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篇未了凭谁续,那得奇缘说再生? ——记《再生缘》孟丽君和陈端生
地变天荒总未知,独听凤纸写相思。
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里词。
绝世才华偏命薄,戍边离恨更归迟。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陈寅恪
最早知道孟丽君这个人物是电视剧《再生缘》,有香港和内地两个版本,分别是叶璇和李冰冰演的。我还好奇这个故事没什么名气,居然拍了两个版本。名虽相同,情节大相径庭,共同点只有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这一情节。 现在能买到的只有改编过的白话小说版,但我钟情于陈端生原著弹词版《再生缘》。 读《再生缘》不能不识陈端生,了解了陈端生,更加唏嘘《再生缘》。 陈端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女子,写《再生缘》时还是十八九岁的闺阁少女。全书六十几万字,全文用七言排律写成。陈寅恪评价陈端生的水平超过杜甫不是没有道理的。陈端生的祖父是清代著名学者陈句山,家学渊源,所以家中姐妹都是才女。陈端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身为上层阶级官宦人家的子女,偏偏写了一部上层阶级鄙薄的民间弹词。不过陈端生的文笔很好,《再生缘》后来广为流传。 大概因为年轻,又自负才学,所以陈端生笔下的孟丽君和她一样清高自傲。有了这个念头,陈端生开始了她惊世骇俗的创作之路。 作为《玉钏缘》的同人续作,陈端生给了《再生缘》一个普普通通的开头。谢玉辉和郑如昭等人登仙后再度下凡,成为皇甫少华和孟丽君,续一世情缘。之后的故事就与《玉钏缘》没有关系了,虽说是同人,也可以说是独立的作品。《再生缘》书名即《玉钏缘》人物的再生奇缘。 “丽君生在元朝内,万卷诗书也尽闻。七步成章奴可许,三场应试我堪行。日常间,父亲三八分题目,每比哥哥胜几分。奴若改妆逃出去,学一个,谢湘娥与柳卿云。倘然天地垂怜念,保佑得,皇甫全家不受刑。那其间,蟾宫折桂朝天子,方显得,绣户香闺出俊英。倘若夫家俱被害,孟丽君,何妨做了报仇人。奴若不,轰轰烈烈为奇女,要此才华待怎生。” 孟丽君的惊世骇俗,源于她对自己才学的极度自信。从当初改妆逃婚对科举考试的跃跃欲试,到为官做宰在官场朝廷的游刃有余,她始终坚定自信。孟丽君的抱玉握珠之学,经天纬地之才,在皇帝和众官员中获得了极好的官声和名望,年纪轻轻也可以算是德高望重了。门生遍京城,皇帝惧三分的郦君玉,放弃孟丽君的身份,牢牢掌握了古代女子无法拥有的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陈端生用郦君玉的身份,实现了女子与男子并肩甚至远超于男子的梦想。孟丽君最初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一来不愿意嫁给刘奎壁,二来想帮助皇甫家平反,三来好奇自己的才学是否真能一举夺魁。至于哪种目的更加强烈,我想应该是第三种。 孟丽君改名郦君玉参加科考,连中三元,被梁丞相招赘入府,恰好娶的是当初为她代嫁投池自尽的苏映雪。主仆相见,从此自己是女儿身的事情不怕泄露了。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这时候的孟丽君恐怕是人人称羡,不过更得意的还在后面。为了让皇甫少华现身,立功平反,时为兵部尚书的郦君玉向皇帝建议开武举,皇甫少华果然改名应考夺得魁首成为征东大元帅。郦君玉是主考,于是皇甫少华成了孟丽君的门生。征东很顺利,皇甫家平反了,皇甫少华封为东平忠孝王,其妻孟丽君追封为贞烈王妃。郦君玉因举荐有功,升为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了郦丞相,年仅十八。孟丽君走上了人生巅峰。 皇甫家平反,刘捷全家下狱。皇甫家为了刘燕玉对皇甫少华的救命相许之恩放过了刘国丈一家,于是皇甫少华娶了刘郡主为侧室。 走上人生巅峰的郦明堂,当着宰相娶了夫人办理朝廷大事主持科举考试品评文章不亦乐乎。日子过得太舒服,孟丽君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孟丽君了。这种恣意生活,难道要放弃,去做一个屈居后院的女人吗?不。 郦丞相除了貌美,大概没有人会怀疑她是个女人。人都说没有女子能有这等无双才能,年纪轻轻位列三公。知道皇甫少华娶了仇人之女刘燕玉,孟丽君彻底放弃表明身份的想法。“从今索性不言明,蟒玉威风过一生。”郦丞相是真的威风赫赫,海内外闻名,朝中无人敢惹。皇甫少华上奏说明郦君玉就是孟丽君,被郦丞相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撕本训斥,把皇甫少华吓得连着好几天去丞相府请罪,郦老师都拒不相见。少华之父皇甫敬也是恭恭敬敬,生怕得罪了郦丞相。郦明堂刚直果决,公正廉明,又有真才实学,脸一板,衣冠一正,皇帝都惧怕三分。朝中没有孟丽君,许多事情都无法裁决。 孟丽君不愿言明身份,不想做什么王妃,据她自己所说,是“哪有老师嫁门生?”当然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她在多处表明了真实想法: “(皇甫少华)守义一端忘却了,可见得,男儿容易变心肠。” “我若此时来说破,分明与,刘家郡主夺夫君。吾为当世奇才女,岂做无羞这等人。” “何必嫁夫方算妥,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 “丽君虽则是裙钗,现在而今立赤阶。浩荡深恩重万代,惟我爵位列三台。何须必要归夫婿?就是这,正室王妃岂我怀?况有那,宰臣官俸嵬嵬在,自身可养自身来。” 孟夫人到京,带来了孟丽君的自画像,皇甫少华此时才算得见孟丽君真容(二人虽然定亲但没有见过面)。不看还没有那么深的执念,这一看就不得了,孟丽君真是天人之姿,从此让皇甫少华念念不忘。也就是这幅画像,皇甫少华开始怀疑郦君玉就是孟丽君。孟丽君的父亲孟大人早就见过郦君玉,也有过怀疑,但那时郦君玉正被招赘进梁府,打消了他的疑虑。从此以后,孟家和皇甫家轮番上阵,不断猜疑试探,孟丽君有了身份泄露的隐患。孟母病危请郦丞相看病,终于逼她承认了身份。孟丽君本想暗认不明认,以保持现在的状态,也和父母阐述了不愿言明身份的原因,但事情终于泄露被皇甫少华知晓。孟家和皇甫家当庭指认郦君玉(孟家希望她恢复女儿身嫁给皇甫少华),孟丽君巧舌如簧,义正言辞,抵死不认,甚至要挂冠辞官威胁皇帝。孟家和皇甫家都被皇帝训斥。 皇帝下诏民间寻访孟丽君,来了两个冒名顶替的路飘云和项南金。此时的孟丽君在心中窃喜,自己脱身有望,就送她一个王妃又何妨。只要孟家和皇甫家都认了,就不会再有人怀疑她是女儿身,可以一世为官。孟丽君不仅在朝堂上为假丽君辩白,在皇帝下旨赐婚,皇甫少华拒婚时,她请了十天假拒不见客,想着把婚期挨过去,免得两家又来纠缠。待皇甫少华娶了假丽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母因孟丽君不认父母,皇甫少华因皇帝赐婚娶假丽君,都一病不起。孟丽君陷入了两难境地,她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正在这时,皇甫家又展开了对郦君玉的试探和攻击。皇甫家联合皇后皇甫长华,请太后帮忙把孟丽君诓进宫里画观音像趁机灌醉,脱鞋验身。孟丽君避无可避,一醉不醒。这一醉,就是十二年。 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 陈端生写到这里已经有十六卷,这十六卷用了两年时间。此时她还不满二十,她的母亲去世了,不得已搁笔。后来陈端生出嫁,丈夫因为科举作弊案被流放,这一搁笔就是十二年。 十二年后,《再生缘》已火遍了浙江,“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传。髫年戏笔殊堪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她的朋友劝她继续写下去,终于有了十七卷。陈端生写前十六卷只用了两年,这第十七卷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并且卡在了最关键的位置,结局成了一个悬念。孟丽君是女儿身的事情败露,皇帝拦截了消息并且私下要挟孟丽君不得表明自己是孟丽君以便入宫为妃。孟丽君当然是不愿意的,口吐鲜血,没有然后了。 陈端生病逝时四十五岁,距离十七卷结束也已经有十来年。这十年间她都没有想过继续写下去吗?也许她写了,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可以肯定的是,她最终写不下去了。 从陈端生的人生轨迹和性情来看,孟丽君是她代入自己所作的人生幻想,可惜这个梦在年少时没有做完,三十多岁时也不可能继续做了。陈端生和范菼的婚姻关系应该不错,但是命运难测,生活的打击让她没办法再像闺阁时期天真烂漫天马行空地幻想,也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境下给孟丽君一个完满的结局。陈端生后期创作应该受到不小的压力,她的亲人都期望“皇甫少华偕伉俪,明堂郦相毕姻缘”。但无论是陈端生,还是孟丽君,都不会想要这样一个结局。 郭沫若认为陈端生虽然没有写完,但他推测孟丽君的结局大概是,在皇帝给孟丽君的三天期限里,重病身亡。除此之外似乎是无路可走。 作前十六卷时还是闺阁少女的陈端生,敢想敢写,文风轻松欢快。作到第十七卷,已为人妇的陈端生饱受生活与命运的摧残和折磨,文字已是字字泣血,饱经沧桑之感。读到最后,仿佛看到了陈端生像孟丽君一样,已经身陷命运的牢笼。 第十七卷的卷首: 骚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尽尝世上酸辛味,追忆闺中幼稚年。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复晚烟。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地邻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侍父宦游游且壮,蒙亲垂爱爱偏拳。风前柳絮才难及,盘上椒花颂未便。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也知出岫云无意,犹伴穿窗月可怜。写几回,离合悲欢奇际会。写几回,忠奸贵贱险波澜。义夫节妇情何极,死别生离志最坚。慈母解颐频指教,痴儿说梦更缠绵。自从憔悴萱堂后,遂使芸湘彩笔捐。刚是脱靴相验看,未成射柳美姻缘。庚寅失恃新秋月,辛卯旋南首夏天。归桌夷犹翻断简,深闺闲暇待重编。由来蚤觉禅机悟,可奈于归俗累牵。幸赖翁姑怜弱质,更欣夫婿是儒冠。挑灯伴读茶声沸,刻烛催诗笑语联。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犹煎。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遂如射柳联姻后,好事多磨几许年。岂是蚤为今日谶,因而题作再生缘。日中镜影都成验。曙后星孤信果然。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传。髫年戏笔殊堪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帷尊长尽开颜。谆谆更嘱全终始,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皇甫少华偕伉俪,明堂郦相毕姻缘。为他既作氤氲使,莫学天公故作难。造物不须相忌我,我正是,断肠人恨不团圆。重翻旧稿增新稿,再理长篇续短篇。岁次甲辰春二月,芸窗仍写再生缘。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 第一卷卷首: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间搜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辞可作篇。 今夕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孟丽君是奇女子。在封建制度君权、父权、夫权的压迫下,她始终不妥协不放弃自己得来的一切,抗拒成为令人称羡的忠孝王正妃。郭沫若说她是“以封建而反封建”。“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持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挟孝弟力行而犯上作乱。” 孟丽君似乎是一个无情的女人。她的母亲说她无情无义,贪恋名位,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在当时情况下,除此之外也找不到能够指责她的理由了。孟丽君是一个独立的人,不仅思想上独立,行为上也独立。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恐怕独立的行为比独立的思想更难得。从改妆逃婚考状元,到招赘入梁府娶妻,到朝廷的桩桩件件,她从没有刻意寻求别人的帮助或是自己拿不定主意找个人商量,一次都没有。她目标坚定,能言善辩,任何场合都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皇帝也不能要挟她。如果说有信得过的人,只有她的妻子苏映雪了。苏映雪识得她的身份,知道她的秘密,从小相伴,对她了解较深。皇甫家孟家和朝堂的事,孟丽君都会和苏映雪倾诉。但苏映雪心里一直有皇甫少华,孟丽君也不是完全信任苏映雪的。苏映雪希望孟丽君表明身份嫁给皇甫少华,自己能跟过去做妾,可惜孟丽君完全没这个意愿。苏映雪虽然有私心,对孟丽君也算很够意思,多年陪伴照顾,知道孟丽君不想恢复女儿身,也愿意和她假夫妻相伴终老。孟丽君在情感上几乎没有什么牵绊,夫妻之情,父母之恩,君臣之义,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无情无义,谁也不爱,只为自己而活的孟丽君,就是所谓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吧。 孟丽君的人设属于如今的大女主爽文设定。才貌举世无双,十八位列三公,虽然不会武功,但是能够以文制武。不仅有才,医术也好(在义父家学的),治愈了垂危的太后,也因此得到兵部尚书的官衔。近乎完美的孟丽君,如果在真正的大女主爽文中,应该是无往不利的。但《再生缘》中的孟丽君,却因太过耀眼带来源源不断的麻烦。或许她长得丑一点,皇甫少华不会念念不忘,皇帝也不会起色心。或许她不会医术,就不会频频被孟家和皇甫家用这个理由请去看病,被不停试探。或许她绘画技术差一点,不会把自画像画得如此逼真,最后被太后要求画观音像诓骗进宫,泄露了身份。对了,她酒量也好,也正因为酒量太好,皇后给她下了一记猛药。不知道孟丽君最后吐血是否和她病愈不久被逼喝了高浓度的酒有关。孟丽君的种种才能和优点,带给她的好处不多,反而处处制肘,限制了她的自由和发展。 遗憾多年来《再生缘》改编的戏曲和影视作品,都徒有其表,没有原著的内核。“无情无义”的孟丽君,不仅要被古代的封建道德所批判,在现代的主流思想下,也是不被接受的。妄想看到真正的影视化孟丽君是不太可能了,所以只有改编过后,“有情有义”的孟丽君。但那就不是孟丽君了。 《再生缘》和《红楼梦》有“南缘北梦”之称。两者都在开头预示了结局,都是未完之作,都被狗尾续貂,续作都不如原作的艺术价值。可惜的是,《再生缘》的名气远不如《红楼梦》。 与《红楼梦》相比,《再生缘》显得幼稚很多,但你不能拿十八九岁的陈端生与饱经风霜的曹雪芹相比。清朝封建制度下的陈端生,能写出孟丽君这样的人物,已经是思想超前了。 狗尾续貂的《再生缘》,三女并归皇甫,绝不是孟丽君的结局。 最适合续写《再生缘》的人,应该是陈端生的妹妹陈长生,陈长生有才也非常了解陈端生。但陈长生是命妇,这种下层市井弹词之作,在当时还是被上层官僚阶级否定的。 陈长生在悼念陈端生的诗文里感叹
“残篇未了凭谁续,那得奇缘说再生?”
孟丽君和陈端生,都是当世奇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