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时代周刊》陈晓卿专访,就想把潮汕风味再寻一遍
《风味原产地》系列,可能是近两年来最“解馋”的美食片了。

一颗颗牛肉丸在画面中滚滚而来,饱满的肉质和高弹力的弹性,几乎要溢出屏幕;
螃蟹用生姜和辣椒在高大的柳条篮子里烹煮,腾腾蒸汽几乎把所有食材都淹没其中;
渔民踩着木制高跷,踏破汹涌的海浪,用A型鱼网圈住满满一网沙丁鱼;

在《风味原产地》中,即使是最不起眼的食物,也能变得格外上镜。
《风味原产地》被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买断,要数去年持续刷屏的一则大新闻。每一集的旁白也从普通话翻译成英语,让全球观众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观看这部美食片了。
更关键的是,《风味原产地》也因此成为了第一部被Netflix购买的中文纪录片。

就在本月,美国知名新闻类刊物《TIME 时代周刊》特别采访了陈晓卿,这位《风味原产地》系列“幕后的男人”。
“我们的食物必须美味,好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当地的文化和地理息息相关,”面对《时代周刊》的记者采访,陈晓卿如此说道。“对于人们而言,他们必须真正热爱食物,投入劳动,并与之建立深厚的联系。”

“我们希望,通过精美的食物,可以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陈晓卿说。
在陈晓卿看来,修复不同地域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沟壑、甚至冲突,食物也是最好的纽带。它为双方之间的沟通开辟出一条通道,而食物可以说是所有人永不厌倦的话题。
从广东到甘肃,自2019年开播以来,《风味原产地》系列已经带着我们寻过了三片土地,去见识和感受这些地方独具魅力的饮食,以及美味背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活方式。
说起这三季中最馋人,也最让人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除了潮汕,还是潮汕。

中国有复杂的地貌与繁多的食材,地理环境不同,食材的品质、味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潮汕美食上,这个特点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潮汕是包括潮州、汕头、揭阳等几个城市的统称。“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的潮汕,汇聚了来自山川湖海的丰富食材。

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产,冲击平原源源不断地产出的丰富的谷物,以及各种山林野味,潮汕构成了一座“美食孤岛”,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外界所知。
亚热带海洋季风,高温湿润的气候,共同宠爱着这片土地,也为潮汕食物赋予了明显的地域标记。
这背后,则是一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极其复杂的饮食文化。任凭历史变迁,这里的味道和饮食传统,几乎没有丝毫的改变。

潮汕饮食的特点是克制和微妙。关于潮菜,潮汕民间饮食教父张新民曾有过一段精妙的总结:天下食物之中,居水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而潮菜的基本法门在于,用少量的调料去除这些腥味,而又保留其本味。
给食材去除腥膻,各个菜系都有不同的手法,例如鲁菜讲究综合使用葱姜蒜及酱料、并用勾芡裹住味道,川菜则大量使用花椒和辣椒压制腥膻。
而潮汕菜则放弃了繁重的调味料,以突出食材的新鲜感,保留食物的本味。
潮汕人还堪称是操纵食材的大师。他们利用时间和代代相传的技术,精巧地设计需要的风味与质地。在《风味原产地》中,曾有这样一句高妙的总结:
“简单的食物就在他们的手中发光。”一代代潮汕人,就这样以世代相传的智慧,将草根食材做出过齿留香的美味。
潮汕的饮食文化离不开大海和渔民,每一个生活其间的人都是美食的缔造者和开拓者。
使用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普通的配料,却保留了极致的海洋风味,这是潮汕流传千年的一种质朴却纯粹的美食:鱼饭。
虽然名为“饭”,鱼饭中可没有一点碳水。制作鱼饭只需要两种食材:新鲜海鱼,海盐。
直接把整条鱼放入盐水中腌渍去腥,然后用盐水浸煮入味,去除鱼肉中的腥气。出锅后自然晾干,做好的鱼饭形态挺拔,鳞光闪亮。

在竹筐中,一层海盐、一层鱼交错摆放,整齐又美观,盐还可以留存鱼肉中大量让人感到鲜甜的物质。

陈晓卿就曾说过,“鱼肉渗下的汁水会在鱼皮内部形成一层均匀的鱼冻。那种鲜,可能是北方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的。”

过去,廉价、刺多的巴浪鱼制成的鱼饭,曾是渔民解决温饱之需的朴素菜肴。现如今,制作鱼饭的食材已经十分丰富,带鱼,红哥鲤鱼,秋刀鱼,甚至墨鱼仔、蟹,都可以做成鱼饭。它们也随着日益发展的冷链物流技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成为普天共享的美食。
懂吃的人都知道,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走出潮汕。
潮汕人口近1400万,每天的牛肉消耗量超过10万公斤。
而牛肉火锅,便是潮汕人对牛肉的最高礼遇。

潮汕在历史上并没有养牛的传统。牛肉火锅的吃法来自客家,又在近30年来不断改良,最终成为了潮汕地区的代表风味。
解牛,是潮汕火锅的关键。肉的纹理与厚度考验着厨师的刀工,也直接影响每个部位的口感。

厨师需要在四小时内完成分解,以保持牛肉的新鲜。
随着手起刀落,一头牛会被分解出十多个不同部位,对应着牛肉火锅的十余种食材。

脖仁,牛肉火锅中极珍贵的食材
细腻的吊龙,有质感的五花趾脆弹,一嚼就化开满口牛油香的胸口朥,还有出肉量不足百分之一、一客难求的脖仁……


每种食材脂肪含量、肌理各不相同,在火锅中涮的时间短则10秒就能入口,长则3分钟才能煮透,每种食材吃起来都自有各自的滋味与乐趣。
手打牛肉丸,最早从中原流传到潮汕,现在已经成为潮汕美食中最具标志性的一种,也是《风味原产地》开篇第一集讲述的食材。

在《风味原产地》中,牛肉丸的表面,被形容为“月球的表面”。制出这样一颗肉质紧实饱满、弹性十足的肉丸,是人体力量、耐力与细心共同协作的产物:

反复捶打牛肉至少30分钟,让其中的蛋白质充分释放;然后挑出筋膜;最后将得到的肉糜制成肉丸。
如此一番过程是力量和细腻的结合,也彻底改变了食材的质地,从而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滋味。

沙茶酱,鲜咸中带一点甜辣,是牛肉丸与牛肉火锅的绝配。

潮汕牛肉火锅追求极致的鲜,对食材苛求,对酱料同样如此。
沙茶酱可以对食材提鲜增味,同时又不掩盖牛肉的本味。
它的源头,则要追溯到3000多公里外的东南亚。
在印度尼西亚,高大的椰子树随处可见,为制作沙嗲酱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印尼人喜爱甜辣味,加入多种辛香料和椰糖,让沙嗲酱既辛辣,又带着浓浓的椰香。
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回归故土,沙嗲酱也跟随他们的脚步,在福建、广东一带落地生根,并且有了新名字:沙茶。

在潮汕,沙茶酱的配料更复杂,味道也更浓郁。除了用作蘸料,还可以广泛用于蒸、煮、炖、炒等烹饪方式。
这种漂洋过海而来的酱料,入乡随俗,成为了潮汕味道的鲜明标志。
来到潮汕,不能不吃的还有卤鹅。

在潮汕,无论日常还是重大节庆,卤鹅都是不可或缺的美食。

在当地人看来,老鹅的精华,几乎全部上了头。
那种肉感让人喜出望外,紧致的纤维,肥厚的胶质,在撕咬和咀嚼间快意往来,满足了人们对胶原蛋白的终极幻想。
在标准化作业的厨房、农业商业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威胁中,《风味原产地》所展现的潮汕饮食别有一种浪漫:它就像是对古法烹饪和乡土烹饪文化的浪漫的一瞥。
这是真正能引起文化认同感的食物。它们同语言一样,是族群区分的标志,也构成了饮食文化的真正边界。
阅读推荐
《风味人间》
陈晓卿 主编
中信出版社 出版
这是一本涉及人文、历史、美学与艺术的美食文化书籍,也是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授权图书。作者陈晓卿与团队18400小时遍寻全球奇绝美食,讲述了8类食材和70个美食与人的温暖故事,字里行间带读者阅尽生活滋味。作者选取了精准的内容切口,通过八大主题,经由食材这一窗口,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读者理解全球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
北京SKP店
朝阳区大望桥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