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我给2.5分
命题作文不好写,今年的题目是,我和我的家乡。 给电影起名是门学问。要么让人从标题里根本看不出到底在说什么,吊起观众的胃口,比如《信条》、《你的名字》;要么直奔主题,迅速吸引对同类话题感兴趣的观众,比如《决战中途岛》、《花木兰》。 不过,这年头,把电影票卖出去才是正经事。标题怎么起,还是得围绕票房来。 这不,虽然今年宁浩们拍了一部“我与乡村振兴二三事”,但是非给套个我和我的家乡的名字。毕竟,谁没点儿家乡情结呢。看到这名字就想买票去看看,我的家乡怎么样了。 看数据,截至10月8号下午2点多,电影票房18亿。这名字,起得好。只是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之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电影里没有乡愁、几乎没有往事,只有几个成功人士居高临下,一心想要推动农村物理空间实现现代化的莫名故事。 看了两个半小时,我的家乡,无处可寻。 要说制片/导演用名字骗了观众,可能也不客观。没准儿他们理解的家乡,就是你骗我、我骗你。 你看,一共5个故事,个个和骗有关。 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行碰瓷北京人的北京好人故事,“北京人”在骗刷社保卡、吹牛不接艺谋片约。贵州山村里的人在极力掩盖假外星人的谎言,努力端起一碗主题旅游饭碗。旅居国外的高知设下一幕障眼法,想骗得自己脑梗的父亲恢复神智。做好事不愿高调的果商却高调地想骗电商直播女王,给自己带带货。想去扶贫的青年画家不敢直说,带着乡里乡亲一起骗老婆说自己其实在俄罗斯学画画。 制造我和我的家乡之间的戏剧冲突,就这一招吗?或者其实编剧导演们打心眼儿觉得家乡都是骗子? 这还不算完,忍耐着看完了五个故事。也没看出来“家乡”在哪儿。 那个所谓北京人既仗义、热情,又耍小聪明的故事,这样的角色设定,既不典型也不特别,除了几声京片子,整个故事与北京无关。 那个所谓贵州人的故事,山路不好走所以想搞发明创造的初心,倒是贵州地无三尺平的特点比较符合。可惜这一点只占整个故事的1%。剩下的部分就是疯狂外星人、唐人街探案的疯狂植入。这可能和现在一些社会现实不谋而合:家乡就是一种赚钱的资源。 那个所谓画家的故事,弄点儿俄罗斯元素就强行表示这里是东北。故事里既没有东北(性格的)人也没有东北(特色的)事,胡编乱造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谎言,再喊两句口号,就算是为家乡做贡献了。家乡呢?家乡在哪儿呢? 那个瑞士教授的故事,差点儿拍成浙江旅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