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第七章消费时代的设计 1战后+2体制的形成+3工设的确立
第七章消费时代的设计
一、战后重建时期的产品设计
1945年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各国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战后初年,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处在非常困难的重建阶段。西方各国之中,当时只有美国的经济从战争期间到战争以后一直处在迅速发展的状态。美国经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非常大的刺激,科学技术也因战争之需而迅速发展起来。
战后的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急遽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共产主义国家集团。从194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苏联、中国、北越、朝鲜、蒙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两个对抗的集团。1958年,古巴在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Castro,1926—)领导下推翻独裁统治,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08—2006)描述的丰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阶段,也就是消费经济时期。 这个时期的美国缺乏完善的社会结构,收入悬殊巨大,消费社会的形成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注意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
由国家的立法机构,比如国会、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把设计作为国家政策确立下来,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体现。各国都努力依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来发展设计,由此,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国家在这个大变动时期错失良机,国家对工业产品设计抱旁观态度,特别是没有采取以国家立法的方式来促进设计发展。这几个国家很快落伍了,特别是在工业设计上处于越来越落后的被动局面。其中最典型的当推法国。
法国长期以来具有设计、生产豪华产品的装饰设计历史,在19世纪已居于领先地位,始终认为设计只是区区装饰而已,缺乏对于设计的准确认识。因而,在政府方面,几乎没有拟定任何明确的设计政策,因而战后从1950年代开始,法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就明显滞后,法国设计也一蹶不振,几乎悄悄地从国际舞台消失了。
西班牙由于长期受到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独裁政府的统治,也没有能够立即进入现代设计的发展阶段,一直到1970年代初期,佛朗哥去世之后,随着西班牙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设计才进入迟来的春天。
美国费城德莱赛大学(DrexelUniversity)设计史教授戴维·莱兹曼在他的著作《现代设计史》(HistoryofModernDesign)中把战后时期的设计史这一章叫作“从理论到实践”(fromtheoryto practice),很准确地反映了现代设计在战前和战后的本质变化。
在政府支持设计发展的力度上,各国并不均衡,其中,最早对设计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的是英国政府。英国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就于1944年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英国工业设计协会首任主任是S.C.雷斯利(S.C.Leslie),他在推动协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大战结束后才一年,他便于1946年主持举办了一个叫作“英国能做到”(theBritainCanMake It)的展览,展示了英国设计的实力和决心。
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举办各种设计展览,向设计比赛活动提供资助,并且奖励、资助产业、商业中的设计。它的影响颇大,整个西方国家后来都模仿英国设计协会和设计中心的形式,成为战后各国政府推动工业设计的一个典范。
非常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对于现代设计的态度,美国政府几乎从来没有主导推动过设计,设计在美国完全是一个私人化的企业行为和单纯的市场经济行为。但美国政府做了两件事:日益严格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地控制市场垄断行为。通过联邦政府的专利、反垄断相关法令的制定和执行,给设计发展奠定了一个公平、安全的发展平台。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即所谓“两次大战中间阶段”,是美国现代设计的一个辉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大部分企业在设计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发展,基本停留在式样改变的小范围内。美国政府固执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概念,对设计业完全不干预、不扶持。因而,美国的设计在战后不但没有取得惊人的发展,反而在某些领域中倒退了。美国促进工业设计和其他设计活动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经济的活力,在经济发展、市场畅旺的情况下,设计就随之发展;反过来,一旦经济衰退,市场萎缩,设计也就呈现退步的情况。
美国设计这种完全受市场经济制约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 美国民众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水平、欣赏品位也远远低于欧洲国家国民的认识水准和品位,当然这与国家的历史背景有关,但亦是美国公共教育中缺乏设计教育内容所造成的后果。欧洲大部分大学的管理学专业都要求学生修设计课程,以提高未来企业主管人员对设计的了解;而美国大学则基本无此要求。 在美国这个率先令工业设计职业化、产业化的国家里,民众却对工业设计普遍冷漠,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美国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涌现出为数众多的设计大师,对美国的经济、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促进。美国汽车、家庭用品、办公用品的设计当时居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战后世界各国的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美国涌现了一些重要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比如沃尔特·提格、诺尔曼·贝尔·盖迪斯、亨利·德雷夫斯、查尔斯·伊姆斯夫妇、雷蒙德·罗维等这些明星级的设计事务所,它们的工作和营运方式给了欧洲同行很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战后初年,美国对于欧洲的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美国产品把美国的通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带到全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费文化的方式,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世界面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各国的设计。
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战后年代,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不是设计的典雅和品位,而是美国式的大众物质文化,它们提供给百姓以方便和舒适的新生活。西方各国在1950年代后半期开始学习和模仿美国大众文化,连同美国设计的核心,即强调“有计划废止制”的式样设计方式也一并照收。
战后初定,美国和西方各国出现了人口大量增殖的状况,形成了“战后婴儿爆炸”,或称“战后婴儿潮”(post-warbabyboom),大约有1/3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出生,他们被称为“战后婴儿” 。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丰裕时代”,战后婴儿的父母们的平均收入比战前要高得多。在1950年代、1960年代,他们已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阶层,美国的物质文化和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都非常对他们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文化能够在西方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兴起的摇滚乐(Rock'n'Roll)在传入英国以后,就引发了时装设计、时装装饰配件设计和首饰设计的一股全新的设计浪潮。
这个富裕的消费市场在1950年代末期开始成熟,而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妇权运动(女权运动),更给这个市场带来一支潜力极为巨大的消费力量。 在西方各国,经过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妇女亦开始逐渐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这样一来,一个崭新的、庞大的消费层就自然形成了。
她们对能够节省时间的家庭用品,能够方便工作的用品,以及服装、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等都有大量的需求,这是战前从未有过的新现象,需要设计界认真考虑,并迅速做出反应。
由于这些新因素的影响,战后设计师们面对的市场情况变得复杂多了。战前,设计师们仅仅是讨论、创造、追随某种单一的风格,应付比较单一的市场需求,而在战后的新时期里,这种单一风格垄断一个时期的市场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不得不研究分析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手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设计上为适应不同的要求,开始出现风格上的折中主义方式,越来越重视短期促销的需求,而比较少强调长期、耐用的设计特点。1960年代,消费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战后婴儿开始成年了,职业妇女的力量更加强大,市场细分日益精细,用毕即弃的消费主义成为西方的主要消费方式与行为。1960年代开始的太空技术发展迅速,太空探索到1968年美国人成功登月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造成世界各国对于宇宙技术的狂热喜爱和追逐。
这个10年的变化非常激烈,1960年代初期和中期,人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技术、高消费的天堂之中,不加节制的消费主义和乐观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但是到了1960年代末期、进入1970年代,经济的跌宕、社会的动乱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氛围。
经济危机持续存在,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特别是1963年美国开始卷入越南战争,在国内强行征兵,伤亡惨重,激起广泛的反对越南战争的民众抗议浪潮;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的人权运动也日益激烈,青年一代对于传统理念、传统思想、传统文化都开始抱持怀疑态度,出现了各种反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反文化活动。因此,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西方设计运动是非常复杂的。
二、工业设计体制的形成
设计是市场组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计划研发产品开始,通过设计、测试、生产、质量控制、价格拟定、包装、促销(广告、人员、销售等)、市场反馈,利用各种批发和零售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最后把商品送到顾客手中,设计在这个市场营销的程序中起到一个关键环节作用。市场的不成熟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是设计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职业的主要原因。真正的现代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是大工业化出现之后的事。而设计的职业化,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设计虽然与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设计师并不从事产品制作和加工,他们思考、分析、综合市场需求、消费者特征、价格标准、客户意向、人体工程学因素、材料与技术 因素,通过提出建议或草图、制作模型或绘制预想图,某些类型的设计师甚至需要做出产品的原型(prototype),来将自己的设计成果提交给客户(厂商),在取得客户同意之后,再由客户把他们的这种研究的结果转化成产品,生产出来。
设计师要从企业的市场研究部门取得市场资料,要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解决生产的可行性问题,同时还要与市场营销部门密切结合,通过市场反馈来改进设计,提高销售。设计部门成为整个企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活动了。可以说,联系、传达设计(communication)是现代设计的核心部分。
大约从1950年代开始,各个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树立企业形象,通过品牌设计(branding)来体现企业本身的特征,提高企业在市场的识别和显示水平,促进销售。1960—1970年代,是这种被称为“企业形象”(CorporateIdentity,简称CI)的设计活动发展得最迅速和广泛的时期,并且的确为企业在市场树立积极形象起到良好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原来简单的,仅仅强调企业标志、色彩系统的设计,又发展成为企业设计员工行为规范的所谓“行为标志”(BehaviorIdentity,简称BI)设计,以后又发展成为为企业设计发展规划的更加复杂的观念标志(MindIdentity,简称MI)设计。设计师的工作不仅是设计产品,同时兼有形象的树立、对外的视觉联系等重要的内容。
工业设计师的使命、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呢?这一点也是在战后30年内明确起来的。对于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差异,比较多的人趋向认为:工程师解决产品的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业设计师解决的是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业设计师是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四个因素,即产品组合、价格组合、促销组合、销售渠道组合中产品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的使命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技术的、心理的、人体工程学的、市场的各方面因素,通过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尽量完美的服务。
根据马斯洛需求级数(Maslow'shierarchyof needs),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如果从人的基本要求来看,应该说起码包括有两个大的层次,即物理层次(或者称为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舒服、适用、安全、方便等都是属于第一个层次范畴的;而美观、大方、时髦、象征性、品位、地位象征性等则是属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在大多数产品需求上,人们都是首先要求物理或者生理需求的满足,然后再要求心理需求的满足。设计师的工作基本是循着这种需求的层次,调动各种因素,来满足这些需求。
如果混淆了两个需求层面的关系,或者不了解其从属性,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严重后果。英国1950年代生产的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客机——哈维兰彗星型客机(deHavillandComet)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哈维兰彗星是1950年代初期世界上最早和最新式的民航喷气客机。运行初期的表现堪称性能良好,不但速度快,造型也很美观,与旧式的螺旋桨推进客机不同,具有非常新颖的流线型特点。但在设计时,由于片面强调视觉习惯造成的美观原则,没有把飞机窗根据最佳技术功能设计成圆形的,而是按照建筑的窗口设计方式,把飞机的所有窗口设计成方形的。结果,飞机因反复起降时遭遇大气压力的急遽变化,方形的窗口四角产生金属疲劳,最后导致飞机外壳断裂,终于在1953—1954年连续两次在海洋上空飞行时突然全机破裂解体,机毁人亡。
设计时对于工程问题的忽视,以心理需求满足(好看)而取代物理需求的重要性,把需求关系本末倒置,是造成这次巨大惨剧的因素之一。
因为现代工业产品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人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工业设计师不得不大量研究工程学、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产品符号学(或称产品语意学:ProductsSemantics)、消费心理学和购买行为科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这些新的边缘学科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 这些学科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具体设计中的悲剧性差错,对于企业、社会、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设计在整个的市场组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个四步方式表现了设计的引导性地位。 设计分工日益精细是现代设计的一个趋向,现在已经很少有哪一个设计师能够一个人独自完成一件大型产品的全部设计工作, 集团设计是现代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
工业设计在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它的科学性发展,特别体现在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上。例子之一是捷克斯洛伐克尼杰利工业艺术学校(ZdenekNejedlySchoolofIndustrialArt)的雕塑家和教员兹德涅克·科瓦尔(Zdenek Kovar,1917—2004)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应用于工具的手柄设计上。
战后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逐步形成几个重点:第一个是联邦德国,德国的高度理性化设计以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Braun)的结合为中心,理性主义延伸到荷兰这些低地国家;第二个是意大利,突出设计师个性化设计方向,主要集中在米兰,个性化延伸到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第三个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北欧理性主义和有机形式、自然材料的结合,以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的家具、灯具、餐具、纺织品和家用电器最为突出。日本设计从战后的追随西方很快地进步到形成自己的特色, 战后的30年中,这4个设计中心和庞大的美国设计相辅相成,构成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力。
三、工业设计在联邦德国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被分成两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联邦德国,即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Demokratische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即东德)。
1953年联邦德国一批设计教育家在乌尔姆市(Ulm)成立了德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从1950年代到1968年关闭为止,迅速完善了设计教育的体系,提出理性设计的原则,与企业联系,发展出系统设计方法,形成了所谓的“乌尔姆哲学”,它的作用犹如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在战前的作用一样,不仅仅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重要中心,同时对世界设计也起到推动作用。
(一)乌尔姆设计学院
这所学校的建立,是联邦德国在设计教育上最重大的探索。学院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力图找到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促进设计文化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在许多问题上,乌尔姆设计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中一个很大的要点,就是将设计视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出现的简单、赤裸裸的商业主义发展倾向,严肃地提出设计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外形;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表现。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重要贡献,一是确定了工业设计的理性、技术型方向;二是奠定了一个适应发展大方向的教学体制来实施设计教育;三是通过和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的密切合作把系统设计概念贯穿到设计实践上;四是影响了整个德国,以及低地国家的工业产品设计。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首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第二任校长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homas Maldonado,1922—),乌尔姆学院产品设计系负责人、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顾问汉斯·古格洛特(HansGugelot,1920—1965)以及布劳恩公司的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等人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西欧之外,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马克斯·比尔和教员们的努力之下,这所学院逐步成为德国现代主义、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教育的中心。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完全地、坚决地转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设计在这个学院内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因而,促进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教育家,马克斯·比尔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他认为在设计教育中,艺术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由于不适应学院急剧的转型,他最后辞职而去,由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接任院长。
1922年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托马斯·马尔多纳多于1954—1967年期间担任乌尔姆校长,他在发展理性主义设计教育体系方面更加激进。他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认为这个学院应该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培养出科学型的设计师,为联邦德国的建筑和工业发展服务。
在设计师需要面对的大工业生产过程、大市场活动范畴中,他已经不能再将自己看成是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超人。他必须学会团队工作,必须懂科学,必须和研究部门、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结成同盟。 他的努力,经过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被称为“乌尔姆模式” 。他的这些设计 教育理论,在他的论文《乌尔姆,科学和设计》(Ulm,ScienceandDesign,1964)中有比较详尽的介绍。
虽然15年的时间(1953—1968)不算很长,但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上自成体系,充当了战后设计教育和设计思想的实验室,并成为凝聚当时德国富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的中心。 乌尔姆设计学院成功地、全面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影响了每个居民家中的家具和电器用品,而且影响了人们在学校、办公室、工厂、医院以及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里的行为。
1957年,汉斯·古格洛特和他的学生们为斯图加特的波芬格公司(Bofinger)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套拼装式的平板包装的办公室家具系统。这套家具系统对什么是“乌尔姆模式”做出最佳诠释:
设计构思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而在具体的细节设计中则要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有固定模数关系的单体,以便用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和制作,用最便宜的材料、最方便拆卸的方式进行包装,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品在不同空间、不同状况下的弹性使用和空间安排。这种“从全局大处着眼——系统化,在个体细节上着手——精确性”的乌尔姆模式,今天已经影响到全球成千上万的生产厂家,影响到几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所规模不大,地处边远的设计学院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关闭了,但它仍被视为自包豪斯以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对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教育影响很大。 马尔多纳多于1967年移居意大利,在波罗格纳大学担任哲学和文学学院的教授至今。
在讨论联邦德国的战后设计时,我们首先讨论了这所学院,是因为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①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德国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以社会目的为中心的传统,延续了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的社会工程式的建筑和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
②以“解决问题”为设计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整合了科学与艺术,创建了一套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完全摒弃了传统上以艺术为中心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教育体系,首次将建筑和设计教育完全放在理工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使得设计教育成为一个严格的理性系统。
③确定了以建筑为所有设计教育之核心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重视使用者的需求,理解和熟悉各种材料以及生产过程,掌握对多种可行性、多种选择的多元化思考方式,强调科学技术的严格性,培养学生的人机工学概念和设计美学修养,并与工业界建立密切的学术实践关系。
④代表了欧洲(起码是西欧国家)设计界不愿追随美国讲求流行式样的浅薄方式,而重在讲究设计的目的和观念,讲究设计的社会影响和长远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追求。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乌尔姆的试验与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乌尔姆学院所体现的是一种战后工业化时期知识分子式的新理想主义,虽然其设想非常合理,但由于过度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而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考虑不足,甚至是完全忽略,因而造成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单调刻板等问题。
(二)联邦德国战后重要的设计师和企业
1.马克斯·比尔
马克斯·比尔(MaxBill,1908—1994)是瑞士人,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设计家。马克斯·比尔于1927—1929年在包豪斯学习,先后师从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赫伯特·拜耶和约瑟夫·阿尔帕斯等人,对于这些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有比较直接的了解。他的学业优秀,对包豪斯教学的精神和系统都有深刻的认识。毕业之后,他在苏黎世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受到杜斯伯格的“坚实艺术宣言”(ManifestoofArtConcret)的影响,从中汲取了高度理性化、秩序化的设计形式内容,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艺术和设计思想来。
他强调设计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无论什么平面设计的因素,必须有统一的风格。 比尔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以纵横的线条为中心,把平面空间分划为简单的几个功能区域;其次是以简单方格组成方格网底,将每个方格作为基本模数单位;采用数学比例和几何比例进行版面编排;设计上强调排列和顺序(英语称为permutationandsequences的方法),把平衡、对称、比例、对比互补关系这些视觉内容表现清晰。
2.布劳恩公司
德国战后分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其中联邦德国在经济上恢复很快,设计方面承继了战前的现代主义路线,发展得非常稳健,到1960年代、1970年代已经成为西方设计的重要支点了。

把乌尔姆精神变成设计现实的是德国通用电器的重要企业布劳恩公司(Braun)。 学院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道通畅的渠道,把学院的思想贯彻到布劳恩产品设计实践中去,在布劳恩的设计中执行了乌尔姆强调的人体工程学原则,从而发展出高度理性化、高度秩序化的产品,影响了德国其他企业的设计,并继而影响到其他西方国家的设计。现在世界各地的工业设计, 都具有明显的人体工程学人-机适应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乌尔姆-布劳恩体系的成功。

该公司是由德国工程师马克斯·布劳恩(Max Braun,?—1951)1921年在法兰克福创建的,起初只是生产收音机零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于1945年重建。进入1970年代,公司又增添了电动吹风机等美发、美容用具,对于人体工学因素的重视令这些产品好用好看,深受消费者欢迎。

从1954年开始,布劳恩公司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一合作,对于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1955年杜塞尔多夫电子产品大展上获得高度评价,从而展示出布劳恩公司的全新面貌来。其中,汉斯·古格洛特、迪特·拉姆斯等几位设计师对公司设计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影响。

古格洛特是先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教书,之后再带学生参与布劳恩的设计项目;拉姆斯是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部主任,一直在布劳恩做设计,同时在乌尔姆兼课,他是促进这个合作模式的重要推手。

3.汉斯·古格洛特
汉斯·古格洛特(HansGugelot,1920—1965)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荷兰人家庭,他在苏黎世工程学校(theETHZurich)学习工程和建筑,1946年毕业以后,曾经在马克斯·比尔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多年,1950年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一直推崇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而对于美国设计界流行的“换脸”式的追求式样翻新的做法很不以为然。

1954年,古格洛特加入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员队伍,后成为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导人。 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他与迪特·拉姆斯合作,在1956年设计了SK4收音机/电唱机组合;与戈德·阿佛雷德·穆勒合作设计的Sixtant剃须刀;
古格洛特在设计中扩展了模数单位概念,采用系统设计的方式,他的设计极为理性、精准,形成了一种德国战后设计的新趋向,影响世界设计几十年。
古格洛特和奥托·艾舍、赫伯特·林丁格(HerbertLindinger,1933—)、彼得·克洛伊(PeterCroy)等人组成的团队,设计了汉堡地下铁道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古格洛特是1965年因病在乌尔姆去世的,英年早逝,对布劳恩公司、对乌尔姆学院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4.迪特·拉姆斯
德国著名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Rams,1932—)是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部主任,也是对今日设计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倡导的功能主义、极限主义原则,提出的“好设计十大原则”,迄今依然影响着现代产品设计。
从历史发展来看,德国设计很早就凸显出理性化、强调功能的特点。德国设计理论的先驱霍尔曼·穆特修斯最先提倡在设计中强调民主特色,提倡“好的造型”(guteform),使得几代德国设计家高度重视设计的社会责任,因而,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他们来说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
迪特·拉姆斯1932年出生于德国的威斯巴登(MayinWiesbaden,Hessen),1947年在威斯巴登艺术学校(WiesbadenSchoolofArt)学习建筑和室内设计。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先是在建筑师奥托·阿佩尔的事务所工作,1955年进入布劳恩公司做建筑和室内设计,同时也参与产品设计,1961年开始担任布劳恩设计部主任(theChiefDesignOfficeratBraun)。
他和他的团队为布劳恩公司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好产品,其中包括SK-4收音机/留声机组合、布劳恩D45和布劳恩D46高清晰度音响设备,以及D-系列35毫米胶卷播放机等。他的设计影响了整个布劳恩公司的产品形象,也通过乌尔姆设计学院影响到几代学生。
他的设计有几个很典型的特点:
①功能主义,讲究好功能至上,强调耐用、结实、朴素、环保;
②系统设计,所有的设计都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单位,提出模数化设计(Modulardesign),并且在自己的设计中贯彻这个原则;
③提出“少,就是好”(德文:“Weniger,aber besser”,相当于英文的“Less,butbetter”)的极限主义审美原则。
除了从事设计实践之外,拉姆斯在长期的设计生涯中,在设计理念方面亦有很多建树。早在1970年代,他就第一次提出美国式的在设计上推行“有计划废止制”(plannedobsolescence)是设计的罪恶,旗帜鲜明地提倡“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development)。 他根据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总结了多年来从事设计实践的经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好设计的十项原则:
好设计是创造性的设计(good design innovative);
好设计是有用的设计(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好设计是美观的设计(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好设计是容易懂的设计(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好设计是流畅的设计(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好设计是诚实的设计(good design is honest);
好设计是耐用的设计(good design is long- lasting);
好设计是具有精准细节的设计(good design is thorough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好设计是环保的设计(good design i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好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他提倡的“好设计十项原则”在设计界影响深远,苹果电脑公司的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和苹果电脑设计总监约纳森·艾佛都是十原则的信徒,苹果的设计明显受到拉姆斯的思想影响。
联邦德国的战后设计首先在布劳恩这样的电 器、办公用品公司里确立起来,很快就在汽车设计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德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设计中最稳固的一个体系,设计突出的联邦德国公司在这个时期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