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稿
最近收到了一个退稿。当然,我不是在为这次退稿鸣不平,我清楚地知道,即便努力多年,可如果从文学角度讲,我写的小说所存在的,依然处处是问题。而且,时间、天赋、阅读量等等的诸多设限,都导致我的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快速修正,对此我有些委屈,但远还不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在这份退稿中,编辑老师除指出我的语言表达偏口语化外,对我小说的结构、结尾、与主支线的比重安排有也提出了不足;另外,最后一条,还涉及到我投稿小说中的一主要人物,即他的行为动机处理不够明确,内心世界与本身特质未相互呈现。并且,又在补充说明中道,整个故事情节也无太大亮点,建议修改。
关于以上,我不能对编辑老师质疑,不仅没资格,也更无必要。我对编辑老师给出的意见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想,一篇小说,语言,结构,结尾,人物,动机,心理与基本故事统统不行的情况下,那么它还有什么优点。想了又想,答案是没有。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还要对这篇小说进行修改,为了发表?骗取稿费?证明努力?热爱文学?
投稿的这篇小说,是我今年的第五篇小说。前四篇我都在写关于动物,其中涉及乌龟、涉及狗、涉及烧鹅和猴子,原本想写满一年,但越来越被题目牵绊,索性放弃。我今年的第五篇小说,我写作开始后至今的第150万字也在这篇小说中诞生。在写作中,我既不固执,又够坚持,那么我就真的这样不堪吗?这篇投稿的小说真的就这样一无是处吗?实话实说,哪怕是盲目的自信,我也认为,不是。
我觉得,我与这位编辑老师之间遇到的问题,是投放群的问题,是面向人群的问题。在读门罗《我妈的梦》时,我完全惊异于故事中的女人身为孤儿竟可以去读音乐学院,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小提琴上的情节,至少这在我身处的环境中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她的孤儿学校里有一架钢琴,用于音乐课,她从此启蒙,莫名对小提琴着迷。学校里没有小提琴,她和学校表达意愿,校方真给她了一把小提琴,尽管非常不好,但她可真有了一把小提琴啊。她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了小提琴上,甚至自己办独奏会募捐钱款用于读音乐学院。而我们呢,从小便知道,音乐得是有钱人家孩子的玩意。是他们的光明前途,能给高考加分,能让他们长大从事音乐教育行业。我们喜欢音乐,家里会说,你得先把书读好,上了大学想玩什么玩什么。我们就这样,在没有选择的路上成长。
实话实话,我很难过,不是为了我自己区区的这篇一万字的小说,而是以为到了现在,我们仍在这条没有选择的路上走着。小说诞生,即需要开始服务多数审美,为了换取发表机会,为了得到微薄的稿费,我们努力玩着三分钟能反转八次的架构,我们在不踩线的结局之上还要预留明显又黑暗的隐喻,我们的人物必须清晰,我们的故事必须得源于别人的故事,高于别人们的故事。我们到底是为什么热爱写作,选择写作,坚持写作,我们用一个个文字表达来表达去,我们到底在表达什么?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家长、老师、亲人、邻居的眼里,考试成绩不合格还总抱着吉他的孩子就该打,新学了一个和弦,新找到一首能听到热泪盈眶的歌,这些没用。父母们就差说一句,你要是高考时能抄个985,我不管你学习也可以。父母们不听也找不到那些说你弹得牛逼的人。
找不到,即不存在。 想发表,先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