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喜欢的吃什么菜(划掉)我的读书口味
刚看完《我和我的家乡》,五个故事中最喜欢《北京好人》,精致完整,小人物,真故事,平平淡淡而余味无穷。突然想起前几日,看书看出一个念头:文学也好影视也好,如果把文艺作品比作食物,我的偏好是清粥小菜胜于麻辣香锅。
之前《隐秘的角落》很火过一阵,便去搜了紫金陈的原著,看宣传和评论一通叫好,自己读了个开头就放弃了。语言实在粗糙毫无美感,作为小说,只有情节没有人物更没有人性,节奏快得仿佛架在火上炙烤。拜读过很多畅销网络轻小说,都有相似的毛病,描写和叙事刻意得像加了很多味精、香精,吃得出满口浓汤宝。或有些所谓的爽文,像炸鸡快餐,读的时候是轻松满足,饱腹之余一点营养也没留下,吃多了还油腻。
最上乘的作品应像一道开水白菜,看着食材朴素到家了,滋味全靠汤底吊鲜,品的是背后那熬制的功夫。手法最好全用白描,用中国传统的审美,只表现,不述论,让读者自个儿想去,写出来极简单,写起来极困难。通俗小说里严歌苓的故事有这么点意思,老舍、梁实秋、汪曾祺、黄永玉的文字也是极好的,真诚,朴素,其实及见功力。沈从文,果然是乡下人,应该也是朴实的,但城里长大的我个人很难和他共鸣。
是枝裕和,人称细节大师,读完《小偷家族》即被深深折服。日式的细腻和物哀美学,也如同日料中的寿司刺身一般,珍贵的食材只需简单的烹饪方式,就令我很受用。这部作品,书比电影好,用文字可以表现更丰富更曲折的细节。
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也是我喜欢的菜,可能像一锅佛跳墙(虽然我没吃过),或一只烤全鸭,或法式大餐什么的,制作难度极大,你也看得出菜品复杂,厨师非有几把刷子(或者该说好刀)不可。许多经典巨著大都类此,以前钟爱雨果和巴尔扎克,现在年纪大了读不动。前两年读过《大江大河》(也有电视剧),题材是我偏爱的,可惜作者不太专业,太想操控情节而不是让塑造的人物自己推动故事。作者主观的声音被放大,故事看着就假了。就像用南瓜泥做的简易版佛跳墙,菜还是那个菜,做法太粗鲁,味道天差地别。你看对面俄国那个老托,把安娜写死的时候,哭得泣不成声,但是安娜的死,这是书里所构建的世界中的必须如此。
这些大书的作者,多凡写着写着要跳出来讲几句大道理的。还是奥斯丁好,还是刘震云好,聪明得甚至精明,纯用白描,也不来烦读者,清清爽爽写一个故事,写几个有故事的人。好滋味不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是要精工细作。
二十世纪还流行过象征主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之类,或许像分子料理,有点玄乎,被捧得很高。我太传统,不装逼。莫言的风格我不适应,奥尼尔的戏剧我看不懂,《尤利西斯》和《等待戈多》只在文学课考试时背过名词,碰都不敢碰。说到底,我只是个市井里的俗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