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三十而已
前一周,刚过了二十九岁的生日。于是,在几年前就一直被周围的人嚷嚷着,你就要三十了的年龄坎。就真的,到了一步之遥。 没有二十岁时,想象着即将走到三十岁时的慌张和忐忑,反而有种沉默的安静。 就像三十而已里的台词:“最先感知到三十将至的,也许不是我们的身体,也不是精神,比起情感的不安,物质的困顿时时刻刻,勒着你的脖子。”

三十岁,像一把刻度尺。社会用它来丈量你的成长。 三十岁丈量婚姻,父母害怕你过了三十,在婚姻关系上开始走向贬值,于是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为你介绍对象。担心你晚婚晚育,身体难恢复,带孩子有压力。我妈就曾给我算过一笔年龄账:她说就算你三十岁生了孩子,你五十岁的时候,你孩子才二十岁。 三十岁丈量角色。二十几岁的时候,不太会感觉到肩上有担子。三十岁,你会慢慢发现,父母的依赖变大了。那个在你记忆一直不会喊苦的人,也开始在你面前示弱。 二十几岁出门,叫满世界看看,三十几岁出门,叫游必有方。 当世界都用角色的眼光看你时,你该如何看自己?我曾在很多时刻里,如此地问过自己。 从小地方,来到北上广深读书工作,继而结识了离家乡很远的男朋友,考虑远嫁,定居在繁华的沿海城市。害怕的不是距离,不是物质,是充满揣测的不理解。可怕的是,你理解这种不理解,但也知道不能屈服的煎熬。于是你辗转在一种渴望被理解的情绪里,疲惫不已。 婚姻最害怕的,是角色的孤独。 结婚后,父母,亲朋好友会称,你家,你们那边。而他们口中的你们那边,也会跟你说,你家那边。那这个我,在哪边? 从小长大的家,不再是自然而然就能停留的依靠。从小生长的乡村,从小熟悉的面孔,从小看着你长大的邻里,熟稔的目光和语气里带着你不再属于此地的疏离,有人热情,有人敷衍。 人生的旅途从来就没有可以准备好的心情。新到的家,带着未能融入的紧张和忐忑,带着该有的规矩和礼貌,相信,时间长了就好。 从此,在你是谁谁谁的女儿之上,又多了你是谁谁谁家的媳妇,你是谁谁谁的妻子,你是谁谁谁的妈妈,而就是很少看到这个,应当被尊重的谁谁谁的个体。只有在走出这些身份,出现在不认识的陌生人眼里时,你才是你。 很多关系里的纠结和痛苦,就因为太多关系需要被照顾,却忘了扯住这些关系线的自己。我们可以关照到所有应该担负的角色,但不能忘了担负自己。只有担负了自己,才能在关系里,有选择。 我告诉你,但我不是报备。我选择,但不是应当。

老家的朋友看完三十而已过来问我,他说:你在上海的生活,是不是就像电影里王漫妮那样。他说:我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该趁现在出来闯闯。 我说:不是,王漫妮过得比我好,比现实中很多来上海的外地人都好。她只是有些我们类似的影子,但绝对不具代表性。至少我可不敢拿着1.5万的工资,去住7000块的房子。 如果真有所比较,王漫妮其实是幸运的。她遇见了晓芹,遇见了顾佳,只是没有遇见爱情,但她遇见了自己,遇见了需要也被需要的朋友。而这座城市的很多人,活得其实像一座孤岛。 就像晓芹说陈屿那样:你从不麻烦别人,不过是怕别人麻烦你,你活成了一座孤岛。 在外,地方太大,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你无论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人群里,都会被淹没,没人在意你的存在。但一回到老家,你就成了众人关注的对象,众人评头论足的对象。王漫妮觉得人情最难还,同她交往的小张主任说:在我们小地方,人情最好还。城市的疏离带来相对自由,小镇的热情带来人心的联结。 所有从老家走出来的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就像电视剧里于伯对漫妮说:所有选择漂泊的人,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后你就是自己的家了,要撑起自己的天,要是连这点勇气都没有,最好别出去。爸妈嘴里说的故乡是后路,听听也就算了。 我们之所以走得潇洒,是因为我们还会回来。我们之所以归心似箭,是因为长时不在,而后怀念。 三十岁之前的日子,好像自己的世界有很多种可能,疲惫不想理会的时候,还可以跟这个世界装傻充愣。而三十岁之后,你估算的,是你承担风险的能力,和风险里能有的自由。

三十,只是一个数字。人生还会有四十不迟,五十依旧的延续。 但我们永远要保持住自己,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