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浅读(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陀曾这样说:有人因为淫欲习气总是发作,他很沮丧,便想要割断自己的生殖器。佛陀用他心通提前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与其割断生殖器,不如割断淫欲心。心就好比主事的官吏一样,官吏下令停止,随从的百姓都会停止。邪淫的心念不停下来,割断生殖器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佛陀为他说了一首偈语:欲望产生于你的意识,意识发源于内心的思量妄想;当思量妄想平息,意识也会随之平息,此时再来观察美色和淫欲行为,则美色不再是美色,淫欲行为也根本没必要了。” “佛陀说道:这首偈语是迦叶佛所说的。” 【功曹】“功曹史”之简称,古代官吏名,是郡守、县令的辅佐官员,在汉代具有较大的权力。此处泛指一切官员,他们负责掌管人间事务。 【迦叶佛】过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也是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三尊佛,出现在人寿二万岁时。据《长阿含经》:“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所谓“心如功曹”,心是人一切行为的掌管者,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先要转变自己的心念。对,转变念头,这就是修行的关键。如何转念?迦叶佛的这首偈语说得很清楚,欲望其实是第六意识的产物,意识则发源于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意根)当中的微细思量之妄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她很美?因为你内心深处一直在想她,想她的种种美,想她对你的种种好,想多了就把她在无形当中美化了,于是就引发了爱欲之意识,于是就想行动。 反过来,要想净化意识(第六识),先要净化意根(第七识)当中的思量,类似于潜意识。如何净化?通过禅修观察或读经思维法义。比如你现在读念本文,如果读进去了,你意根当中的思量就会跟随本文的法义运行,此刻,你会有男女爱欲吗? 不会。一旦你的思量心念跟随正法的法义运行,这就叫做心随法行,你的意根就是清净的。好比清净的微澜只会促发清净的波浪一样,就算你从意根生起了意识,那意识也是清净的,不会去沾染欲望。 问:禅修观察和读经,难道不是用的第六意识吗? 答:最初是,一旦深入进去,在你聚精会神之时,所用的就是意根之微细思量。这时,你将发生禅悦法喜,心精细的缘故,精细心趋于清净而吻合于法的缘故。 问:这样的精细心是不是安静的呢? 答:是的,它安静而明晰,其中定慧都具备,此是由“观慧”入“静定”之修法。观照深入则心精细,必然趋于静定而定慧都具备。定能发慧,慧也能发定,一个人修行的水平就取决于他专注的程度。《佛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心专注在一个法上面,你就会通达它;把心专注在一个事情上面,你就能做好它。 现在,你的心应该专注在哪里?把一切都抛下,专心读念本文,你才会明白并受益。学佛很简单,就是专注二字;学佛很困难,今人杂事太多往往没法专注。如何才能专注?大大简化事务,给自己创造最简洁的生活。此外,你需要选择环境,在烦嚣嘈杂的大都市里面读念本文,和在安宁的乡下静室读念本文,效果相去甚远。 我从小就是城市户口,并不熟悉乡村,可为什么出家后却一直不肯住在城市里?因为那根本不是修行的地方。大都市表面上很繁华很富贵,但其中的业力很重,人们的业缘交叉影响,背景噪音和背景光污染还有空气污染都很厉害,会让人身心不安宁。 你要出名要发财要享受要开阔眼界,首选几大一线城市;你要修行,首选僻静乡村,甚至是远离村落的乡野古寺——佛陀称之为“寂静处”或“闲静处”,即阿兰若处。一切圣者也需要借助于阿兰若处获得修行成就,何况你我。 在五乘佛法当中,本章属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出世间共法,主旨在于显发修行之根本,那就是深入转化心念,不仅要转化第六意识,还要转化第七识意根当中的微细思量。所谓转化,就是让它如法运行,通过禅修观察,通过读经思维等等,把其中的连绵妄想转为清净正念。 正念现前,就能够伏住爱欲,尤其是男女爱欲。为何非要伏住爱欲,它有何过患?世尊继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