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跟着这本书像是跟着波西格游览了美国的东部、中部、西部风光,也跟着他深入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其中有看到美景的心旷神怡,也有走进森林身处的困惑和恐惧。不过今天读到结尾部分还是被感动哭了,人一切的欲望、情感和思想,最终都抵不过最朴实的亲情,波西格对儿子的爱让人动容,即使为了活在世上背离了自己的灵魂,活成了另一个人,还是无法对儿子虚伪,他在这一路的“肖陶扩”(我认为就相当于旅修,在旅途中与自我对话,实现顿悟)中,不断重拾自己的灵魂,而这一切的见证者就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熟悉和喜爱那个以前的父亲,充满好奇和活力,思维奇异却勇敢探索真理。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阶段,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怪物”,只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将人地思想统一化了,大部分人在这种同化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于是抛弃了那个内心的”怪物”。
表面上,波西格是接受了“电击治疗”后恢复了正常人的状态,实质上,他的儿子才是他找回自己的灵魂的动力。他的儿子问到:“你当时真的疯了吗?”他回答:“没有。”他的儿子说:“我就知道。”只有他的儿子知道真相,其他的人因为波西格的思想史无前例,与众不同就认定他疯了。因为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成见和思想禁锢,所以他们能容纳新知。
这本书里我也说不清是喜欢骑摩托车旅行的部分,还是思想部分,或者两个我都喜欢又都不喜欢。其实,我只喜欢波西格一些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观点。这些观点是那么诚实、透彻、具有洞察力。
第一个观点就是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从他的音乐家朋友约翰夫妇对于摩托车的态度产生出来的。他们的想法属于感性的、经验的、表象的、美感的,所以他们对现代科技很反感,认为机器是冰冷的缺乏生气和美感的,他们更注重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事物表面和整体的效果。这种观点也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比如中国画,注重意境而非线条,中医也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人的脉,在说脉象的时候不说是什么,而说像什么。《黄帝内经》里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春季的脉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动一样。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主观的印象和感觉,所以东方文化和思想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抽象和神秘,因为不是用语言准确描述,而是主观概念上一种感受,更重整体而非细节,更重表面和精神而非内在结构和系统关系。
波西格以前是学化学的,所以他以前的思想是严格的古典主义,他非常讲究科学的方法,以及思维的逻辑性,他擅长分析事物内部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看到一盘食物,脑子里想的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甚至是它们的化学式,有点像福尔摩斯看到一个人之后头脑中做出的各种分析判断。西方的思想就属于古典主义,这种古典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以及促使现代科技的产生和进步。可以说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被古典主义理性思想统治的世界。大机器生产、交通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互联网和大数据、AI技术让人们的视野更宽阔,人本身反而被忽视和物化了。现代生活表面上似乎更先进更文明了,但是人的心灵却被遗忘在了遥远的过去。人的头脑里塞满了信息、欲望、想法,人已经与自己失联,与家人失联,也与自然万物和宇宙失联。
不过,波西格并不认为这是科技的错,他认为如果用良质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就可以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我觉得,浪漫主义就是人的心,是一种主观的美感的精神的东西,古典主义就是人的脑,是一种逻辑的实用的物质的东西。心和物通过良质合二为一,产生了带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科技产物。在这一点上我总是会想到乔布斯的一些思想和他设计的苹果的产品。乔布斯说:“成为卓越的尺子。”他设计的iPhone轻巧美观,简洁易用,而且非常带有艺术感。而北京798的讲究实用功能的建筑是我一贯觉得看着很有不适感的,这些建筑只是砖头的堆砌,感受不到人的性格和温度,所以给人一种生硬、冷冰的感觉。
第二个观点就是对良质的定义,也就是对好与不好的标准的划分,波西格很反对古典主义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分法,他认为当人的内在拥有良质了,他所做的任何工作都会拥有良质,他手头上的工作就会成为一门艺术。这类似于现在说的“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对好和坏的判断标准不在于权威和外界,而在于拥有良质的自己本身。就像乔布斯,他就是“卓越的标尺。”因为他自己活成了卓越的自己。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出色,方法不在于埋头刻苦、或者寻求权威指导,而是磨练自身,先使自身变成一个卓越的良质的代名词。唯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带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品。就像之前读的一本书上说的,一颗心跳进了陶瓷中,成了一个杯子,一颗心跳入了布料中,成了一件衣服。古代中国的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是因为它们蕴含了制作者的精神和灵魂,倾注了制作者的时间和血汗。
第三个观点是关于问题的解决。这个观点使从修理摩托车产生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摩托车只不过是一个代步工具,摩托车坏了也只是送到专门修理摩托车的人那里。这样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对于波西格来说,摩托车是他的伙伴,他的修罗场。他对摩托车充满着关心,他能从摩托车发出的声音判断摩托车的状况,像是能听懂摩托车的语言一样,他能像拥有透视眼一样看透摩托车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他的老伙计也就是摩托车出问题的时候,他常常比修摩托车的师傅更能找到问题所在。他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就内在来说,一个人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会影响问题解决,身体是否强壮、敏捷,精神是否平静淡定。有时候我们烦躁的原因是因为对问题解决时间的预估错误。对于新问题,波西格认为我们不应该设定时间,而且应该降低心理预期。烦躁的产生就是因为自认为在短时间就能完美解决问题。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新的问题尤其如此,你不知道新的问题会带来一连串什么样更加棘手的问题。而除了耐下性子一个个解决,你什么别的也不能做。如果急于求成,只会让自己失去斗志,也会导致问题搁置很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虽然有的地方很难懂,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难得一遇的好书。波西格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异于主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世界我们的看法常常被分割成了感性的和理性的,现代社会更倾向于理性为主流,波西格却认为两者应该与良质相连,而不应该分割开来,音乐节艺术家也需要理性,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科学家也需要感性,科技的产物应该有美感和人的温度,这两者不仅仅是合二为一,而且是符合良质也就是高品质的合二为一。
关于人生波西格没有说太多观点,我只是觉得对于他探求真理的这种执着表示敬佩和同情,真理就像广阔的海洋、幽深的森林和广袤的高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要去寻找他就得冒着孤立的风险,波西格义无反顾地去了,在受到非人性的“电击治疗”后他伪装了自己的灵魂,但最终还是在横跨美国大陆的旅行中找回了自己的灵魂,书的最后他说:“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地变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足以见得,对于真理和信仰有追求的人是一定还是会回到这条人迹罕至地路上的。因为人的使命天生注定,追求真理和信仰的快乐是其他东西无法代替的,所以才会义无反顾地不断出发和启程。这是波西格的人生追求,如果你有其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一样,不管多么孤独都要走下去,这一生才会圆满。有的人追求行善,有的人最求作恶,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爱情,有的人追求成功,有的人追求心灵的自由。不管是什么追求,只要来自内心深处,带给你人生的满足感都值得去追求。世界上本来就充满着善恶好坏,最不应该碌碌无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对于价值,中国传统思想上重视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西方传统思想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猜也是重视社会的地位,财富,以及得到权威的肯定。波西格在书里问到:“什么好,什么不好,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吗?”他提出了新的价值标准——我们自身,外在的认可、权威的肯定都不能成为良质的判断标准,尤其是社会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往往带有一种缺乏创新、要求统一的趋势,而且社会价值观现在越来越多元化,想要用社会判断好与坏,最终一定得不到答案,因为不管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都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而且历史告诉我们,往往是超越时代的优秀作品会被低估。那么权威又如何?权威是符合社会现有标准的人,所以他们代表的是传统的思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和名望,让他们失去了思维的创新性和包容性。所以良质的判断标准,在于活出了良质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教授、学者,也有可能是工匠、普通人。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也深入而严肃了,我也是特别有好奇心,特别想探求真理的人,大学里读了很多英美文学,比如王尔德、莎士比亚、伍尔夫、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毕业后因为空闲时间很多又读了《黄帝内经》、《红楼梦》、苏轼、李清照、汪曾祺以及一些哲学的书。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在思想的国度走得太深太远,真想停下来,可休息整顿好了,还是会被类似的书籍所吸引。最近比较关注自己的理性、逻辑和系统思维,同时又在艺术方面有所尝试,比如设计、摄影、音乐、绘画等,我发现这两者的平衡对于生活很重要,它们的平衡让生活在有序中多了一些新鲜和趣味。这就是我以前一直想要追求的生活的艺术的状态。
我想,理性应该是精神宫殿的地基和钢筋铁骨,感性应该是精神宫殿的花园和色彩,有了两者的统一,不断打磨自身的良质,走到哪里都会安心,都会有回家的感觉,灵魂不再漂泊,随时都可以有居所。
202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