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 | 灿若净土 梵画毓秀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净土的洁净、美好和祥和总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净土作为佛教的彼岸世界观随大乘佛教的盛行而产生。佛教的净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影响最大的就是阿弥陀净土,也被称为西方净土或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里的众生没有烦恼痛苦,只有幸福快乐,所以这样的世界又被称之为“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的管理者是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信徒只须称其名号,临终的时候便可往生乐土,所以修行方式的简单化也使得阿弥陀信仰深入人心。
第217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所描绘的净土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画面庄严华丽,气势恢宏,充分显现出极乐世界祥和安乐、歌舞升平的景象。画面中观音菩萨下方有几个正在嬉戏的裸体童子,他们的天真烂漫给肃穆庄严的净土增添了勃勃生机,也给人以“送子观音”的联想。

画面里的建筑表现也是莫高窟初、盛唐建筑画的重要分水岭。它的特点在于重新诠释了建筑美,而且进一步探索了如何表现建筑和人物的关系,如何形成意境,并力求使人物与建筑的关系协调,使建筑群显得庄严华丽的同时也能够让楼阁中人物显得生动活泼。这一气度非凡的梵宫琳宇,正中和左右端各有一座楼阁,在它们之间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是砖台,四座是竖楼式木台,台上都设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亭。整个建筑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廊,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

为这些凝固的乐章平添生气的还有敦煌的飞天。画面中她们长曳的飘带和蜿转轻逸的流云所呈现的曲线美与建筑的梁、枋、柱、檐方正的直线适成对比,流动和凝重互映,让我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这幅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山水也是令人瞩目的,尤其是表现佛经中日想观描绘韦提希夫人跪在方毯上,虔诚地观看远方的落日,身后还有空幽的竹林,透过竹林可以看见一片绵延的山峦。右上方用几道横线和一些三角形的小山表示遥远的天际,太阳虽然已经落在山边,却依然放射出五彩的光芒。东侧的水想观画一条小河曲折地流着,韦提希夫人跪在岸边的方毯上正在观想,她身后是绵延不绝的山峦,河对岸则是高高的悬崖在岩石间垂下的条条藤蔓,小河的流水潺溪,近岸的水草历历可见。

古代的山水画家认为水好比是血脉,山有了水的配合,就显得活泼而充满了生机。这幅山水小景正体现了这一点,山的雄奇与水的婉约,构成了宁静悠远的意境,岩石上点缀的青藤和水边的小草相呼应,使得画面情趣倍增。
鲁迅先生曾经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这幅辉煌的艺术精品所散发出的迷人光彩不仅体现出了盛唐壁画深厚宏大的艺术精神,也让我们时隔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张开思想的翅膀、发挥充分的想象徜徉在山光谭影、楼台耸碧的净土之中,观想着绵延千年的灿烂佛宫!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 /边磊
学术顾问 / 王惠民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