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才能动人心;用心,才能看见世界
真实,才能动人心;用心,才能看见世界
——读柴静《看见》有感
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清茶,用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读一本触动许多人的书籍。而《看见》使我得以满足,既再次从细腻的文字中认识了作者柴静也成长了自己。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的封面是柴静于重庆万州一个小乡村采访时的照片,柴静和乡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们笑着围坐在一起,这画面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动人心,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真实。翻过来,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几句话写完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在简介里写满各类荣誉、头衔。通过这就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形象。
通过读《看见》确实“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柴静她尽可能诚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使我们了解到社会最隐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她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生活的力量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柴静看见的真实,原样地以镜头捕捉给我们,有其万钧之力,感动人心。或许有些事情让人不敢直面,可若要活得热气腾腾,我们便不能蒙住自己的心。痛苦的隔壁,住着美好。我们之所以沉溺痛苦,是因为无力做自己,所以总是看不见隔壁的美好。固步自封在自我的世界里,一味卷缩在蒙昧的壳里,怨天尤人。身体里的血液更换,经历一个医学疗程,自然能达到一定效果。而思想里的血液更换,在于看见不同的世界。
有人说,现在的新闻,除了日期是真实的以外,其余的都让人半信半疑,而在柴静的《看见》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真与假。一种人群,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故事等待挖掘。如果可以,也希望在这浮躁地社会中,把戴久了的面具摘下来,放下一旁,用每一寸肌肤和沸腾的血液,去感受这个世界。
马克.吐温说:“真实比虚伪更陌生。”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人都带着面具,为生活而奔波,在繁华的城市里,喧嚣的街道中,觥筹交错的社交,五光十色的灯光......这样环境下的我们,在一张张虚伪的笑脸下徘徊,若是累了,都不知道给自己找什么理由停下来。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为了更好的未来,一步又一步,迈入了成年人中虚伪的世界,慢慢地,忘记了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再也找不回最初的自己。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她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为改变世界,亦不为追名逐利,而是翻山越岭,走遍全国各地的犄角旮旯,只为发现这个真实的世界。
《看见》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任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