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尼采,以及尼采与我的关系。
0. 写在前面
尼采不是偶像,尼采是反偶像的(antichrist)。
尼采的自我意识很强大,意志薄弱的读者容易被他所吞噬。这是他所不能控制的,但却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我曾经自称尼采信徒,但是尼采是不希望自己有“信徒”的。他要的,不是我去追寻他,而是我去追寻自己。
我也是个自我意识急剧扩张的人。我走到哪里都渴望听众,渴望attention。任何自我意识丰沛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识都会外溢。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我误读了尼采,那么你便对了。因为我只是陷入迷狂罢了,这一切只是一个疯子的呓语。
1. 尼采的赤子之心
尼采说,“这杯子想要再次成为空杯,查拉图斯特拉想要再次成为凡人。—— 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下降。[1]“
“查拉图斯特拉变成了孩子。[2]”
尼采热爱人类,热爱人性,他对世界怀有一种赤子之爱。他热爱人的丑陋,粗野。
这就是为什么尼采自称是酒神戴奥尼索斯的信徒。他认为,人不该摒弃激情,情绪,冲动。人应该迷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尼采的观点,有着某种复兴罗马式的古典主义意味在里面
我对此的理解是:我们不应该阉割掉人性中,具有动物性的部分。
一直以来,我对真实的人性都有着非常深的执着。
真实的人性,在我看来总是好的,美的。人性是注定要挣扎的,挣扎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一个人要真实地去生气,真实地去原谅,真实地去爱,去恨,去表达欲望,去做自己。
2. 尼采对旧道德的批判
尼采自称“反道德”。但是他却极度厌恶“不洁净”,厌恶“恶棍”。这是因为他对善恶的评判标准,不是旧道德的标准。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以近乎原始而本能的动物嗅觉,来评判善恶。
传统的东方价值观,总对“平和”有种莫名的执着。古老的东方哲学家们,尚未开始痛苦地自我否定,自我批评,就先完成了自我和解这一步。东方的哲学,是早熟的哲学。
尼采也批判过东方哲学的这种“早熟”,乃至“早衰”之态。 他批判赫伯特 斯宾塞时说道:“让所有人都成为无私的人,那就等于剥夺了在此人拥有的伟大特性,等于在阉割人类,行吧所有人都变成一帮可怜兮兮的中国人。[3]”
尼采继承了黑格尔的主人奴隶辩证法。他认为旧道德,或者基督神学的道德体系,是属于奴隶的道德,其核心在于“自我阉割”。或者说,旧道德提倡的是对个人的贬抑。
而尼采,看重的,是人作为个体的天赋创造力。
我将其称之为“灵性”。旧道德扼杀人的灵性,把人变为毫无灵魂的器具。这就是像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里所说的,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极大的恶。
3. 尼采拒绝宏大叙事
“我恳求你没,我都兄弟们,忠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们侈谈超脱尘世希望的人!他们是调制毒药者,不管他们有意或者无意。[4]”
我也是如此,我无法忍受“媚俗”。媚俗的人不知自己媚俗。他们无知无觉地把自己带入某种宏观的,伟大的,壮丽的叙事中去,一遍遍自我高潮着。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天生弱小而无力,所以他们需要跪拜偶像,才能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来抵抗“现实的入侵” (invasion)。(这里是拉康的概念:人脱离了母体的子宫后,会哭闹,会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对现实入侵了人的领域)。
这让我涌现生理性地呕吐反射。
而我只对微观的,个人的,人性的,真实的东西感兴趣。
尼采是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者,跟康德不同,他所关心的,不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切实的,一个个的个体的人。所以查拉图斯特拉会将那人人鄙夷的走钢丝的卖艺人的尸体一路背着,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去寻找“同伴”,而不是门徒。
4. 尼采关于读书的劝诫
尼采认为,只会“浏览”书籍,巨量阅读的学者,最终会完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没有在思考,而只是在对外在的stimulus作出机械的反应。
他们被书困住了,变成了书的奴隶。而不是把书读成自己的。
很多年轻的哲学爱好者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他们会拿出书籍上的章节,引经据典,试图说明一些什么,或者批判一些什么。他们陷入了盲从或者批判的陷阱。从这一刻起,他们便失去了所有思考的自由。他们再也不会思辨了。
我常遇到这种新入门的哲学爱好者,他们满怀热情,用雄辩家的姿态来提问,满口用“先贤”的话语来武装自己。但是这样不是读书,这样只是在用前人的词句,编织自己的藩篱,把自己困住。
年轻的学者,要为自己赋权(empowerment)。要把禁锢灵性和创造力的形式打破,切不可成为形式主义的奴隶。
5. 尼采与女性(或女性主义)的关系
尼采之“厌女”,在我看来更多是对那些“非良性的,常与女性挂钩的”某些特质的一种批判。而这种批判并不仅限于女性,尼采对亨里克 易普生的“贞洁”观念,就大加批判过。
而根据新女性主义(neo-femenism)的理论,已经打破了性别二元论的观点。(femine features不一定与female挂钩,masculine features也不一定与male挂钩)。那些不良的特质,我们在当代,也无需将他们与某种特定的性别挂钩。
所有人类,都应该共同拥有高贵的,良性的特质,而不是囿于某种性别。
更加不可取的是某些人,截取尼采书里这些片段,用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正是尼采最不想看到的。他渴望他的学生批判他,祛魅(disenchantment),而不是把他的所有话语当作城墙,甚至当作投掷他人的石子。
任何哲学家乃至哲学爱好者,都要时刻用女性主义视角对自己思想,进行痛快淋漓的鞭笞。这才是尼采那句著名的“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请不要忘记带上鞭子[5]”的本意。
6. 结语
如果你读了尼采的文字,便欣欣然囫囵吞下,那你便没读过尼采。
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便觉得懂了尼采,那你便没读过这篇文章。
我不是尼采的信徒,我是尼采与瓦格纳共负一轭时,马车上持鞭子的那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