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的女排精神

带起耳机听全文,更方便哦!>>>>click here
原名《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上映了,陈可辛努力还原出一个物质贫乏但精神丰满的80年代,也借灵魂人物郎平,串联出新旧两代中国女排的故事。
「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一个生动、激励人心的词,背后所代表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时代精神让许多观众泪流满面。
在这个时间碎片化、感情流动化、知识快餐化、精神颓丧化的年代,为什么我们还被这种昂扬、激动,甚至有点傻气的精神所感染?
我们怀念女排精神的时候,在怀念什么?

无法重来的80年代
今年4月疫情仍在肆虐,一次活动里,钟南山院士连线了中国女排的前队长惠若琪:「在80年代、90年代,我一直关注中国女排的比赛,女排精神对我鼓舞很大。」
连钟南山院士都为之激动的「女排精神」,最早出现于1981年。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席位,同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首夺亚锦赛冠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民众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既有「时代日新月异的彷徨」,又有「努力追赶别人的咬牙切齿」。

当《夺冠》上映,跨越两个世纪的女排姑娘在电影里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观众依然为之感动。
人们激动于当年的女排精神,也怀念那个充满质感与理想的80年代。
80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十字路口,上一个十年的迷茫和混乱随着伟人的逝世而终结,社会的困惑变得明朗。
国人开始看见了外面的世界:看见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看见了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常规通道;看见了日本新干线,看见了美国的宇航中心,看见了整个东亚社会的逐步腾飞,更看见了国家的进步和落后。

社会开始了一种补偿式的追赶和学习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信念感:积极、乐观、肯定,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物质贫乏,但精神充盈。
把当时的中国放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看,80年代的国际环境是友好的:那是冷战的最后十年,也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整个西方世界含情脉脉地看着中国,张开双臂欢迎中国进入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
当时中国的经济体量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于大多数亚洲国家。对欧美国家来讲,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消费市场,改革开放对中国与发达国家来讲都是双赢。
女排精神便是80年代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我们谈论女排精神时,到底在怀念什么?
可能是在怀念那个时代的「信念感」:一种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的理想。
从「女排精神」最初提出到现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打开了社会的潘多拉宝盒,里面的种种可能都被释放出来,好的坏的一同奔向社会。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消费欲望消解了理想主义的「信念感」。
今天我们仍为《夺冠》的女排精神所感动,正是对80年代那种「信念感」的怀念。尽管当时的生活谈不上精致,却有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激励中国青年活跃在经济、文化、体育的战线上不断自我奋斗。

三十年后,时间变得碎片化,感情变得流动化,知识变得快餐化,精神变得颓丧化。
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金钱至上所瓦解,我们失去了80年代的「信念感」:工作成为「社畜」而不是专业,感情成为「权衡」而不是心动。实用主义驱散理想主义,在无尽变幻中,我们抓不住任何的恒定和不变,生活仿佛失去了支点。
于是,我们把「丧」和「佛」视为一种逃离和一种出口,想消解心中巨大的空虚。
我们怀念那个可以「相信」的年代。
我们怀念80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有「精神追求」,思想更开放、更富有探索精神和进取心,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不必为现实烦忧。
我们怀念80年代的爱情,人的感情细水长流,纯粹而美好,没有经济利益的计算,两个人相爱,可能因为一封信一首诗甚至只是一个眼神。
我们怀念80年代的文学,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史铁生的地坛、贾平凹的废都,还有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我们怀念80年代的工作,人们为国家、为理想而奋斗,眼神笃定而有光芒,个人可以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实现向上流动。那个年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
隔着回忆的水晶球,80年代仿佛成了一个百无禁忌、百花争鸣的时代。既有社会的日新月异,又有精神的丰盈充实。
但是啊,就像电影《午夜巴黎》。男主从现代社会穿越回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遇到那个年代的大文豪,那些所谓生活在黄金时代里的人们,却也在怀念,他们认为最好的时代是文艺复兴。

每个时代的人总觉得上一个时代最美好,每一个时代都在怀念,也许只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充满缺陷。
触不到的旧时代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时光把它们的凶狠和暴戾清洗干净,只剩下英姿勃发的姿态和光滑名贵的皮毛供后人欣赏。时光成了最好的滤镜,我们看不到血腥、看不到残忍,也看不到旧时代许多的无奈。
过去的浮光掠影在距离和时间里发酵。无论是80年代,还是女排精神,都成了我们回忆里的一杯陈酒,只因那味叫做「怀旧」的调料,而变得更为醇厚而悠长。
可是啊,80年代的最后一年距今已经过去整整30年了。那十年里带有雪花的电视屏幕、泛黄的报刊纸张、简陋的塑料凉鞋都已被时间碾碎。我们当然可以怀念80年代、怀念女排的拼搏精神,但如果一味觉得那个年代最美好,也大可不必。

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微信,也没有B站,没有冰箱,也没有热水器。大家上的是公厕,哦对了,连卫生巾也是1982年才被引入。
所以,正如《午夜巴黎》的男主角的点题句:
我想逃避我的现在来到现在……在他们眼里文艺复兴才是黄金时代,生活就是由不如意构成的,如果我想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必须根除我的幻觉。所以,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就是其中一个幻觉。
当下,此时,此刻,正陪伴着你的那个人,其实已承载着你所需的最大快乐。活在过去,远不如活在当下。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稿,本应在中秋给大家发出,因为拖延症只能在这长假复工的第一日给大家一点鼓舞。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谢晴天
编辑:金鱼玲
配音:金鱼玲
音频剪接:烦人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