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德语,居然帮我更好地理解了汉语~
看《西厢记》,发现王实甫填词喜欢写abb、aa格式,试举几例: 【幺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剌剌」速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 【拙魯速】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棱,「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裏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禿厮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由于常听德语音乐剧,忽然自我感觉能明白王实甫为啥钟情abb、aa、aabb结构啦!相对于德语的单字多音,传统汉语单字单音,举个例子: 汉语:我爱你 德语:ich liebe dich 同样意思的一句话,汉语3个音,德语6个音。假设在3秒钟内念/唱完,汉语1音/1秒,德语2音/1秒。显然,前者1秒内发音量少于后者,若都要卡在3秒内念/唱完,汉语单字需要拖长音,而德语就不必。 所以,德语较之传统单音汉语(现代中文,双音为主)更富音乐性,即如歌。因为多音节语言在演唱时,会有种抑扬顿挫、连绵起伏感。 传统汉语——文言的优势是凝练、短小精悍等,但当这种语言的诗词在歌唱时,反而不具备多音德语如歌的优势。 不过汉语也有自己的弥补方式: 1. 就是之前提到的「拖长音」,用气息拖长单音的发声时间。 2. 另外一个方式是增加单音的转调,比如昆曲、京剧里总会听到某一个音(字)升升降降恨不得转好几个调儿,咿咿呀呀没完没了,这其实就是为了补足单音语言音节过少的短板。而多音语言一个单词就有许多音节、转折,如婆婆/岳母=die Schwiegermutter。德语无需如汉语一般在一个音上大做文章。 3. 终于可以说回王实甫了,填词时以abb、aa、aabb格式有助于增强歌唱时的音乐性。 综上,由于传统汉语单音的特点,在演唱时才会有区别于多音语言的种种独特方式。京剧、昆曲虽然是剧,但它们都是由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将剧拆开来看,每一个曲牌如【拙魯速】、【禿厮兒】,都代表规定唱法曲子下的一首首歌。而这恰恰就是古人唱歌的方式,这一体系传承自诗→词→曲。(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所以我非常佩服当初将【京剧】翻成【Beijing Opera】的人,她他一下子就看出了二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谢谢德语,居然帮我更好地理解了本国语言😃 (不懂德语,但会数音节😆) 最后放一张图,多音德语vs单音汉语。 ——————分割线—————— 刚刚想到梁伟文《难念的经》跟王实甫的风格有点像,比如这几句: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同时梁伟文填词,有一点韵文的感觉,会以绵密细腻的笔触描摹情+景,字数往往几十甚至上百,私以为这都是为了在句子中增加音节,好更有旋律感。 而黄霑《人生如此》反而更为传统,有《诗经》的味道: 人生如此 浮生如斯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情终情始 情真情痴 何许 何处 情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