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校,想说爱你好难!
年初有段时间,继深圳既胡红梅抄袭事件之后,又曝出某名师抄袭事件,而且这些名师基本都来自重点学校。(大家都喜欢正能量,可能我要被骂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快速出“名”,好赚个盆满钵满。你看看各种网络平台,抖音、虎牙、快手上面每天上万的主播在努力出“名”,因为在中国,一旦你“出”名,就会有很多人“盯”上你,再借你的名让自己出“名”,为的是最终都可以名利双收。
可是出名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靠真凭实学,有的是沽名钓誉,为何大家都对“名师”这个称号趋之若鹜,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得上是名师呢?
我所理解的“名师”,是靠自身人格、学识,才情而声名远播,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而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评选出来的。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求学以及工作以来所接触过的老师,谈谈个人看法。
我的求学经历比较复杂,小时候在河南上过学,也在山东上过学,后来在陕西上学。
高中我在山东上过也在陕西上过,在山东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源不好的学校,但是老师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挺好。
回到陕西在县城一所重点中学读书,给我授课的老师在当地都算得上是名师,但是我除了感恩他们传授给我知识以外,很难爱他们。
因为我觉得作为名师,不仅要课上得好,还要有综合素养、教育爱心、高远理想、开阔视野、独到见解和科研能力。
试想一个语文老师天天教学生品诗赏文,但是自己却写不出一句像样的诗文,怎么能称得上是名师。
试想一个政治老师给学生讲万事万物是有规律的,但是讲到昼夜更替和四季更替时却搞不清到底哪个是地球自转哪个是地球公转引起的?都说政史地不分家,讲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却讲不出共产党打天下的历史,如何让学生信服,如何以名师自居。
试想一个只拿成绩来定学生好坏的老师,一个对权贵名利阿谀奉承的老师又怎么受到学生的爱戴。如果人人如此,那么育人者这样“育”出来的就算是“精英”,最后恐怕也就是那些贪官污泥,职场小人。
由于我是中途转学回到陕西的,我没有当地的课本和学习资料,课本我还是用我以前的,上课就把老师讲的重要的但是我课本上没有的补进书本里,学习资料我也没有,那个时候没有网购的概念,去了书店也没有,就和同桌一起看,我觉得不太方便,就问地理老师有没有多余的练习册,地理老师瞥了我一眼,说回去帮我看看吧,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本是很喜欢学习地理的,而且以前地理成绩还不错,但是地理老师觉得我一个刚刚转来的插班生能有什么前途根本不理我,课堂上提问,每次都是老师眼中那几个优秀生,走下讲台也只会去他喜欢的学生跟前转。我同桌有一次问了地理老师一道题,可能老师觉得他问的问题太简单了吧,然后扭头就走了。
还有就是有个英语老师,据说还是学校一个什么领导,我们班有个女生是教育局某个领导的亲戚,但是成绩不好,英语老师对她很是关爱,比如一下课就跑到那个女生跟前嘘寒问暖,人家趴在桌子上休息,她以为人家生病了,非要背人家去她家休息(学校有个八卦楼,每个老师都有一间房)。
以上这些我看在眼里,也怕在心里。我怕我成绩下滑被老师嫌弃,每天都忧心忡忡,变得很焦虑和自卑。在学校见到老师也觉得老师应该不喜欢我,然后就躲着走。
此时的教育已不再是教育,而成了商业,虽然是名师,但是眼中只有利益,商业的本质是满足,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学生的知识,改变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因他们而由一个层级向另一个层级转变。
当然也有让我特别欣赏的老师,比如历史老师,我至今都还记得他上课时不仅对书本知识信手拈来,其他科的知识更是洋洋洒洒像讲故事一样。知识面广,授课严谨又不失风趣,气度儒雅,喜欢拿紫砂壶喝茶,是全班女生心中的“男神”。 给我们讲授他大学和舍友逃掉枯燥的课去图书馆看书的经历,也给我们讲授高考期间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各地努力打造的名师估计是为了给学校增光添彩,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名师又能发挥多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希望相关部门好好思考应该如何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少一些冠冕堂皇的假大空。
02
—
名校的资源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我读研时学校的校医院看病能报销90%,基本花不了什么钱;学校的教学楼厕所还会有卷筒纸巾;学校的硕士楼是地暖,结构布局管理像酒店,进出宿舍楼和宿舍门都靠刷校园卡;毕业论文打印学校有个大概500元的报销款,随便用。
但是名校也因为竞争激励,压力大而急功近利。而普通学校或者差一点的学校老师没有那么多名目需要去争,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抢。
时至今日,我也接触过不少老师,个人觉得名不名师,不一定在重点学校,不一定职称地位有多高,也不一定需要教育部门打造,只要自身有两把刷子,总会扬名万里,你看看中职学校的李迪老师就靠自己的班级日记就已经被很多人认可,而且她的方法都是那么朴素而务实,不像很多书院派的大咖整那么多玄乎的理论到处叫卖。
我读研的学校在师范学校里面也算得上是名校了,老师基本都要求有留学经历,我所在学院的一些老师也是相当的有名气。
记得给我们上教学论的一个老师,操一口关中方言,边抽烟边讲课,讲课时没有PPT,由于这门课我们也没有课本,老师坐在讲台上念他的讲义,他念一句我们记一句,而且讲课内容都很老旧枯燥。并且老师大多时候都在讲题外话,讲西安多么好,我们学校多么好,其他地方多么差,其他学校多么差,他自己的辉煌史等。每次老师讲的时候,我们都只是笑而不语,真的很难吸收到有营养的知识。
我一直觉得大学之大,大在教师的宏厚博雅,梅贻琦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既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而现实生活中呢,各个高校都在扩大规模,新建校区,不惜花重金打造名师;部分教师自身都很难明明德,怎么推及他人,自己都污言秽行怎么育人。(这里我指的是部分教师,大部分还是好的,切勿以偏概全)
很多人都觉得我读了研究生,所以科研能力应该很强,我只能说能科研能力的锻炼一般都是理工科的学术性硕士,我读了两年的硕士,一学期上课,一学期在外实习,剩下一年找工作。
学校给我们安排的导师,只有毕业论文答辩时才能用得上,我和室友分到了同一个导师,我们写好毕业论文,多次给导师发邮箱,打电话,请求导师给我们指导,最后导师就让我们去他家里,导师住在老校区的家属楼,平时会来新校区给我们上课,但是考虑到我们有求于导师 ,我和舍友就买了水果和礼物去导师家拜访,去了之后原本以为导师会给我们指导论文写作,最后变成参观导师的居家装修,听导师讲自己在哪买的装修材料,儿女们在哪工作。
我想国家发展教育,有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分,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分,绝对不是为了让老师之间攀比,也不是为了让老师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罔顾他人,而是让他们能够推己及人,影响更多的人,然后解决更多的教育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基础上能跳一跳够着桃子,最终都得到适合自己发发展。
教育从来就不是速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一个个老师的努力,凭借每一个静心的老师来搞教育,而不能让教师天天因为名目繁多的杂事扰乱了初心,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地把教育推向远处。
平静、从容、不浮躁,这样的成长更踏实。“被发展”是没有幸福的,“自主发展”更重要。
有时候想想,电视上的武侠剧里的生活也蛮好的,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江湖上谁武艺高强,做事磊落,德才兼备,是个君子,谁就是大侠,谁的名望就高,就容易得到尊重和敬仰,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都会争相拜访。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大侠。
做名师就如古装剧中的大侠,靠自身修炼,做名师不如做明师,名师是靠别人的评价,明师是靠自己的修炼。
03
—
美国的雷夫一次到中国的一所非常好的小学参观时,对陪同的中国同行说:这个城市的最优秀的老师一定不在这里。雷夫的意思很清楚,最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在普通学校,乃至薄弱学校。语出惊人,似乎有点绝对,静下心来,认真想想,真是这么回事。
家长喜欢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老师们也都想去重点学校任教,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分数,为了面子,而事实是薄弱学校的老师面对的问题更多,和学生沟通的机会更多,更有耐心,他们往往能够在低起点的生源上培育出跳一跳够着桃子的人,可是他们却很少能够得到“名师”称号的机会,同时,薄弱学校因为没有那么多名目繁多的竞争压力,学生们都是一脸的纯真气,人际关系也更和谐,我曾听过在重点中学任教的同学跟我说,他们办公室因为老师内斗,他感觉到的空气都是静止的,一言一行都小心谨慎。学生们之间也很难坦诚相待,心理问题一大堆。
我突然之间很庆幸自己没有在重点中学任教,要不然以我的性格我都不知道得罪多少人,死了多少回了。感谢同事和学生对我的包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都说医生和教师,一个治愈肉体,一个治愈灵魂。学校与医院正相反,越是好医院,重症病人越多,所有的疑难杂症,都会集中到那里,好医生、好设备、好治疗手段,也是集中那里。
灵魂的塑造、精神的塑造,其实比肉体更复杂,而教育家和名师不就是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专家吗?都说实践出真知,在薄弱学校不是更有研究价值吗?为什么优秀的教育资源都被分配到重点学校,名师都去为重点学校服务,这样岂不是导致两极分化,现实情况确实比较复杂,具体为何,我也难以说清楚。
教育的事关乎人的健康成长,是民族大业,任重而道远,希望会越来越好。
我愿作一枚白昼的月亮, 不求眩目的荣华, 不淆世俗的潮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