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这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喜剧倾向,首先是有叙述方式和叙事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的民间语言。例如许玉兰每次坐在门口的撒泼哭闹,许三观刚知道一乐并非自己骨肉时对一乐的嫌弃和对自己帮别人养儿子的自嘲,这些语言憨直爽快,口语化倾向,作者不动声色的运用读者的审美经验营造朴实又含蓄诙谐的喜剧叙事风格。重复叙事的大量运用往往构成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每一次卖血之后的喝酒,吃炒猪肝通过反复在读者心中推起波澜,文本末尾许三观年老的时候再度去卖血却卖不出去了,失落非常甚至在大街上开始痛哭流涕,这时候文本的表示是“有人去对一乐说”“有人去对二乐说”“有人去对三乐说”“有人去对许玉兰说”这样的结构重复是在营造戏谑的喜剧氛围。 苦难本身是难以忍受的,但是许三观并没有苛责生活的艰辛残忍,而是拼命生存,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灾难,这样的对抗反而在与苦难的搏斗中催生出温情的感慨。生存的挣扎之外,我们还能从文本感受到的是爱。 得知一乐的真实身份不是自己的骨肉时,许三观也曾表露出自己的人性之恶,他刻薄的对待许玉兰,对她施加精神暴力,一遍遍的羞辱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他的自责与纠结,最终还是原谅了这个女人曾经所犯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由于许玉兰年轻时候的行为做派使得自己被贴了大字报,每天要去广场挨批斗,回到家里几个孩子也同样轻蔑她这位母亲,儿子们还戏谑的当着外人的面去对母亲曾经的错误刨根问底,狠狠的羞辱着许玉兰。而许三观的行为却诠释了最真实动人的爱情。曾经他因为妻子的错误动手打她,也没有在她被何小勇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但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他没有抛弃许玉兰。“我和你是一样的”他这样在儿子们面前维护许玉兰的尊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母亲,他把自己的丑事也抖露了出来,尽力的维护许玉兰的人格尊严,营造他们俩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许玉兰上广场被批斗的时候,他在人前批评,在人后往她的白米饭下偷偷藏着红烧肉。不同于西方每天罗曼蒂克的爱情,这是平凡夫妻吵吵闹闹又温情脉脉的一生。走到人生的最后,当许三观因为卖血不成而陷入精神崩溃,失去人生价值的时候几个儿子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甚至还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很是丢脸,也是许玉兰站在了他的身边,懂他的心思,明白他失去人生价值的失落。 爱情的温情之外还有亲情之爱,欲语还休的亲情表达。血是血脉的延续,血也是生命的传承,许三观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来满足家人的生活。通过卖血还钱接待儿子的领导,通过卖血还钱在饥荒年代满足孩子们对食物的渴望,而最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大儿子一乐的关怀,足足有七次卖血是为了这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最初得知一乐的真实身份,许三观嘴上不饶人对一乐十分嫌弃,想要瞒住一乐的身份来保全自己作为男人的自尊心,瞒不住就破罐子破摔刻意忽视一乐。最动人的情节除了许三观得知一乐感染肺炎一路卖血差点濒临死亡之外,在一乐还更年幼时,许三观带着其他两个儿子吃面,而对一乐说你不是我儿子,只给了他吃红薯的钱,正值青春期叛逆的一乐受了伤,就发誓要重新找何小勇当爹,再不认许三观了。可是何小勇一家并不认可一乐,一乐伤心欲绝的想要逃走,最后是许三观得知了情况,一路寻了去,把一乐背在自己背上。一乐问“你是带我去吃面吗?”许三观回答“是”这一碗面就消解了父子的矛盾,根本原因也在于许三观从始至终都没有吧一乐当外人,短期的困惑纠结最终还是消解在亲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