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指南”,七本书与你一同行走与漫游
假期来临之际,我们挑选了7本与旅行相关的书,试图讲述旅行一事。
去厄尔多瓜的纳波河那样的地方,不是为了去瞻仰什么最壮观的景象,而纯粹是去看看那里有什么。这个星球,我们毕竟只来这么一回,不妨亲身感受一下它。——安妮·迪拉德

杰夫·戴尔《白沙》

站在新墨西哥州的的高原上,英国作家杰夫·戴尔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平地而起的400根柱子。这是艺术家瓦尔特·德·玛利亚的作品《闪电的原野》,在天空降下闪电的时候,这些柱子将"连接"天与地,成为一道奇观。
英国作家杰夫·戴尔来到了这里。但很遗憾,他无缘看见这样的奇观。这里很少有闪电降临。凝视着这些柱子,杰夫·戴尔用艺术评论的眼光来欣赏它们。"尽管这里很少有闪电,但这并没有削弱这个地方的预期和效果......《闪电的原野》带给人的是一种强烈的体验。而当极为震撼的体验轰然而至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双膝跪地。"这种体验,或许与卡夫卡所说的那般相似:"解费解之事,乃神话传说之功,但那块无法解说的巨石却无法言说。"
除了观看《闪电的原野》,在新书《白沙:来自外部世界的经历》中,杰夫·戴尔还写下了自己游历故宫、北极等地的故事。在中国的最后一天,他跟随编辑去了故宫。对于他来说,北京是一个"恐怖"的城市。"兼具纽约的紧张和洛杉矶的广袤。这里的居民是两千万吗?全英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一个城市里,这城市感觉差不多有半个英格兰那么大。"神奇的是,杰夫·戴尔还在这天经历了一场无疾而终的艳遇(假如他的叙述是真的话),却只是在最后分别的时刻说了"再见"。
杰夫·戴尔或许是当今最幽默的英国作家。在他写过的《懒人瑜伽》等书中,旅途见闻里时常穿插着他幽默的自嘲与解说。他的书写带着一种英国式的慵懒与趣味,《白沙》也继承了这点。最后一章中,他甚至写了自己在加州生活中风的经历。看惯了作家们将老年、疾病写得触目惊心的做法,杰夫戴尔那自嘲式的幽默确实显得稀奇又可贵。
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

"墓园有辽阔的草坪和高大的树木。一只画眉挑剔地停在某块新刈的草地上。"作家约翰·伯格来到了日内瓦,博尔赫斯的墓地。这里没有《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的神秘,只剩下静谧的葱绿在生长。"一块简单的墓碑,一方砾石铺地,砾石地上摆了一只条编篮子,里面是泥土和一株浓密、小叶、极深墨绿色的浆果灌木。"终于,在小径分叉的墓园里,伯格找到了博尔赫斯的墓,墓志铭写着:"我应该为损害我的一切辩解。我的幸或不幸无关紧要。我是诗人。"墓碑上还写着,他死于1986年6月14日。
约翰·伯格在《我们与此相遇一书》记录了这次"见面"。除了日内瓦,他还写下了自己在里斯本、马德里等地的见闻,但更多的还是写回忆。事实上,读者很难界定这本书所属的文体,它介乎游记、小说之间。很多事情,约翰·伯格只是借这些地点来写自己与他人的故事,真真假假。在他的叙述中,更吸引的是那些感情,例如《里斯本》一章中,他与自己母亲那若即若离的关系,《克拉科夫》里。"我"与友人肯之间的暧昧与疏离,《浚河与清河》里以两条河流为引子来写父亲与"我".....约翰·伯格将这些感情写得十分动人,却又克制,在这些书写中,你甚至能读到斯蒂芬·茨维格写作的《情感的迷惘》的影子。
对于约翰·伯格,更多人将其视为艺术评论家,《观看之道》《理解一张照片》等作品早已成为了经典艺术评论著作。但在《我们在此相遇》里,他展现了不输于一位成熟的小说家的写作水平,对于时空、情感的感受力极其敏锐而细腻,令人惊喜。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土星之环》

"一九九二年,当热得像狗一样的盛夏时节渐进尾声,我开始徒步穿越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的旅程。"当你以为温弗尔德·塞巴尔德接着要讲述他徒步所见的风景时,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位德国作家虽然一直以旅行为书写主题,但他的写作从不按常理出牌。无论是代表作《奥斯特利茨》,还是这本《土星之环》,塞巴尔德的笔,像是一台相机,拍着一个个长镜头,没有停滞地将过去与现在的景象串联在一起,信息密度极大。
如果说《奥斯特利茨》还有特定的主题,即"奥斯维辛事件"之后的犹太人如何应对自己身份与命运,《土星之环》则抛开了这些"限制"。更像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想象力的漫游。塞巴尔德的旅程里,没有景点,更多的是一些随机的自然景象,再由此牵连出历史的模样。在英国布莱斯河的一座狭长的铁桥上,一条铁路横跨其间。不同的地方研究史学者都声称,这条铁路的火车车厢原本是为过去的中国皇帝所建。这时,塞巴尔德的思绪跳入了历史中,打捞起了19世纪上半叶的清朝往事。鸦片战争、慈禧、避难......由这些关键词拼贴出了了一个个事件,而它们背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庞大与驳杂。
在塞巴尔德的笔下,过去组成的一切都像是历史的尘埃,落在了今天,其质感像土星之环的残骸。正如《布罗克豪斯大百科全书》里对它的解释一样:"土星的光环由冰晶和疑似陨石颗粒组成,它们在赤道平面以圆形轨道围绕着这颗星球旋转。它们很可能是早期月球的残骸,因为月球太过靠近土星而被其潮汐效应摧毁。"或许,这种虚无与浪漫给了塞巴尔德灵感,书写了这本《土星之环》。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云游》

对于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来说,旅行是行走,更是一次想象的漫游。"其实,我的旅行史可以归结为一种小病的病史。"在火车上、旅店里、候机厅里,托卡尔丘克都可以写作。这本《云游》可以说是她旅行的产物,但更多的是,这与她的想象力有关。
正如其书名"云游"所言,在这116个片段中,托卡尔丘克部分写一些走四方的旅行见闻,其余时候都是在写历史、随想等,是写作与想象力的云游。"旅行并非使线性的经历。"她试图拓宽旅行写作的边界。"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来叙述旅行。"
托卡尔丘克还将《云游》视为一部"星群"小说:"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这个比喻暗示着这本书的气质,无序、杂乱却又充满着联系。曾经,托卡尔丘克在候诊室里验血,发现她对于自己的身体竟然没有认识,于是花了一整年时间在阿姆斯特丹研究解剖学,随后写成了这本《云游》。这个缘由为读者解释了,为何她的叙述一直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中游走,进而再书写由此感知到的世间万物,甚至是宇宙。
例如,《症候群》一章读来像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喃喃自语,充斥着意识流的写法。接着,在《珍奇柜》《看见即知晓》中,托卡尔丘克又开始书写艺术馆、博物馆等旅行中所见的事物。《云游》里,许多片段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像是一盘被打乱的玻璃球,没有既定路线般滚来滚去,却又在不断地碰撞间擦出火花。这种阅读体验,在阅读托卡尔丘克的其他作品,诸如《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也存在,读者可以将这些字语作为一个个梦,一段段文学的呓语。
亚里杭德罗·巴里科《丝绸》

提到亚里杭德罗·巴里科,不少人或许会觉得陌生,但影史经典作品《海上钢琴师》正是从他所写的小说改编而来。这本篇幅不长的短篇小说靠对话推进情节, 巴里科用诗一样的语言编织了一个另类的流亡故事。而在《丝绸》里,主角荣库尔虽是在欧洲与日本之间往返,看似旅行,实则也是在不断地流亡。
受法国丝绸商人所托,退伍军人荣库尔离开自己的妻子,前往日本购买蚕种。他与日本贵族原卿达成了交易,却在四次往返中爱上了原卿的小妾,双方互相吸引。直到这段恋情暴露,荣库尔都没有放下自己的执念......
《海上钢琴师》里,1990迷恋的是大海,荣库尔爱上的则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们都在自己的执念中流亡。荣库尔跨越山海去见自己思念的人,这正是巴里科给这段异国情蒙上的一层浪漫的面纱,但面纱之后,则是作家本人对于东方的想象。原卿的小妾承载了东方女性身上的美,巴里科将其描写为一个身穿和服、美丽温婉的女子,而这种美正被以荣库尔为代表的西方所凝视。因此,将《丝绸》视为一个西方作家如何想象东方的文本来看待、研究也是恰当的。
即使只将《丝绸》作为一个爱情小说来看,巴里科也将这个故事写得诗意盎然,令人心碎,但语言是轻盈的,没有浓墨重彩地书写人物心中痛苦的愁绪。《泰晤士报》曾对这个故事抱有高度赞誉:“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一部风格卓越的杰作。”
盖伊·特立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这些不为人知的数字,组成了纽约的一部分。在盖伊·特立斯眼里,纽约是一座猎奇之城,匿名之城,也是一座被遗忘之城。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座城市里行走,生活,组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群像之一。在这本《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里,身为"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运用了大量、甚至堪称恐怖的细节来描绘纽约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他的视点落在了各种街道、角落,而非帝国大厦等这类地标上。在这场“流动的盛宴”中,纽约不再只是以光鲜亮丽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藏藏匿着无数无名之辈的人间角落。"纽约是一座有许多人工作时看不见面孔的城市。"
严格来说,对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里的第一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来说,它不能被划分到旅行文学的分类中。但抛开这些桎梏,盖伊·特立斯确实展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对于纽约的书写,更接地气,更少距离感。即使只将它视为对一座城市的特写,《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也是一个极有示范性的文本。在大量的细节铺陈中,纽约那开放、自由的城市气质通过无名者们的日常活动展现,人们对于它的浪漫浪漫想象也被日常化了。同时,盖伊·特立斯这种铺陈大量细节的做法也被许多后人所借鉴,掀起了新闻、非虚构写作的一股新鲜风潮。
于坚《建水记》

在建水,旅人能感受到这座县城弥漫着的"慢"的气息。作为一座尚未被商业开发,保留着原始建筑与风貌的古城,坐落于云南的建水在一众古城中显得格格不入。在作家于坚拍下的那些照片们,狭窄的巷道里堆砌着斑驳的砖石,人们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姿态悠闲。"与中国那些失去了历史的新城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在于坚眼里,这种落后浸透在建水的方方面面。"大地是落后的,落日是落后的,故乡是落后的......"
建水曾是一片海甸,大海退去后才成了一块土地。600多年前,建水建成。元代时,它曾是一座用来进行贸易活动的土筑之城,如今看来,它小得"可怜",只需半小时便可从城南走到城北。从青年时代开始,于坚就多次来建水小住、长住,目睹了它的变化与不变。在建水,一座座小院都被打造得十分精致。"一个小户人家,画栋雕梁,轩窗朱门自不必说,就是天井的石阶上也要雕出花纹云纹......"至于其原因,则是因为从前的人是将建水作为"传宗接代的家"来建造,而在抵抗住消费主义的侵蚀和改造之后,建筑仍保留着这份古朴。
身为一个观察对象,建水提供了一种古城范本,它背后保留着农业社会的那套文化逻辑,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于坚对建水的观察也不止于蜻蜓点水般的游玩描写,而试图从建水的表面进入其内里,探讨一座城市如何保留真正的儒家传统,如何对抗当下的发展主义。"传统就是生活世界。而在传统中国,世俗就是在场,在世。"《建水记》里,这种"在场"还通过各种摄影图片表现了出来,它们多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瞥,或是静止的街道、建筑,一种亲近感跃然纸上。