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重新再看武侠小说
每个小男孩从小应该都有个武侠梦,有可能从第一次玩仙剑奇侠传开始的,也有可能第一次是从看神雕侠侣,亦或者是第一次听隋唐英雄传。我的英雄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打我小时候,就喜欢舞刀弄剑那是肯定的。拿个木棍就要噼噼啪啪的耍起来,围个毛巾被就要出去行侠仗义,那是小时候最欢乐的事情了。
这个快乐在小学五六年时发现同学家整整一面墙都是武侠小说时,就悄悄的被替换了。那时候一到放假,从同学那里借来2,3本书,用最快的速度读完,然后再去换套新书。我最早的阅读习惯也应该是从那时养成的。
那时候最喜欢梁羽生的小说。尤其是萍踪侠影录,就觉得剧情精妙,主角张丹枫更有英雄主义,不管是放弃家族矛盾,去为大宋抗金,还是之后云家为张丹枫感动,放弃双方仇怨,都更让人感到侠气精神,大是大非,人物性格更鲜明。而小说中的武功也可以从脑海中具体化出来,让人有想象力。在当时来说,金庸先生的小说,可能看过了太多的电视剧,有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总觉得不这么精彩。而古龙先生的小说,说实话,当时觉得写的太抽象,云里雾里,断断续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突然发现我更喜欢看古龙的小说。古龙先生的小说更飘逸,更潇洒。不拘泥传统形式,写作手法自成一派。而小说中,不管是灵犀一指,还是小李飞刀,所有武功,情节更具有想象力。小说主人公,陆小凤也好,楚留香也罢。他不是标注意义上的“圣人”,他有自己的爱好,但是确实更快意恩仇的,跟人人有共鸣,更有代入感。而之后再读梁羽生,内容过于单一,人物形象更理想化。所以在当时读的更多的是古龙先生的作品。
而后,最近读了《武侠小说史话》,《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俩本书,对武侠小说有了新的感悟。梁羽生先生小说,偏写实,大部分小说从萍踪侠影录开始,做成了系列。但总归给自己画了个圈。古龙先生的小说,在武功上无法突破金、梁的既定印象,所以另辟蹊径,只写出武功的名字,或者连名字都没有,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个设想是成功的,但也只是剑走偏锋而已。而古龙的长篇武侠小说更倾向于侦探武侠小说。通过某人,经过努力成功解决谜题,把武侠跟悬疑小说结合起来(这类包括《四大名捕》系列等)。小时候所读到的断断续续,云里雾里,而是当时属于连载小说盛行的时候,大部分创作都是通过连载而得,而古龙先生也经常拖更,包括后来有人代笔。所以总觉得故事断断续续,不完全。金庸先生的作品推翻了我对他的既定印象。首先,我对金庸先生改变的是金庸先生对历史的了解,从天龙八部,射雕,神雕中对于宋代的了解,包括各个历史事件。再到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常遇春,徐达,陈友谅再带鹿鼎记中清朝的历史。每一部分故事都有真实历史的影子,大概考证了很多的历史文献、资料。之后是对宗教的了解。从天龙八部的起名,再到各个小说中武功的起名,黄蓉的逍遥游,出自老子道德经,同样出自道德经的还有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和老顽童的空明拳。这已经达到对知识信手拈来的程度,让人佩服。之后还有对文学的研究,包括射雕中黄蓉对渔樵耕读的对答中,歪解孔子弟子那段,以及对诗时对渔樵耕读的讽刺,即体现了黄蓉的聪明伶俐,也是证明了查老爷子对文学的造诣。在武术方面,让我最崇拜的是,从射雕中查老爷子先是从杨过的嘴中提出独孤求败的观点,大剑无锋,无招胜有招。再从笑傲江湖中印证了这点。这个观点为后世武侠小说提供了思路,不再局限对招式的研究。而鹿鼎记是对新派武侠说的创新,证明一个人武功厉不厉害不重要,而最厉害的却是人心。显然,古龙深得其意。
自此,20年后重新再看金、古、梁三人的武侠小说,所有的感官不再光与武功的高低,内容的爽与不爽来判断。对其又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