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所走过的阿勒泰
双节那天,没有出去玩,呆在家里看完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 李娟的文字有种神奇的魔力,读她的文字,仿佛也置身于阿勒泰深山之中,被无边无际的青翠山野环抱,心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她文字中的游牧生活,简单纯粹、质朴动人,令人向往。她笔下的哈萨克牧人,明明那么遥远,可又仿佛那么熟悉,卡西、斯马胡力、扎克拜妈妈,一颦一笑,如在眼前。
读她的文字时,我会不断地想起我所去过的北疆,想起我走过的阿勒泰山野,遇到过的哈萨克人。 四年前的初夏,来到北疆喀纳斯,参加了一次很特别的骑马旅行,深入阿勒泰的山野,足足骑行了两天。第一天的中午,在随行哈萨克马夫的带领下,我们在途中偶遇的一座哈萨克人的毡房里吃了午饭。那座毡房坐落于一片开阔的草甸之上,抬头可见巍峨的雪山,一道清溪淙淙从毡房之后流过,仿佛世外桃源。等待做午饭的时间,我们在雪山下的清溪边坐了很久,心旷神怡。也是那一次,我吃到了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那羊肉的做法分明很简单,只是用水煮过,唯一的调料就是盐,满满堆在一个大盘子里,热气腾腾,哈萨克马夫熟练地掏出随身携带的佩刀帮我们切肉分食,可那肥嫩和鲜美的滋味,入口难忘,直至今日,仍然令我不时地怀念。 那户人家应该就是正宗的哈萨克牧民吧,当我试图和毡房外正在劳作的女人说话时,发现她完全听不懂汉语,一脸困惑茫然地看着我,当时有种感觉,我们虽然面对面如此之近,却仍然仿佛身处两个世界那样遥远。就像那顿羊肉,以后再也没吃到过那样美味的羊肉,它似乎也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一旦离开那里,就无处寻觅。
我们随行的马夫是个十九岁的哈萨克小伙子,名叫多斯波力,会说一些汉语,脑子灵活,对相机等电子设备很感兴趣,看得出他很想拥有一台自己的单反相机。在两天的旅途中,他带了一台蓝牙音箱随行,常常放他喜欢的音乐,全都是哈萨克语的歌曲。其中一首特别好听,虽然完全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那歌手唱得如此深情动人,带着一丝丝苍凉的味道,那旋律几乎伴随了我们的整个旅程,也深深刻在我心里。回到之后,我们让多斯波力在微信群发了这首歌的链接,我收藏起来,时不时放出来听一下,前不久却发现那链接失效了,因为语言不通,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凭着残存的记忆几度查找无果,它那动人的旋律,看来真的只能留在我心里了。 那次骑马旅行的路线,在我的记忆中已不甚清晰了,但还分明记得夏季的阿勒泰连绵不绝的青山绿野,广阔而纯净,旷野中清冷的风带着原始的气息。我们骑马走过沼泽,走过草甸,翻过山丘,越过无数条淙淙的溪流,一路向上,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那天晚上,我们夜宿黑湖边哈萨克人的毡房里。那真是仙境一般的所在,四周雪山环抱,旷野寂寂,黑湖如同一块透明的水晶,安静地沉睡,似乎是人世中从未有过的所在。看到这绝美的风光,心里欢喜得仿佛要炸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能来到此地,看到这样的风景,怎么样都值了。 毡房的主人是个开朗健壮的中年男人,名叫郝莱西,会说一点简单的汉语,家中除了他和他妻子之外,还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宝宝。听说他们现在以接待游客为主,已经不放牧了。那天正逢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开斋节),几家邻居也过来做客,在温暖的毡房里,我们烤着炉火吃羊肉,和哈萨克人一起把酒言欢、弹琴歌唱,郝莱西弹吉他的琴艺超群,令人沉醉,天黑后在毡房外放起音乐,我们和哈萨克人一起对着雪山草原跳舞,跳起了欢快的黑走马、迪斯科,无论会跳不会跳,个个都那么开心,无拘无束,那一刻的欢乐和美好,永生难忘。
晚上我们睡毡房的大通铺,男生一间,女生一间,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把哈萨克牧民的生活。虽是夏天,天气仍然十分寒冷,好在炉火烧的很旺,大家挤在一起倒也不冷,只是土炕有点凹凸不平,挺得背有点不舒服。半夜里开始下雨,雨点打在毡房屋顶,滴滴答答一整夜,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早晨起来,毡房外寒冷湿润,雨依然淅淅沥沥的下着,郝莱西正冒雨在野地里赶马,在没有马鞍的情形下飞身上马,很是矫捷。雨一直下到我们出发时才停歇,接下来的天气却是阳光灿烂。那天的路程都在峡谷之中穿行,野花漫山遍谷,风景壮美无限,路却比较险峻,一路上有点紧张,最后平安抵达禾木村,才松了口气。 两年前我又去伊犁,在夏特牧场再次骑马,马的主人,一个淳朴而羞涩的哈萨克小伙子,和我同乘一骑,在七八个小时的骑马旅程中,他会低声哼唱我听不懂的歌谣,还会带我纵马奔驰,最后结束旅程时,天色已晚,他骑马回家,远远对我挥手致意。 两次去新疆,自以为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短暂走近过哈萨克人的生活,见识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仿佛接触全新的世界,兴奋,难忘,珍惜。但读李娟的书,我深深明白,我们所谓的旅行,仿佛是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窥见那个世界的一线,但其实只是浮光掠影一般,我们远远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并没有真正想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自以为接近和亲切的,比如多斯波力,比如郝莱西,只是因为他们做起了旅游业,会说汉语,向我们展示出我们所熟悉的那一面而已。 李娟才是真正想要了解他们的人,是有勇气真正走进那个陌生世界的人,一年多的时间里,和他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才能够如此细腻动人地写下他们的生活,那古老安静的游牧生活,虽然艰辛动荡,却充满了明亮的生命力,还有那热情淳朴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而生动。 读书的时候,我会想起我遇到过的那些哈萨克人。那个我们途遇就餐的毡房,甚至连主人的名字都一无所知,他们在夏牧场上的生活,也和《羊道》中所描写的那样吗?那顿午饭本不在我们的计划中,只是偶然的邂逅,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仿佛做梦一般。而对他们来说,我们只是陌生的外来客,突然闯进他们的毡房,是否也打破了他们那一日的平静。 和我们一路同行说笑的多斯波力,看得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弹得一手好吉他的郝莱西,迎来送往,淡定自如。然而他们也过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生活吗?不做旅游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阿勒泰的山野如此美丽,李娟的文字,无数次地将我带回到那里,仿佛闭上眼就能感受到那旷野的气息,但我们终究只是个过客,那里属于哈萨克人,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会长久地在那里生活下去,生生不息,而我们只能远远地观望,无法走近和打扰那份古老的安详。 一想到这个,不知怎地,心就变得温柔和平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