪闪的屋顶,眼见它的位置,到达确要经过当地人指引的秘密路径。去时僧人们正在维修寺庙,寺庙落在这里已有几百年时间,一代又一代的扎尕那村民来到这里敬拜神明。9月的扎尕那已经不再温暖,乌鸦飞过,空气更冰凉了。



村里的小孩拥有最简单的快乐,他们望着我们好奇,我们望着他们的童真。大山紧紧包围住的是一份“安全感”,踏实,不疾不徐,不怕时间。小男孩格外安静,一直坐在地上不言不语。我问他是否可以让我拍一张照片,小男孩睁大眼睛回头看向镜头,未知的纯净,眼睛最美。



END
文章首发公众号【一颗星星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