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它与她们》
序 我的老家,是一个拥有大量老人与小孩的小乡村。面朝河流,背靠高山,这是它独有的地理位置。村子的房屋排列,就像村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紧挨在一起。两排房屋面面相对,在中间形成一条充满人情的乡村街道。我所有的童年记忆都在这里封存。 第一节:上学记 小时候,我大概是村里读书最晚的孩子。那时每天最为期盼的事,便是和朋友一起去幼儿园。其实小时候对知识渴望并不强烈,但是也常期盼自己也能每天走进教室。最初,我的知识来源是我的爷爷,他在我们村算是最有文化的人。朋友在幼儿园跟着老师念“a、o、e”时,我在家跟着爷爷写着“天、地、人”。家中的地面总是被我用“文字”装饰着,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风景图。直到一天,我的“学校”它改变了。去学校的第一天,母亲对我说:“家里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现在送你去学校,你千万要记得这个读书的机会是多么难得。”我点点头,从此打开了我的学习生涯。上学的前一天,我晚上早早的睡觉,满怀欣喜的期待着明天。 早上六点,我同往常一样第一件事便是拿着扫帚,把家外面的街道清扫干净。与此同时,爷爷通常会将家里的用钢丝固定小火炉搬到家门口,用专用的疏通小竹板把炉中的未燃尽的煤渣取出,重新烧火。而我就将煤渣中还未完全燃尽的煤粒挑出,装进小竹篓中。这些煤粒在农村可以二次使用,将他与碎的煤粉混合做成煤球。等到火苗再次在炉中肆意摇曳,爷爷便会开始给我做一碗挂面。吃碗面,我背上书包,走出了我的旧学校,朝着新学校迈着欢快的步伐。我终于和其他同龄的朋友一样,去上幼儿园了。即使我是半路插班,这并不影响我的学习,除了在学习拼音。新的环境,总是会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漂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温柔的老师,活泼的同学,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好到无人能在我心中掀起任何涟漪。第一天放学后,爷爷骑着他的工作多年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来接我回家,坐在自行车单杠的上的我,激动的说着在学校见到的一切,爷爷只是笑着。我知道他懂我当时的幸福。 时间从不会等我们反应,就会在指缝中悄悄流逝。幼儿园一年半的时光,转瞬即逝。我步入了小学,那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奇的世界。上了小学,我便开始和朋友们一起上下学。早上起床的后的一系列活动通往常一般,不过我多了一项新活动——负责去朋友家,催促她们起床。那时总是几家转,但是却从没感到过无聊。在等到朋友们都起床后,我就会回家开始吃早饭。我们总是会在村口的那棵歪樱桃树边集合,一起踏上去往学校的路。上学路上,我们总会经过一条年迈的吊桥。我们见证了吊桥的发展变化,吊桥欣赏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放学后,我们总是会在桥头捡一些树叶,然后在吊桥中间将它们全部抛入河。我们观察着河风的方向,感受着树叶纷飞时美丽,而后静静地看着它们飘向远方。我们也会在路上采摘芭蕉树上的芭蕉花,将苞片取下变成过家家时特有的碗。路上我们也常偶遇松鼠,不过松鼠应该挺害怕的,不然怎么会每次一见我们便立刻跑到树上,远远的观察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才会放松警惕,继续在路上穿梭。 在春日的早晨,草丛中的虫鸣会让我们就像在聆听一场关于春之圣歌的演唱会,那时我们都会静静的听着这些音乐;在夏日的早晨,我们总是会在路上东张西望,寻找着蝉蜕下的壳,然后收集在一起换钱;在秋季的早晨,河面上的雾气让人总觉误入了仙境一般无二。那时我们总会假装自己就像是从仙境中走出来的仙人,说着一些从电视学来的言语,认真的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在冬季的早晨,寒冷的天气会让我们来一场跑步比赛。 上学路,它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整个童年,也是我们见到外面的更为广阔的世界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