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四水归原砚台记略》张范民(蒂尕字禺草转)
文天祥四水归原砚台记略(张范民)
家父常在《艺术与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爱屋及乌的我手边总有几本。该杂志能看到不多见的文章和收藏品,还能了解藏品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了解扑朔迷离往事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藏品保存下来的艰辛和不易。
《艺术与时代》是部文学评论杂志,图文并茂地介绍不同时期的藏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外、历代工匠严谨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先祖无语能比的智慧、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均一一展现。我喜欢杂志中“私人博物馆”专栏版块。上面刊登的文章,让你了解藏品的始末缘由。该专栏可贵之处,是以徐徐渐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启发读者,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获取鉴赏、珍藏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学会鉴赏。“私人博物馆”介绍藏品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你想象不到的。
家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撰写“文天祥四水归原砚台”一文,文天祥收藏的砚台人们并不陌生,因文天祥有几方好的砚台,均已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家父手中珍藏了四十一年的这方文天祥使用过的砚台,却首次公开“亮相”,我在亮相这词上加双引号,因为实物在文革中“已飞了”,只有记忆和复印图片。家父在文章中详细介绍这方砚台,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中能感受到,他老人家对砚台的眷顾,在动乱运动面前无措及惆怅。下面将家父“文天祥四水归原砚台”一文如下:
文天祥四水归原砚台记略(张范民④)
我家旧藏文天祥石砚一方(见拓本如图,但有缩小),石砚长宽各约十八厘米,高约四厘米。背面篆刻有铭文二十八个字:“原其原兮四水回旋,研复研兮至道得焉,得之前贤兮传之后贤。文天祥”石砚刻有陆陇其在庚申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题识八十三字,另一侧刻有曾燠 “题襟馆藏”四字,拓本附范之杰、李拙翁长跋两篇,和李拙翁题端一幅。 从石砚侧题来考察,第一位可考的收藏者是陆陇其,陆原名龙其,字稼书,康熙进士,历官知县御史,极负时誉。后因上疏痛斥捐纳的弊端,被迫称病退职。他崇尚程朱理学、著述繁富,在当时保守学派、哲学家中有极高的地位,所以虽然官位不高,死后清廷还给以“清献”的谥号,并从杞孔庙。他虽是平湖人,但其六世祖陆溥,在明代曾在江西丰城当过县丞。文天祥就是江西吉水人。吉水距丰城相距不远,很可能这方石砚就是由陆溥在江西得到儿几传到陆陇其的。 在陆陇其刻下题记以后一百多年,这石砚又归属了,并在江苏扬州做官的江西南城人曾宾谷,宾谷名燠、字庶藩,乾隆进士,是位仕途得意诗文名家,人称其诗清转华妙,骈体文也名重一时,除了自著的《赏雨茅屋集》之外,还编了《江西诗徽》、《骈体正宗》等书。题襟馆是他任两淮盐运使时,在扬州筑馆与名士宾客游宴唱和时所用的馆名,大概这方石砚有陆家带到浙江以后,在1800年前后又由曽宾谷就近收藏。等到曽宾谷在贵州巡抚任上辞职回乡,这方砚又被带回江西。 到了1919年曾氏后人又将此砚卖给当时在江西的湖北夏口人李拙翁①,李名风高,字矩庭,号拙翁。幼年曾受业于张廉卿(裕钊)之门。精书法对散氏盘和郑文公碑用力极深。曾充江西彭泽知县,辞官后终年长住庐山大林寺侧,刻“辞彭泽宰近栗里居”一印以抒怀。庐山白司马花径遗址,就是他在三十年代初发现的,吴宗慈的《新庐山志》对此经过有所记述。现在花径景区门前的石刻“花径”横额和“花径山寺”、“咏留诗人”门联都是他当年的手笔。

李拙翁先生是先祖季郁先生②的老友,在他决定长住庐山不回湖北之后,就以所藏精品转让先祖(季郁),这方石砚也在其内,按以上是几百年间,这方石砚由江西而浙江,又返回江西,最后又到湖北的寻觅踪迹。 二十年代某年,名篆刻家杭州王福厂先生来汉口,在过访我家时见到这方石砚,很欣赏铭文宋元篆法的谨严,就在砚侧“题襟馆藏”的下方。为先祖加刻了篆书的收藏印记。现在所存的拓本是李拙翁请人拓的,所以没有这后加的印记。 这方石砚在我家只度过四十一年,又随许多其它文物,荒缪地但却真实地,突然消失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年近八十,不会向二十几年以前那么执着,不过今天摩挲这份拓本,难免还有点惆怅之情。中国一向以吉金寿石相提并论,但愿这方能够历劫不坏,尚在人间。即使无缘重见,楚弓楚得,也可不在戚戚于心了。 (附一)李拙翁1919年题识 民国八年七月,南城曾宾谷先生后人,以先生《骑牛相》及此砚台来质,余见石质温润,真水岩上品,背有文信国篆书铭廿五字,旁有陆龙其跋言,信国铭有学者舍原从流之戒,左旁有“题襟馆藏”四字,即曾宾谷于嘉庆初年任扬州运使时所筑馆名。砚必藏于是时,吾甚敬信国之中节,吾更爱宾谷之诗章,故泽寒光,对之令人肃然起敬,岂徒端溪片石供几席好玩已哉?龙君伯纯为余拓砚形及铭识,自为题记于后,已未嘉平月除夕。 (附二)1920年范之杰③的题识与题诗 唐有研潽研录,宋有砚史至清高南阜河搜研益广,独文文山四水归原砚图,考诸官书及私家著述,绝少记载。盖文山生当宋季,有元一代,文人鹜于稗说词曲,罕究,心金之学,至名臣手椠真迹,湮没弗传,失亦未始非,文山之精忠大节震烁当时,掩其好古之名也,岁已末客豫章,得文山自名琴图拓本,腹镌谢文节题词,俱极渊古,轸柱宛然,珍逾拱璧,嗣闻李君矩庭得曾宾谷家藏四水归原砚,背篆文山题名二十五字,一琴一砚,度藏七百余年,发现于同时同地,因缘偶合之其如此,抑亦名臣手迹,历久藏埋,其灵爽之不容终闷也,唯君得其实质,我得其迹写,相形不见拙,所异者。此砚既得诸南城曾氏,信国为庐陵人,曾亦望出庐陵,宋末始迁南城,相距匪遥。辗转流传亦意中事,独不解砚侧何以有清代陆稼书先生题识。以此研又曾一度于陆氏,考稼书传略,陆世祖傅丰宜江西丰城县丞,此研始系尔时所得,前后数百年,再易其主,一得一失,有若或为之宰者,讵偶然与?爱系以歌粤; 精华孕结质温润,中运鬼斧神工,井田耕凿水紫洄,谇笔发墨气圆融,文山手椠廿八字,寻流忘源箴愚蒙,稼书推阐数行跋,真意益显理贯通。纪年示后寓深意,四届庚申今适同。忆惜题襟开别馆,磨砻拂拭竟群公。紫端玄歙不足贵,惟此片石重华嵩。涉元历清岁七百,但见精气流晴虹。千秋万寸苦沉郁,一但购度豫章东。投李三灾吾知免,如闻石言夸奇逢。临摹一桢徽文词,愧我擒藻逊渊雄。我亦得公素琴图,终恨未藏绿绮桐。愿将斯砚传万叶,摩挲珍逾古鼎钟。 庚申秋莫古秦望瘤陶父范之杰识


文革后家父手中仅存的拓片图
注:1. 李凤高(1868—1949),字巨庭,号拙翁,汉阳县北乡长乐畈夹洲子(今东西湖区径河农场)徐馆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步云、父亲隽文均为岁贡生。年二十,因家贫不能完成学业,改学商贸未成,又续修学业。以府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两湖书院,结交南北名士。因科举制度废止,随本籍人黄嗣东观察在江西办学务有年,卓有成就。辛亥革命期间,携家眷返回家乡。进入中华民国,历任湖北恩施,江西龙南、新淦等县知事,所到之处,均有良好的政绩和声誉,龙南县民刻有去思碑记。晋进南京,从武昌孝廉张裕钊学习书法。凤高自幼即爱书法,即使在知事任内,外出巡查,也要带上文具练习。初摹赵松雪,后仿北魏《泰山金刚经》,渐至精于汉碑,有名于时,在汉沪间颇为人所珍贵。调任彭泽县职,辞不就任,结茅庐山。收藏十分丰富,以诗书自娱,直至终年。在庐山东林寺前荒圃中掘得花径残碑,知为白居易咏桃花处,于是种植桃林,修建景白亭,流连风景,与名流题咏成册。庐山名胜处石壁擘窠书多出其手,署名匡庐寓公或慕陶馆主。
2.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是近代著名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为湖北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第十六代子孙,堂号为“张孝忠堂”。光绪乙酉年(1885),娶妻汪氏,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附近任盐务官员,为官正直,除霸安民,深得民心(在今东台安丰镇有一历史遗迹“离任留靴处”,即张仁芬任安丰场官,期满离任之时,百姓沿街设香案送行,并要求其留靴为念。丁未年(1907)“再任朐浦连云港一带的盐务官,适逢淮北洪水为灾,张仁芬捐千金为赈灾善款,“复于署左捐廉设济婴所,收养灾民孩童百六十名”,故离任时“士民为建‘粒我烝民’牌坊于陶文毅公祠前,并勒碑铭于董公祠及南门小北门三处”。著有《懷清齋主人未是草》,付梓文章有《校刊胡氏遺書序》、《海蠡集跋》等,其墓志銘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館藏信息:墓誌4690)
3.范志杰 (1872-1957)别名范询炎,字俊丞,别号历山农。原是浙江绍兴道墟人。20余岁流寓济南做幕宾(俗称“师爷”)。1906年任翰林院编修。1912年任山东提法使。1913年改任山东都督府秘书。1915年调任江西高等检察厅厅长。1920年任湖北高等审判厅厅长。1923年后任湖北烟税局局长、江汉关监督、山东省民政厅视察员、湖南省财政厅秘书。1936~1939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委员兼代总务处长。1949年去沪闲居。擅长诗文、书法。宗苏东坡,为民国以来“苏体”大家。自号“佞苏居士”、“悔道人”。1956年4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苏东坡生平》、《易经注解》、《云馨词》、《范氏书法》、《诗集》等。
4.张世模 字范民 号石卿 (1912.5.28-2012.1.13)湖北汉阳柏泉垸子湾人,生于汉口泰兴里12号。汉上民主爱国人士收藏家、鉴赏家、慈善家张仁芬嫡孙。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从事经济、教育、翻译工作。著有:《托弗语法问题增解》、《科学的巨人-西方科学史话》等,发表文章:《记宋拓·西岳华山庙碑》、《草帽诗》、《记何绍基临·西狭颂屏幅》、《文天祥四水归原砚纪略》、《记赵撝叔书“读书承志”横幅》、《记王原祁·仿大痴富春山卷图》、《记王文治字幅兼论帖学》、《记徐枋山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