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片与艺术片
看电影是一件主观的享受,别人评价片子如何是别人的事,你看着好,便是好。
王小波这么说二者的关系:“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
艺术片意味着更大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你真切地感受到了商业片的种种束缚。感受束缚要求你有大量的阅片基础,这已经与一般观众的距离有些远了。
阅片要多到什么程度,再用小波的话:“我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男女主人公一张嘴或一抬腿,马上浑身起鸡皮疙瘩、抖作一团。你可能没有同样的反应,那是因为没有我看得多。”电影看多了,剧情,镜头,光线,演技,立意,情感,自然就摸索出规律了。常见的商业电影,如果你从开头就能看到结尾如何,那你该去拥抱艺术片了,它会让你如入天堂。
商业片与艺术片不能用“高下”去评判。商业片比艺术片要保守不少。为追求经济利益,势必要沿袭之前电影成功的一些“规律”,一个新的点子,可能得玩十年(或者更久),才“落入俗套”,观众才会将其摒弃。但对艺术电影,一个点子只在一部电影里,或者其中的一个片段里就够了。你让导演沿袭创意,他自己都不干。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牛逼,不想浪费生命在重复上。他甚至都不愿意换皮,而商业片里满是换皮的套路,大众也喜闻乐见,这个桥段爽一遍,换个形式再过瘾一遍。可以这样说,商业片因为形式固定,所以更适合去“比较”,因为相互的差异并不大,观众喜欢“找不同”,评头论足。但对艺术片,处处是新意,表达,这种情况下论高低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商业片与艺术片是两个类型,不能去比较,就像叫你去论拿破仑和莎士比亚的高低,这比到哪儿去了?
一些人会走入一个误区,“为艺术而艺术”。找好所谓的艺术片,脑子紧绷住,认真兮兮地看,品不出来也硬品。其实不需要如此“刻苦”,有感觉,就看下去;没感觉,就不要看了。欣赏艺术的前提,是你能得到快乐,快感,惬意,新鲜。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说好,我就一定打破脑袋“品出”那个好来,如皇帝的新装。不过社会总是鼓励皇帝的新装,这叫人遗憾。
一些艺术电影会因为评论家们的文字导向,受到追捧。人们认定的,更像是文采,被文字感染,所以爱电影。他们学会了一种新的高雅,做谈资,攀比的工具,电影到底给他们感受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至于被评论家忽视或贬低的作品,可不一定是糟粕。他们或许会在十几年后发光,也可能一直默默无闻,只在一小撮影迷中流传,但在电影的永恒长廊里,一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不管什么电影,看得开心就好。白猫黑猫,能抓住你心的,都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