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7岁女孩把妈妈和外公借给别人
小时候会借勺盐给隔壁正在做菜的邻居; 念书时会借支笔给墨水写干了的同桌; 长大了会借笔钱给独自在外打拼的发小。 借东西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如果陌生人要借走你的妈妈,你会愿意吗? 你一定觉得我的要求不可理喻。 但这件事却真实发生了,发生在17岁的武汉姑娘陈琪方身上。 2020年的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的热闹时刻,却因为新冠病毒的爆发而人心惶惶。 处于风暴中心的武汉,由于事发突然,人力物资逐渐吃紧。风雨已来,无尽的恐惧笼罩在每一个武汉人的心头。 陈琪方就是千万武汉人中的一个,她不仅要面对病毒造成的恐惧,还要面对作为医生的妈妈和外公即将奔赴前线与病毒搏斗! 自己的生命,家人的生命在这个春节都显得格外脆弱。 但她却选择了直面这些生活的变化,给患者们写下了一封信。 信中说:“哥们儿,挺住!我把我的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们了!”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不过只是一封信,提起笔来,谁都能写。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借”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漾曾经也借出过很多东西,漫画书、电影光碟、钱,但当这些东西再回来的时候就脏了、坏了,甚至压根就再也没有还回来。 没错,所有的“出借”背后都有着失去的风险,我们可以弄脏漫画,搞丢光碟。 但是“借出”的妈妈一旦消失了又该如何面对? 说到这,大家还觉得这不过是提笔来写了一封信吗? 陈其方足足憋了8个月,才站到《中国少年说》的台上,讲述光鲜报道背后她的挣扎和痛苦。 2020年1月26日,陈琪方的妈妈去到了抗疫的第一线,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她们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艰难,陈琪方常常早上给妈妈发信息,要到深夜才能被回复,这等待回复的每一分每一秒对陈琪方来说都无比漫长。 不仅如此,除了妈妈,73岁的外公也一直在医院工作着。 她慌忙的给外公拨通了电话,虽然外公嘴上说着“没事我很好,不用担心我”,但沙哑的声音还是暴露了他的疲惫,那一刻,陈琪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这个17岁的女孩为什么哭? 因为她害怕,她害怕失去至亲,她害怕有借无还…… 毕竟每个人从产房的第一声啼哭起,家人便是成年前的全部信仰,是这份信仰支撑她长大。 同样,也是这份信仰,让陈琪方透过妈妈和外公的坚强和勇敢懂得了“医生”二字的责任。 她意识到,他们作为医生的意义,不光是治病救人,更是要让患者们不要放弃希望。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写下了那封给患者的信,“我把我妈妈和外公都借给你了”。 武汉封城前期,由于物资短缺和人员不足,多少个医护人员赤膊上阵,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患者。 作为未成年的孩子,面对疫情的肆虐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最害怕的也正是失去至亲。 就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琪方为代表的孩子们愿意把他们的亲人“借出”。 据统计,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3月1日,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国家医疗队,共42322名医务人员。 也就是说全国有42322位像陈琪方一样勇敢的 “出借”了亲人! 10岁男孩曲恩泽父母紧急回归了护士、警察岗,中午一家三口会通话汇报各自的情况 这封简单的书信是关于一个独立个体真正的成长,为了更多的家庭,更大的国家,这些孩子愿意出借自己的所有。就像陈琪方在《中国少年说》中说的: “不论她是什么身份,在做什么,只要祖国需要她,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她,她也一定会像她的家人一样,像这次疫情当中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这样的优秀少年还有许多,00后虽然年纪尚小,涉世未深,但疫情期间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一次次治愈和感动着我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之光,照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正是因为有陈琪方这样的能量少年,国家才能无忧,才能将这璀璨的文化一代代传递,才能在面临困境时永远充满希望。 就像她说的:等一等,光一定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